APP下载

古代的诗教理论评述

2015-12-08夏侯霞

人间 2015年30期
关键词:诗教儒家论语

夏侯霞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古代的诗教理论评述

夏侯霞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孔子创立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并予以实践,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从诗歌创作方面说,“诗教”实为人文素质教育之必要手段,其内容要思想性、艺术性并重;从诗歌鉴赏方面说,“诗教”在方法上要“温柔敦厚而不愚”,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

孔子;诗教;素质教育;启示

先秦两汉的文学理论建设以儒家为主,儒家文学思想则以诗教理论为核心。诗教是指以诉诸人们感性的诗歌艺术为媒介的道德品性教育,林玉碧则认为“诗教”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文化活动,以诗为教;二是指文化原则,即诗教理论,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原则。诗教既是封建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古代艺术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作为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核心内涵。诗教概念最早见于《礼记•经解》,该篇以温柔敦厚作为诗教的理论内涵,其实诗教内容远不止于此,它贯穿于诗歌创作、诗歌教育、诗歌鉴赏整个过程之中。

从诗歌创作方面说,诗教理论要求诗歌肩负起以美刺方式讽谏封建政治的重大使命,无论是美是刺,都不能直说,而要采用赋比兴手法委婉托讽.从诗歌教育方面说,诗教理论要求统治者避免运用暴力征服的治国手段,而要按照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程序,以教育宫庭后妃为起点,用诗歌艺术风化天下而正夫妇,培育人民温柔敦厚的性情,让人民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从诗歌鉴赏方面说,诗教要求读者关注诗歌中的政治伦理内容,自觉地用礼义化感性情,做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顺民。诗教思想在先秦两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诗教意识在中国上古乐教时代就已萌芽,《诗三百》问世之后,为诗教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文本载体,诗教从此专指《诗三百》之教。西周春秋时期,诗教本为全社会的文化共识,直到礼乐文化传统在春秋末年失落之后,诗教才变为以捍卫传统文化价值为帜志的儒家的专利。由孔子首倡,战国秦汉儒家在不同的文化学术条件下,围绕着诗歌功能、本质、手法等问题展开深入持久的讨论,提出了兴观群怨、性情、六诗、六义、四始、美刺、正变等一系列重要概念、命题和范畴,诗教理论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最后由《毛诗序》对儒家诗教理论做了全面总结。

一、儒家和诗教

在先秦两汉诗教观生成过程中,孔子是一个枢纽人物:孔子之前,诗乐教化在西周春秋时期是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共识,《诗》《书》礼、乐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文化财富;孔子之后,各国诸侯贵族崇尚权谋和武力,纷纷弃周礼如敝屣,与礼乐紧密相联的诗教自然也就难逃被统治者抛弃的命运,是孔子将这一份文化遗产接过来并由他的后学一代代传递下去,由此诗教成为儒家的专利。

在典籍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推崇《诗经》、强调学习《诗经》必要性的言论,比如在《论语•阳货》篇里,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云:“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在《季氏》篇里,他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如《为政》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路》篇云:“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礼记•经解》篇的“温柔敦厚,诗教也”当然也是孔子的见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移易,许多在孔子时代里相当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譬如: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事父事君、授政出使等,已经失去效用或不切实际了。因此便有学者以纯文学作品或历史遗迹的态度来研读《诗经》、赏析《诗经》。

为什么诗教由全社会的精神财产变为一人一派所独有?这需要从春秋战国之际意识形态的巨变讲起。从《国语》、《左传》、《论语》等文献我们看到,如何对待周礼,是从平王东迁到战国初年这几百年间意识形态的焦点。各国诸侯贵族竞相肆意僭越礼制,叔向、晏婴等士大夫精英对于当时没落的季世景象只是感到无助和绝望而不能有任何作为,楚人接舆用佯狂的方式来宣泄他对乱世的不满,而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则悠然地选择了消极避世、超然物外的隐耕生活。惟有孔子,以沧海横流的卓绝精神,自觉地肩负起捍卫王道文化传统、拯救乱世的历史重任。

