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行政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2015-12-07尹来盛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城市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尹来盛

摘要:实践教学是卓越行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我校新型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约束条件及不足,提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径:依据办学条件及特色,构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课堂讨论优化、校内部门实习、参与公共部门管理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积极开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卓越行政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139-03

一、引言

卓越人才指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科学创新和实践精神,同时满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卓越人才首先是“人”的卓越,道德教育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灵魂,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卓越人才首先应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卓越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再次,卓越人才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注重对社会实际需求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也助于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受制于软硬件等条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实践教学”是一种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环节和方式。良好的实践是支撑有效教学的强力支柱,实践教学方法已被教学实验证实有利于改善教学和学习质量。由于受到高等教育体制、资源和观念约束,课堂内教学仍然是国内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上,都难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另外也容易导致课堂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国外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形成了以美国通才教育和德国专才教育为代表的实践培养模式。尤其是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更是闻名于世。国外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创新演变,为我国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卓越行政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综合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治理现代化和政府善治奠定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为适应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城市管理专业被纳入2012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作为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城市管理专业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构建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管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方向)早已在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但由于定位不清,导致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上难以适应社会需求,需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重点加强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实践课程体系较为杂乱

培养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由于城市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实践课程体系通常包括四个环节:认识实习、核心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的实习主要集中在毕业实习,对于认识实习、核心课程实践及课外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虽有涉及但大都流于形式,且四个环节之间联系不强,相互脱节,割裂严重。另外,缺乏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监控体系和结果考核机制。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目前,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行业调查、学年论文,甚至毕业实习,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论文选题或就业去向自找实习单位。由于只注重形式和结果,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我国公共部门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使得公共部门对于学生的实习态度不积极。哪怕学校与部分公共部门签署了有关的实习协议,也难以取得实效。基地指导教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以应付了事,并不愿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实践基地建设的滞后和较低的建设水平严重制约了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城市管理专业是以政治学、管理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形成的新兴学科,且主要是从行政管理等其他专业方向转设为城市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较弱,专业背景较分散的问题。尽管学校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由于现有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没有对口专业,使得新进教师只能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城市规划等邻近专业中选拔,使得新进教师普遍对城市管理专业本身缺乏了解。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近年来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实务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难以承担起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

(四)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各方面的积淀薄弱,较难取得相关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撑,学校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直接带来效益的专业上面。在聘请公共部门的实务人员作专题学术讲座、组织学生到公共部门参观实践等方面,城市管理专业都面临着诸多困难。校院两级的不够重视,使得在城市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教学软硬件建设上投入不足,导致实践教学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迫切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

三、探索建立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endprint

大学实践教学目的在于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多样化的大学实践教学类型构建起实践教学体系。大学是学术性组织,教学内容应以专业知识的教与学为主,合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是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大学生从合格走向卓越,则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伦理道德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初步构建起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实践教学

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技能是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所在。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认识实习。师生走进公共部门,城市典型性空间,结合实验教学大纲,采取带有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初步认识,为课程理论学习打下基础。(2)问题辩论。围绕某一问题,通过辩论方式深化对特定问题的认识。转变教学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积极发挥学生探索与求知的欲望和意识。(3)课题探究。任课教师在课后设置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来自主完成。(4)考察体验。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借助于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通过个人访谈、走访体验等方式,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二)专业实践教学

依托综合性的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1)行业调查。结合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领域,针对特定行业和特定问题展开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2)学术创新竞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关注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3)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从而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未来对社会的适应性。(4)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体现了学科的多元性与交叉性,从课程模块进入学科专业领域。(5)职业实践。通过现场观摩,了解相应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

(三)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专业知识与专业伦理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自律与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1)志愿服务。公共部门人才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需要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通过关怀弱势群体,关注流动人口问题,下乡支教等公益和志愿活动形式开展。(2)小社会实践教学。立足于校内空间,根据学生兴趣,采取社团组织的方式,进行跨学科交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3)大社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区参与、社会体验与问题调查,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南风窗社会热点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中端正伦理道德。

四、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专业定位,优化就业前景

城市管理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城市科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管理者潜在素质,能在城市规划、城市综合管理、公共事业、城市设区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目前进入公务员系统采取的是“逢进必考”的政策,且在选拔考试的专业要求上,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并不具有专业优势,使得该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无法进入到对口部门。迫切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去向。同时需要学校与相关公共部门通力合作,采取定向或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我国相关部门提供专业人才,增强师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对未来就业前景的乐观预期。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学工作量的考核。其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控制。第三,规范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的报告以及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第四,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估,增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

针对城市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杂乱的现象,需要认真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一是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二是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由灌输式教学转向问题导向型、典型案例型、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如本人在《城市经济学》教学中,积极布置一些小课题,学生从中选择进行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然后作为课程论文的形式上交,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三是注重过程考核,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增强认识,积累经验,因此评价体系除包括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外,还应增设参与积极主动性、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协调能力等指标。

(四)加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专业的基地建设。校内职能部门工作业务涵盖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城市管理专业可以与校内职能部门签订校内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学生可以作为行政助理或见习生形式参与职能部门管理实践,从而实现校内管理资源和教学资源有效转化。此外,城市管理专业应积极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实践基地成为人才的联合培养单位,积极参与到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的指导到最终培养质量评价。

(五)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

一方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的课题研究、企业调研以及决策咨询等活动中,分配派遣老师到相关公共部门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挂职实践,增强实践能力,累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创办“城市管理热点论坛”,不定期邀请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型官员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弥补实践教学师资的不足。同时,学院善于借助外脑,积极邀请兄弟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的设计制订,优化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无论是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师资的培养,还是软硬件的建设,都需要校院两级经费的支撑和政策的适度倾斜。一方面要正确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新兴的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室等硬件的建设投入。与此同时,在师资培养、实践基地等软件的建设上,也应积极投入。另外,在学生的培养上,积极鼓励和支撑学生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国内外学术访问等活动,并提供适当经费补助。唯有如此,实践教学方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21-23.

[2]冯向东.实践观的演变与当下的教育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3,(9):15-22.

[3]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4]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5]钱玉英,钱振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84-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水利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唐山市中心区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管理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探讨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浅析如何加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数字城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