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题常见解题思维误区及对策
2015-12-07王少猛
王少猛
一、提取信息不全且答案要点丢失
【例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1。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误区分析:解答第(1)、(2)题易出现问题的是信息提取不全、答案要点丢失。该题图文信息十分丰富,文字信息:①“人口主要集中于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说明人口分布不均,甲地缺乏劳动力;②“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 ——说明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 ——说明开发历史短;图像信息:④经纬度位置,此区域为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⑤海陆位置,濒临海洋——说明海运方便;⑥位于热带,沙漠广布——说明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⑦图例中油田、输油管——说明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等。
应对策略: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符号等。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方法如下: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仔细阅读试题文字材料,一边阅读一边将材料中关键词标出,特别是有关时间、空间和地理事物特征的信息。②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认真读图,重点从图名、图例、图中的经纬度、海陆分布、注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等方面入手读图。③从试题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仔细阅读各设问,在最短时间内明确试题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明确试题的问题是什么;注意设问中关于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定性词语的要求。
二、解答过程描述类试题逻辑混乱
描述问题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重点,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描述问题是建立在具体地理事象上的科学表述,如描述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等温线分布、城市区位特点及气候特征等,但过程描述类问题更强调对地理事象的运动与分布规律的考查。关注“过程”的形成过程,不仅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还要求考生能针对“形成过程”进行具体表述。
【例2】根据材料和图像(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参考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误区分析:此题侧重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然后结合图中信息,运用该原理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过程。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图例文字信息中的新、老关系。考生往往由于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整个过程分析难以形成整体的思维过程,逻辑混乱,语言表述词不达意,致使得分情况不理想。该题正确的思维过程是:第(1)题,湖泊的湖岸线大体可看作等高线,由于该湖面积不断减小,越靠近湖泊中心湖岸线海拔越低,从而可以判断出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比较不同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可知,新三角洲不断地向湖心移动,这虽然只是沉积现象的一种表现,但它与当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变化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应对策略:解答过程描述类问题时,一方面要了解此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考查方式,另一方面要掌握必要的描述方法。关键是“抓住过程,理清头绪”,一般可分两步走:一应知道所要描述的过程是哪一种,进行针对性思考;二应将该形成过程细化与分解,有层次地逐一表述。
三、解答区域比较类试题未找到着力点
以一幅或几幅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将一些地理事物加以呈现,要求考生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对地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知识—能力—实践”为主线,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这是综合比较类试题的基本特征。
【例3】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如图3)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如图4),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的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参考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误区分析:第(1)题区域内部差异比较,因区域特点相同,相近知识干扰,考生易产生错觉,导致审题、答题出现错误。第(2)题比较不同区域,因比较对象(工业)的影响因素不确定,容易出现知识迁移错误、对比片面、答题要点不全等问题。
易漏点:①河流对城市区位影响不仅提供水源,还能在水运(以及防卫、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②资源只想到矿产资源,漏掉水资源,水源只想到水量而漏掉水质。
易混点:沿河流分布回答成沿交通线分布。
易错点:语言组织不规范,套用答题模板,比较时忽视材料、图像中的有效信息,不具有针对性。
应对策略:解答区域比较类问题关键是找准比较项、理清比较要求(如相同或相异或异同),确定比较关系(如正反比较、递进比较)。考生需分析被比较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地等方面着手,人文地理特征从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着手。在全面分析基础上,根据设问确定答题要点,避免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四、解答区位分析类试题忽视微观分析
区位分析类问题要构建区位分析模式,体现区域宏观或微观分析的方法。如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若仅仅用气候适宜与不适宜进行评价,只能说是宏观影响,从微观角度分析,一般要从气候要素出发,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气候要素包括:气温(冬夏气温、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降水(冬夏降水、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光照、昼夜温差等。
【例4】读图5,回答问题。
说明燕京在当时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对外联系方便;东北可通东北平原;北可接内蒙古高原;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并进而联系大西北;南经华北平原可通东部平原地区,且东南离海较近。
误区分析:本题考查燕京城的交通区位特点,答题时思考方向很容易进入宏观区位分析的误区,如从各种交通方式入手分析其有利条件,而题图信息显示燕京位于几条古大道的交叉点,参考答案反映命题者的基本思路,着眼于扩展题图信息,强调古时陆地交通的便利性。答题时要以燕京城为中心点,顺着古大道的延伸方向,可延至周边区域。分析答题思路和命题特点,可看出命题侧重考查区域微观分析。这种命题思路,虽具有非常规性,但仍能很好体现高考能力考查的特点。
应对策略:能否很好地进行微观分析,关键是审题和调动、运用知识。审题尤其是审设问,问题是什么,命题意图是什么,以此确定思维方向。调动、运用知识即要完整把握知识结构,如分析某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可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分析。具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则要进行微观分析: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水分条件(结合作物生长习性),过干和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年降雨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