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促进教学改革
2015-12-07赵莉莉
赵莉莉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学习者以往知识经验极为关注,同时注重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环境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彼此互动,注重对学习者实际学习能力与主动求知的态度、技能及习惯进行培养。所以在改革我国教育教学模式时,必须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借鉴,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能够在交往和活动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127-02
建构主义是20世纪末期在西方国家中广为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潮,建构主义在教育与学习领域中的很多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教育界,同时也广受中国教育界推崇。尽管近些年我国教育教学取得迅猛发展,然而,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创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所以有必要借鉴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优秀教育理念。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皮亚杰认为,个体学习过程并非教师简单地将所掌握的经验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皮亚杰提出,儿童和环境彼此作用就是不断顺应与同化的过程,儿童在新事物面前,往往会先尝试着通过个体认知去同化它,若成功同化,就会暂时获得认识上的平衡,如果没有成功,儿童就会及时做出相应调节,采用创建图式或者调整原有图式等方式对新事物或者新刺激进行同化,直到形成一种平衡认识。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在对学生已有水平予以了解基础上,确定学生努力后可以达到的水平,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此不断提升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随着近年来从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及人类学等角度对真实生活中情境认知、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认知学徒制及实践共同体等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再加上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教学逐渐受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教育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使得建构筑与教育理论逐渐彰显出其惊人生命力,并逐渐扩大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涉及到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及教育学等多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师生观、学习观、教学环境、课程观、教学原则及教学观等领域。
1.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教学并非机械的知识传递,教学是对知识的有效转换与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理解外在现象,倾听学生对问题的内在看法,对其想法的来源进行思考,以此为依据,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解释予以丰富与调整。教学避免忽视学生本身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强硬、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外部知识,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为知识生长源泉,积极引导学生在所掌握知识中探究新知识。
2.学生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学习过程中,建构个体知识是被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彼此作用中逐步实现的,从根本上说,学习并非对新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依照自身背景经验,主动加工、选择及处理外部信息,以此获得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外部信息自身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其价值是学习者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彼此作用中逐步构建的。
3.师生观。就某种程度而言,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学习观需要创建现代化师生关系。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提出,学生为认知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动建构者,并非外部刺激的被灌输对象与被动接受者,所以,学习者是知识建构者与教学活动参与者,在学生价值建构中,教师起到促进与帮助的作用,所以,教师被称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与辅导者,学生应该是学生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合作者或者高级伙伴,而非知识灌输者和传授者。
4.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提出,在一定情境中,学习者在外界帮助下,比如利用相关信息、与他人交流与协作等,通过价值构建取得更多新知识。有效的学习环境内容包括交流、协作、价值建构、情境四方面,学习情境应该对学习者价值构建所学内容极为有利,整体学习活动中应该始终贯穿协作,协作过程以交流为其基本环节或方式,教学最终目标为价值构建。
5.课程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课程学习应该是基于相关案例的新知识点掌握,是基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学习,同时也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课程以相关学科为基础,同时还要不断超越学科,并对照现实世界。此外,学习以课堂为始源,同时还必须走出课堂,并与外界社会相融合。
6.教学原则。从根本上说,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所有教学任务都以为了可以更好地与学习外界环境相适应为目的;(2)教育教学目标一定要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相一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本人所疑惑的相关问题;(3)设计真实任务,即将真实和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中;(4)设计可以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所从事行动予以有效反映的一种相对比较复杂的环境;(5)设计对学生思维予以激发的学习环境;(6)支持学生反思所学知识内容,不断提升学生自控能力,使其能够学会独立掌握新知识;(7)在社会大环境中,鼓励学生对自身观点进行检测。
三、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使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实现现代化与科学化,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自觉学习探究形成正确引导。现代教学理念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并非教育者向学习者强制性灌输外界信息,而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将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到社会交往与活动中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所谓教育,就是世世代代不断传授新知识。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有关学科的相关活动中,那么学生就更能方便地掌握新知识,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学生一方面是知识接受者,另一方面还要是知识创造者与探索者。若要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首先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将实际教学活动视为教师正确指导与帮助下的学习者知识建构活动,将学生视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转变以往满堂灌与注入式教学理念,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激励学习者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使其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参与新知识建构中,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对其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及创造、勇于追求新知识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endprint
2.重视课程研究的强化。学校领导与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研究教学课程,尽可能将课程内容实用性、多样性、探究性及趣味性等全面体现出来,课程编排与内容对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具体方式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对改革教育教学效果与进程产生影响的重中之重,如果只对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而没有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这从理论上说是缺乏科学性的,而且也无法应用于实践中。所以,必须不断加快改革教育教学的步伐,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教学改革优秀经验,通过新教学研究成果和现代化课程,系统、全面地改造我国教育课程内容,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视为改革教学和课程的重要指导理念,尽量强化学生实际生活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将教学课程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探究性、多样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等体现出来,应该将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在实际交往和活动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以此不断探究新事物与新知识,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使其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3.及时构建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机制是对教学改革效果与进程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予以正确评价,是实现积极化智力劳动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的知识评估机制存在大量缺陷,学生所得评价只能说明工作结果,并不是学生所付出的实际努力。尽管近些年我国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取得很大成就,然而,就整体而言依旧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导致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进程缓慢的因素大量存在,其中完善、科学教学评价机制的缺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主管部门明确提出教师必须全面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却采用以往应试教育标准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导致很多学生与教师无所适从。这就对我国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产生很大影响。
四、总结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学习者以往知识经验极为关注,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调动,重视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环境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主动求知的态度、技能及习惯。建构主义将一种现代化教育理论与认知理论提供给我国教育教学,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真实性、主动性及社会性地掌握新知识,主张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复杂、真实的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掌握更多新知识。借鉴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以此指导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有助于师生观念的转变,转变现阶段以教师为教育主体的教学观与重视系统性、学科性的教学课程观,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极为有利,以此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闵辉,彭扬.中美高校道德教育之比较研究——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09).
[2]李朝军.建构主义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4,(03).
[3]吴双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