《论语•子罕》载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可见孔子确实是以周文王所代表的西周文化传统继承人自任。据《论语•八佾》记载,仪之封人视孔子为上天的木铎,向世人宣讲拯救无道乱世的道理。这表明当时人们对孔子所肩负的特殊使命表示认同。要继承和发展周文王事业,首先就要捍卫文王、周公之道,所以孔子反复地教导弟子,要始终以道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志于道”《论语•述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西周礼乐制度是文王、周公之道的核心内容,因此孔子闻道、救世,都集中体现在维护西周礼乐之上,他一生的政治目标就是恢复西周礼制秩序。¹孔门弟子所继承的也是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礼学事业,他们面对社会废弃周礼的滔滔洪流,人弃我取,不怕讥笑嘲讽,不畏困难挫折,以空前的紧迫感和巨大的热情从事礼学著述,记载礼仪,阐述礼义,宣传王道,藉此深入探讨宗教、哲学、伦理、政治、教育、艺术、风俗乃至历法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孔子师徒的卓绝努力,西周的礼学事业不仅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被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诗教本是礼乐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师徒既要捍卫周礼价值,就必然要继续高举诗教的理论旗帜,这样,诗教就由全社会的文化财富,一变而为以孔子师徒为代表的儒家的独有资产。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展开以后,儒家捍卫周礼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虽然诸子百家之中不乏崇尚历史价值的学派,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儒家相距甚远,如道家推崇的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墨家则以沐雨栉风、勤苦天下的大禹作为自己的理论旗帜,对于西周礼乐这一份文化遗产,他们都不遗余力地攻击和批判。

老子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第十九章》;庄子学派编造了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的寓言,辛辣地讽刺儒家学者用诗乐盗墓;墨家则站在社会下层民众立场上,鲜明地亮出“非乐”的理论旗帜。在反对儒家《诗》、《书》、礼、乐事业方面,法家态度尤其激烈:商鞅认为《诗》、《书》、礼、乐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益,将礼、乐、《诗》、《书》列于“六虱”之首,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将“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的儒家学者列为国家“五蠹”之首《韩非子•五蠹》。伴随着战国后期秦汉之际学术融合的大趋势,某些诸子学者虽然对《诗》、《书》、礼、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宽容,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中甚至有一些诗乐教化的论述,但从总体上说,诗教在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百家思想体系中没有地位,它是儒家的独有财产。

二、孟子与诗教

从先秦百家争鸣到唐宋古文运动前这一阶段的母语教育活动,我们把它称之为诗教课程。如果说孔子是最早确立诗教性质的人,那么孟子则是在继承和发展孔子诗教理论基础上的积极践行者。他在孔子“兴观群怨”实践理论的基础上诗教实践理论。孟子认为,讲诗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诗句,不能因诗句而妨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应当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用意,这才能得到诗的本质。他认为“不知其人”的交友之道同样适用于“颂诗读书”。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与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剔除孟子的“仁义道德”之念,“知言养气”中蕴含的长期奋斗涵养“正”气、切磋语言体味神韵的思想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孜孜追求的目标。总的来说,“知言养气”是浩然正气与语言表现凝聚为一的过程;“知人论世”是诗教理论的里程碑式建树;而“以意逆志”则是整体性理解文本的滥觞。孟子的诗教理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际中仍有着实践价值。

三、诗教理论的影响

(一)德育居首位。

历代对诗教理论作用的认识褒贬不一,但都是一脉相承了“温柔敦厚”这一主旨精神。主张培养学生的“君子儒”品格,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孝悌忠信”的教育,把个人道德的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治国安邦的基本思想。可见德育在传统教育中处于突出的位置。

(二)重视审美教育,诗乐交融。

孔子在美育教育中从“兴于诗”着手,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力。同时又着重从诗句中领会道德和政教的原则。可见孔子的审美教育是和德育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仁德修养的提高,道德才越来越高尚,成为君子,以至于圣贤。这种理想的模式,有赖于美育的培养。

(三)政教合一。

儒家最初并未将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考察,而是将诗作为歌咏王道政治的载体,作为一种历史文献来对待。孟子明确指出《诗经》是对西周王道政治的记录,西周王道熄灭,《诗经》就再也写不出来了,于是《诗》亡然后《春秋》作。儒家把诗、乐、礼与王道政治融合在一起,诗是政治的反应和记录,礼乐征伐是王道的王权的标志。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太伯)对于文艺而言这算是一种消极的影响,道德的政治化是为封建王权服务的。

[1]蔡先金.孔子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

[2]孔颖达.尚书正义·舜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邓新华. “以意逆志”论——中国传统文学释义方式的现代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2002,(4).

[4]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I206

:A

:1671-864X(2015)10-0021-02

夏侯霞,1991年,女,汉,江西吉安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语文)、中小学生作文教学、 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猜你喜欢

诗教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