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帖
2015-12-07曾必荣
桃红李白
过去,我只知道鲁迅先生的后园: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近日闲翻《集外集》,方知还有桃树和李树。
春雨过了,太阳又很好,随便走到园中。桃花开在园西,李花开在园东。我说:“好极了!桃花红,李花白。”(没说,桃花不及李花白)桃花可是生了气,满面张作“杨妃红”。好小子!真了得!竟能气红了面孔。我的话可并没得罪你,你怎的便涨红了面孔!唉!花有花道理,我不懂!
不好意思,没把鲁迅的这首《桃花》诗分行排列,我总觉得它更像是小品文。少一首诗,多一篇小品文,我想鲁迅是愿意的。因为时至今日,小品文仍在危机中。
韭菜帖
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于我,只对韭花感兴趣。只可惜,我至今尚不知其味。而它的姐姐韭菜,倒是和我相伴了大半生。
小时候,我吃韭菜如同吃药。因此受到过责备。青年时,读到杜甫的诗句,“夜雨剪春韭”,觉得此意境优美却又贫穷。我是穷人,理所应当吃韭菜。现在想来,但凡能吃的东西大致都是药。不但能治饿,还能治病。在中医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
韭菜很贱,割了又生。
桃 花
人与桃花隔不远。
自古至今,没有吃过桃子的似乎算不上是中国人,没有写过桃花的几乎算不上是中国文人。只不过,不同的人在桃花里看到的是不同的春色。
桃之夭夭。逃之夭夭。小尼姑逃出了仙桃庵,小和尚逃脱了碧桃寺。我无路可逃,只得躲进鲁迅的家,来到了大观园,徘徊在秦淮河畔,与唐诗宋词邂逅,误入了桃花源。嗬,巧了。谁家的女子正出嫁?空气弥漫着花香,女子的双颊飞满了桃红。送行的人们在缓缓地移动,高声地歌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花开花落几千年,《诗经》里的这桩婚事依旧浪漫,那个女子依然鲜活在目。自此,桃花和女子便再也分不清彼此了。
五月的风
很晚了,我和他们道别,在楼下,向身后的人挥一挥手:走了。走了,何时再相聚?不去想了。我喜欢这样简单的告别姿态。人生本就是由片段构成的,它从来都缺乏一种绵延的贯穿的东西。既然已经拥有了这样一个值得记住的片段,还奢求什么?
深夜的街头,空旷而迷离。我把车开得飞快,随手塞进一张CD,是一首老歌,费玉清的《几度夕阳红》。
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
潮来又潮往,聚散苦匆匆。
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东。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这真是一首恰到好处的歌。车窗外,五月的风,清冷而忧伤,正像奔跑在如此夜里的面影模糊的我。
师父救命
之前大致是相同的,不同的在之后。
公元1984年夏,参加高考,总分少录取分数线一厘米。因家贫未能复读。绝望之中,赴小孤山,欲跳江成鱼,了结此身。
入夜正觅出处,遇该寺一老僧。将我强拉入僧房,彻夜长谈,告知两秘诀,一为如何相面,一为如何面对现实。
晒太阳
某冬日,去一寺院求签。
求得一上上签,不解其中意。见墙旮旯有一老僧团坐于一方亮光中,便过去求教。
我问:签文中仙人洞外遇桃花为何意?
老僧说:晒太阳。
我再问:此意是在暗示我走桃花运,还是不走桃花运呢?
老僧依然混沌着说:晒太阳。
我藏签文与囊中,掏出币赠之。老僧无动于衷,细视之,其已于暖融融日光之中安然入睡。
忙对其鞠躬行礼,尔后下山。
上阳台
查看日记,不料看到这一条:
自失业后,就与鸟有缘。清晨、午后、黄昏,上阳台望天,常看到一群小鸟,落在对面楼房的屋檐上,整齐地排成一列,都将头对着我,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仿佛是专程来看望我,来安慰我。我深情地望着它们,瞬间,感到自己也成了一只鸟。
看一下日期,那天是二○○二年五月十八日。
思量间,忽然想到李白的《上阳台帖》,书文写“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上阳台”这三个字,正好拿来做题名。
走 了
一夜的风雨,把那个黑夜都刮长了。清晨也来得迟一些。悄悄起床,拉开窗帘,雨还在下,一副没完没了的样子。
妻子侧身说,再睡会吧,天还没亮呢。因此,我的身体在那张温暖的床上多停留了一阵子。
自“买断”工龄,我就知道有漂泊的一天。
默默收拾好行李,提起包,拿着伞,说,我走了,你多保重。
你一个人出门在外,要把自己照顾好,不要担心我,不要舍不得吃。妻的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许久,眼眶一阵发热,泪珠止不住掉了下来。这天是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写到这里,我又一次听刘欢的《从头再来》: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街头小景
一日,去医院看脸疾。归途,至一公交站,遇一中年民工悠然吃一桶方便面。食毕,将纸桶弃于垃圾箱,遂拿一烟敬于我,说借火。见状,正为无燃而相觑,一轿车速过,一抛物线状红点飞出车窗。
民工欣然拾起,自燃,敬于我。遂各自欣欣然道别,他东去,我西行。
鸟 事
听某鸟的叫声,我感到了一种神秘的所在。
这鸟是灰色的,比麻雀稍大,喜欢在灌木丛里嬉戏,也爱在村舍出现。许是样子长得丑,少引人注意,以至问了多人,也不知它叫什么鸟。所以得到我的关注,是因为它现在的叫声与过去略有不同。
过去,听它的叫声像在说:吃的,喝的;现在则是:吃的,喝的,余——的——。其余音先扬后抑,拖得有一尺长。没想到人世间的这点秘密,被它一语道破。莫非是人在做,鸟在看乎?
