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5-12-07李德万陈瑞李建新
李德万 陈瑞 李建新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社交网络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使用社交网络的队伍,与网友分享心得体会和见闻感受。社交网络的出现给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网络这个载体增强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也为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现状,发现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寻求适合在社交网络时代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社交网络;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27-02
一、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交网络在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民族高校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等重要任务,发挥了非民族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需要不断拓宽思路,更新教育方式,社交网络的出现则有效地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实效性。
1.社交网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众所周知,民族高校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关乎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除了非民族院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民族院校要重点加强“四个认同”教育: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还包括“五观教育”: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同时还包括民族团结教育。要想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对他们进行理论灌输必不可少。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他们善于接受的方式灌输,社交网络的出现极大丰富了理论灌输手段且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不断增强理论修养,提升道德修养,拥护国家政策,毕业后能够回到民族地区,建设美丽家乡,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2.社交网络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民族高校的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从而预防极端行为、群体事件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交网络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手段。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社交网络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给出解决意见和建议。社交网络的交互性以及真实性,使学生的动态很容易被掌握。学生会通过微信、QQ空间不断更新个人状态和心情、心事,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民族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通过关注学生的这些动态,及时预防了很多极端行为和群体事件的发生,增强了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社交网络在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消极作用
1.社交网络中信息混杂,“灰色信息”容易传播,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很大的比重,他们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民族高校的学生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要有正确的“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同时还要对民族团结和“四个认同”有深刻认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繁荣。然而社交网络中信息混杂,“灰色信息”容易传播,影响着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交网络中时不时会有用户发表有违主流价值观的文章或是观点,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力提出了要求。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言论,这些往往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社交网络的高度包容性,网络群体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同时存在。由于社交网络群体的心理相容性,很可能出现群体中某一成员传播有害信息而其他成员疏于防范甚至还无原则地赞同的情况,从而使得有害信息和错误观点迅速得到扩散。”[1]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错误的言论或观点会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影响。
2.不法分子容易利用社交网络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不稳定因素。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警惕民族分裂分子和国内外的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渗透和破坏,民族高校的学子们更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之一,维护祖国统一。近年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挑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疆少数民族21~35岁的网民比例高达2/3,而其中又以思维活跃的科研人员、学生和教师为主,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网络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人群在受到反动宣传蒙骗时,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冲动情绪,甚至在不明真相、不辨是非的情况下,参与或实施暴力恐怖犯罪。‘疆独势力认为,如能通过网络渗透侵蚀这些年轻网民的思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并实现其分裂中国的梦想。‘疆独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宣传及鼓动,与传统的宣传组织手法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破坏力。”[2]不法分子利用社交网络的渗透需要引起关注。
二、在社交网络使用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积极性,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社交网络,实时把握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社交网络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中,我们提到过社交网络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远远要比出了问题再去解决重要。社交网络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乐于在网络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学习、生活和情感状态等。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点,在社交网站中主动加学生为好友,在网站中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内心想法等。通过社交网络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学生被极端宗教主义、分裂势力等不法分子所利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手资料,有助于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2.借助社交网络,搭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超地域性、交互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上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制度及社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将教师和家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殷切希望等更广泛地传播,共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拥有更多正能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心理咨询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开设自己的社交主页,运用发表状态、日志、上传照片、分享链接等功能在社交网络中发表专项引导、指导信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充分认识社交网络的消极性,注重引导,严加防范,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社交网络给使用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中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各种状态等,但有些实名的信息将使使用者的个人隐私泄露。使用者发布的个人信息、照片甚至状态都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更需要加强。
民族高校应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案例教育等手段,帮助民族高校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在社交网络中尽量不要泄露个人信息,如学校专业情况、家庭信息及电话号码、联系地址等内容。不要轻易相信网络言论,提高自我辨析能力,养成批判精神,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2.加大监督力度,严防不法分子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渗透。随着社交网络的使用度越来越高,用户越来越多,宣传“三股势力”思想的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向了社交网络,使用社交网络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了不法分子渗透的目标之一。社交网络中的微信、QQ、微博等平台都具有群功能,在群内发布的信息、讨论的话题,包括策划组织哪些活动都无从而知。因而社交网络往往会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有害信息,煽动反动情绪,破坏国家的安全和稳定。网站作为信息的发布平台,也应履行其社会责任。一些开通社交平台的网站,应该对发出的信息进行筛选,对发布一些煽动、渗透反动言论的组织、团体及个人应及时控制,进行警告、封号处理,必要时与警方联系,避免不法分子发布的信息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乃至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民族高校应加大监督力度,关注学生的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将不法分子的策划扼杀在摇篮中。每一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监督工作,确保学生不被不法分子渗透和煽动。要增强“五个认同”教育,让学生对祖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充分的了解,增强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参考文献:
[1]刘建伟,李为宇,孙钰.社交网络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7).
[2]张丽璇,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1,(8).
[3]阿地力江·阿布来提.境外“疆独”势力对新疆的网络渗透及其危害[J].现代国际关系,2013,(7).
[4]孙磊.基于微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神州,2012,(8).
[5]朱磊.微博舆论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级及应对[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