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生培养视阈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015-12-07吕运成黄祁平唐志晗张新华徐菁陈胜华谭建国李彩彭娟
吕运成+黄祁平+唐志晗+张新华+徐菁+陈胜华+谭建国+李彩+彭娟
摘要:设计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形式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建立医文相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我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卓越医生”。
关键词:卓越医生;医患关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279-02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医学精英人才特别是“卓越医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对医学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也是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各医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内容、授课安排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均不统一,教育效果不佳[1]。为了解我校五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加强我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我们开展了对2013级五年制临床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调查和分析,从而为有的放矢的培养卓越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客观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13级临床医专业学生400名,男192名,女208名。其中,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普通班学生336名,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班64名。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关于卓越医学生医学人文能力预期及我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随机抽样后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7份。经仔细筛查,凡有漏项者视为无效问卷,最后核定有效问卷为360份。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对卓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能力预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卓越医学生各方面的人文素质能力总体预期较高。在各方面的医学人文素质能力中,对临床沟通能力(96.39%)、处理人际关系能力(91.94%)及质疑与创新能力(96.39%)的预期最高,而对团队协作能力(84.44%)、人文学习能力(84.72%)及情绪控制能力(85.56%)的预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院医学生普遍认为卓越医学生应首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及处理与患者、患者家属、同事及上司等人际关系能力,这也为我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面。
(二)对我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医学生(75.56%)认为医学人文素质课程非常重要,学习态度较为端正,绝大部分学生(74.17%)会出勤每堂人文素质教育课。但在现有教学模式下,我院医学生对教学效果、师资力量、授课方式及现用教材等满意程度不高,可能出于这些原因导致仅58.06%的医学生坚持认真听讲每堂人文素质教育课。这些结果提示我校必须改革现有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以期顺应卓越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高预期值局面。
(三)医学生对我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意见
本次调查活动还收集了医学生对我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相关意见与建议。整理如下:教学内容一方面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理论性、说教性太强,使学生产生了距离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刻板,仍以传统灌输式的讲授为主,使学生不容易接受和掌握课堂内容。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大多由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或由其他学院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教师授课,临床医生很少参与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医学生的临床感受与实践活动较少。
三、讨论与建议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主流医学模式以来,对“卓越”的医生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卓越医生”不但要医术高明,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这就需要“卓越医生”在提高医术的同时,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因此在“卓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要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对医学生的培养当中。
医学人文素质是“卓越医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其目标是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并为患者做出符合医学伦理的临床决策。我们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医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素质对“卓越医生”非常重要,而且对卓越医学生应当具备各方面医学人文素质能力有较高的预期,表明医学生已经认识到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主观需求。受调查的医学生普遍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首要培养临床沟通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这对医学生在日后临床工作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培养“卓越医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些基础理论和诊疗技术具有不确定性,质疑与创新能力在当下与未来的医学教育中显得日益重要。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重视知识传授与一般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质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培养“卓越医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文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及纠纷处理能力,这些能力是“卓越医生”执业能力的核心构成部分,也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值得医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2]。
对“卓越医生”人文素质能力预期的调查与分析,也为我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前进方向和客观依据。探索适应“卓越医生”人文素质能力培养需求,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及其综合素质,是我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必须对现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师资队伍进行调整和改革。
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培养体系,能有效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当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和医学教育同等重要的课程来设计,使医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确立以医学人文导论、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为核心课程,以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思维模式。各门课程之间不要孤立地讲授而是融汇一体,并与医学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关注相关医疗卫生行业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与医疗纠纷、职业道德与医患沟通等内容,将其融入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使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和关注热点,从而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3]。endprint
灵活多样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有效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改变原有的单一班组授课制、讲授法统领医学人文课程的局面,代之“以问题为基础式”、“讨论式”及“案列式”等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医学生欣赏一些人文电影,让他们触动心灵、掂量价值、敬畏生命。要求医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体会患者及家属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多组织医学生到教学医院现场观看临床诊疗过程、与病人交流等等。此外还可以就某些人文主题要求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论文与心得,从人文角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测试应针对医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进行考核,采取开卷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方法[4]。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和多种途径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提升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质。
构建优秀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我院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水平。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相对不足是制约我院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原因。专职人文教师不懂医学,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医学专业教师人文底蕴薄弱,两者又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措施让专职人文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增长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使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完美结合。吸纳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进入教学队伍,临床教师则更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深刻传递人文素质在医学中的价值。积极开展医学人文素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医学人文学科的学术水平。高等院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医学人文学科的科学研究,要将该类研究纳入学校科研规划,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同时要积极举办跨院校或全国性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学术会议,提供沟通信息、相互学习、交流成果的机会[4,5]。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构建一支医文相融、人文素质高的教学团队,共同承担起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综上所述,加强我院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改革完善现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设计合理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多形式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建立医文相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我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卓越医生”,使其在提高自己医术的同时,时刻谨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谋福利”。
参考文献
[1]李力,殷丛丛,杨丽霞.整合视阈下的医学人文课程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74-276.
[2]陈化,田冬霞.对医学人文能力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103-105.
[3]刘晓红.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2):142-143.
[4]马晓玲,夏承伯.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下的人文课程探析[J].课程教学,2013,453:54-56.
[5]李贞玉,刘文超,孔祥金.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学认知的调查分析[J].医学人文教育,2014,35(7):7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