看 见
去当涂,只要时间允许,就会到那家旧书店看看。
老板见我进来,分外客气。介绍说这边是新收到的文学书。我的偏好,他知道的。凑近看,有喜欢的作家。挑了一本《鲁迅散文》,一本汪曾祺的,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白痴》,我年轻的时候读过,后来文友借去,不知所终了。今日相见,如晤故人。
结算时,老板看着我说,如果有中意的,你就多拿些,便宜卖。我马上就不卖书了,有人看中这里开烧烤店,就此歇业不干了。
想想也是,这年头,吃烧烤的比读书的人多,多得多;庆幸的是,今天来得正是时候,没有早一点,也没有晚一点,刚刚好看见《白痴》。
枇杷情
近日,心态变得浮躁,终日不成章。正郁闷,门被敲响,一睹,是查弟。查弟送来枇杷一袋,告知,此其母刚从乡下送来的,专送曾必荣。查母是我一篇文章的生活原型。收之,感慨万千。正所谓千奖万奖,不如百姓夸奖。
感激中,顿觉此情之重,鞭策之重重。
食与财
忽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一装米车停于大院,麻袋破,漏米一摊。车走,米留。麻雀、斑鸠、鸡,悻悻然聚而食之。
食饱,麻雀哄飞,斑鸠在屋脊梳翅羽,鸡则于树下掏土嬉戏。
一老妇见之,急拿东西扫之,另一老妇亦来。争之,互骂,互斗,天昏地暗。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食之曰饱,积之曰财。
鸟之为鸟,饱之则足。人之为人,积之为财。
为财者必为财所困。呜呼,人之欲,人之悲。
司马与诸葛
刚才在卫生间陡然想到司马懿与诸葛亮。将司马与诸葛比,司马有忍辱之能耐,而诸葛总以智者姿态自居,故诸葛风范不及司马。善曲者,大智;忍辱者,慧智;自以为智者,智弱一等。
礼小记
公交车上,一老人对让座的中年人说“谢谢”。话音未落,一少年抢先坐下。
中年人见状看一下老人,瞧一下少年,问:是您的孙子?
老人笑笑。
中年人有点不满地说:是孙子,也得您坐着才对。
少年站起来。老人抚摸着少年,柔和地说:好孩子快坐下,当心刹车。
车到站。我、老人、少年,下车。但见少年对老人说些什么,鞠躬而去。
到邮局取稿酬,见一老奶奶将纸箱吃力地往柜台上搬。我帮着托了一把,感觉挺沉。
老奶奶转过身子,一个劲地说多谢。继而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能再麻烦你,填张单子吗?我满口答应。
营业员从纸箱里拿出奶粉、饼干、衣服、帽子、毛巾、袜子,一一例行检查后。柜台上像个杂货摊。我忍不住问:这些东西有钱就能买到的,何必这么麻烦,寄给谁呢?
娘家。
您的父母健在?
不在了。吃一个锅里饭长大的,只剩下一个弟弟。
您弟弟家经济条件不好吗?
弟弟是娘家人,不管日子过得好坏,礼节不能忘。
路上拥堵。老人隔不时,就看一下表。见之,我问,您有啥要紧的事?
也没什么。只是出门时,和老伴说好了回家的时间。
您每次外出,都和老伴约定回家的时间?老人笑着说,这是他们彼此的习惯。
要是迟回去了,还会被责怪?
那不会。说好的时间,怎可不算数。再说了,到时间没回去老伴比我还着急。
您和老伴的晚年生活一定很幸福吧。
老人却告之,他的老伴记忆力不好,看过多家医院,仍每况愈下,如今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住了。说到这里,老人感慨道:但愿她还能感觉到幸福。
听言,我有点吃惊:她的记忆那么不好,你还怕迟到家?
可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回家的时间。
责任编辑 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