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
2015-12-07李雅妮
李雅妮
摘要:本文主要从我国相关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常见的一些困难问题出发,从一些问题的探讨上得出我国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症结,从而提出一些浅陋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供相关方面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困难问题;有效措施;解决方案;拔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4-0053-02
一、前言
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服务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重要的“资源储备”,是实现“中国梦”在各个阶段上的核心组成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各个高校教育内容上“背负”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布局的深入,部分高校对社会人才的输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产”与“基础力量”。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困难问题的存在也给部分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造成困扰,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适应性以及科学性发展,因此加强此方面的探讨工作也就显得异常有意义。
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常见的一些困难问题
(一)教育思想层面存在着制约因素
对于我国教育体系来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存在已经“腐蚀”我国高校教育的品质。而即使是近年来部分高校提倡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加上新思想的形成与传统思想的转变具有渐进的特性,因此到了实际教育的工作上,部分教育者,乃至整个高校还是回到应试教育思想上,无法突破以往传统思想的束缚。另外,在我国高校教育界,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较缺乏系统的理论,各个高校也是在摸索中前行,无法形成新思想的同时,也无法得到传统思想教育者的认同。因此,不断强化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思想的存在性,并应用与指导实践活动才能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指导实际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二)部分高校存在功利性教育行为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其与义务教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社会直接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社会上存在的风气问题在高校教育上同样显现,例如,功利化引起的学术研究追求GDP、对拔尖人才的培养过于追求功利等都困扰到高校教育的布局。另外,部分高校在不同时期的教学改革工作上,缺乏正确的切入点,无法深入,导致教师与学生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与拔尖人才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放在荣誉、物资资源以及社会发展优势等层面。这种现象导致功利与短效的教育思想在部分高校大行其道,不利于高校教师与学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正确认识,因此也更谈不上有所作为了。
(三)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来说,资源与环境属于最为基本的影响因素,但是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来看,随着高校数量与办学规模在不断上升,部分高校只是表面上“面积大、操场大”的大学,对于教育资源却无法满足,从而制约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在质量层面远远无法达标。即使是近年来,“大学”教育理念的转变,但是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上,优质资源与良好环境的创造仍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于个性化与全面化成才环境的需求,影响到人才质量。
(四)在管理层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上,其与以往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对于我国部分高校来说,依然无法理清二者的关系,无法掌握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上的成长规律与特质,更不用说建立规范化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与评价机制,因此导致大部分培养工作困在“闭门造车”的循环内。例如,常见的问题有人才评选评价不科学、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周期过短以及管理不足等。
三、解决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困局有效措施与方案
(一)积极转变教育思想
对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实践工作来说,无论处于任何阶段都需要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只有根据不同时期拔尖创新人员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思想才能凸显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效果。因此,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符合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在发展上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变教育思想。下面对教育思想转变的相关方式进行简要列举。
1.要转变教育思想,在尊师重教的前提下,让教学工作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转变,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在受教环节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创造的同时,让更多学习在某领域上拔尖。
2.在教学工作上,对以往应试教育上的知识传承教育思想要进行完善,在高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要营造知识创造的教育思想,从而让受教者掌握相关知识后,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和创新。
3.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实现科学教育,又要实现人文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创造对社会有用的知识产品。
4.在注重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要积极引导其对专业性领域知识的把握。
(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上,其模式的选定要求尊重人才的特征与社会需求,从而确保培养目标与方式的有效性。其中在人才特质层面,一定要对目前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模式进行完善,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创新环节的培养。而对于相关方面的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是积极营造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实际天赋、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需求出发,为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适应自己发展的环境,从而体现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拔尖”程度。同时,高校也要为学生的课堂受教、实训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升学生学习与创造的有效性。二是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积极创建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连贯性培养计划,延长人才培养的周期,从而真正培养出有效的拔尖人才。但是在制订相关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各有侧重。例如,对于本科阶段来说,其更为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运用,因此主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对于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对于自身知识的再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学生把握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知识研究规律,而高校则要积极引导学生潜心去研究。endprint
(三)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
对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其教学方法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的把握具有基础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培养工作上,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多鼓励老师采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对于有条件的老师,在有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开放式的互动和交流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批判性和创新性。而对于实践教学,一定避免形式主义的存在,要利用实践工作对于知识的检验去引导学生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综合性的体验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等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
(四)构建本科生在科研创新层面的有效机制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其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而高校在拔尖创新人员的培养上,对于本科生同样可以为其提供科研环境,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与认知。在实际工作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对于积极参加科研创新的学生可以进行物资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奖励。例如设立学分奖励机制、构建科研竞赛与展览等。
(五)营造人才创新环境
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创新环境与氛围都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良好的学习创新环境才能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更多的为学生与老师提供思想层面的自由与学术层面的竞争。而在实际工作上,一定要尊重老师在教学上的自由,让老师对于课程的开设、授课模式的选用,乃至教学评价,都拥有基本的权力,从而让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在某领域的专长去引导学生,在发挥教师个性和专长的同时,让学生同样有动力去创新、去学习、与发挥。另外,学生在学习上同样要有自由,只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发展以及知识缺陷等层面去规划与选择相关课程时,学生才有动力与兴趣去接受知识、创造知识。
(六)推行科学灵活的培养及管理机制
高校在拔尖创新人员的培养工作上,只有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构建与推行人才培养机制,才能让相关工作顺利进行。对于人才培养机制,一定要避免成为死水,不能够只在一段时间上发挥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学生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学术创新、科学研究以及发展潜力等层面的考核力度,从而把握不同学生的特性,降低课程成绩对于人才的评价作用,让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被发现与培养。二是要建立动态的进出机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保持竞争意识,优胜劣汰,以保证培养质量。三是要建立开放的培养环境,避免“圈养”现象,为学生提供与普通班学生共同竞争的环境,积极发挥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发展大计,是国际竞争与国家发展最为珍贵的战略资源。因此,相关高校在提高重视力度的同时,要积极探讨培养方法与计划,摸索出符合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让人才培养工作真正发挥出功效。
参考文献:
[1]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15.
[2]王云海,王宇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96-98.
[3]阴医文.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制——本导制度运行现状辨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0-4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