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巧妙植入本土文化的途径

2015-12-07杨肇文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7期

课题来源和作者简介全部保留!

课题来源:本文为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小学品德课程中乡

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2014WXJYE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肇文(1984-),女,江苏省无锡人,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教研室副主任,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

品德教育。

摘要: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是学生生命中的民族基因,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特点,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流。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将本土文化资源引人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带着兴趣学习,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春风化雨般的品德课程学习中感受家乡文化魅力,树立爱国爱家乡的核心价值观。本文以无锡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入为例,通过补充现有教材、自编校本教材、课外延伸实践等途径进行了融入与整合,在积极地课程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融入的途径,学生得到了品德涵养的提高,也進一步推动了本校的品德课程从“外延发展”走向了“内涵发展”,收到了比较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小学品德课程;植入途径;无锡本地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C)-00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1]。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的教与学都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2—3]。基于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理念的考虑,充分开发利用本土资源,融入品德课程应为教师所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整合多样而开放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培养学生尊重传统,增强家国自豪感,让我们感到在品德课程中进行乡土教育探索和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教师在充分了解本土资源和儿童学情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好本土资源,并从品德课堂中有效地开发使用并通过课堂内外实践辐射到儿童生活中去。我们以无锡资源为依托,主要通过补充现有教材、自编校本教材、课外延伸实践等途径尝试融入与整合到品德课程中来。

1 补充现有教材——用无锡特色素材重新架构现有教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地不断完善和发展,小学品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目前在小学品德教育中,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全面。对风土人情教育的忽视影响着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4]。巧妙将文化资源分类整理并有效融入教材中进行教学,能够有效推进品德课程的发展。

无锡地区现行品德教材是苏教版全省通用教材,一到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而无锡人杰地灵、乡土资源丰富,可以筛选编入、替换的内容多元,糅合本地特色后品德课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无锡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后又经历了农耕文明使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为无锡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中国现代乡镇的发祥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对一至六年级的品德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选取了适合补充进无锡特色的素材对教材进行了新架构,比如:

二年级下册第7课《我和春天一起玩》是一个应季的教学内容,我们发现可以补充本地民国时期儿童文学大家陆静山编写的《最新小学补充教材》中的歌曲《迎春曲》到教学中,图文并茂的民国课程贴近无锡本地的风貌,非常适合孩子感受春天的大自然。

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家乡的变化》一课从衣食住行等角度需要学生去探究家乡多年来的发展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身边现代社会的信息掌握程度尚可,但是对于过去的事情知之甚少。在教学中我们就尝试了利用中国近代工商业巨子荣氏家族人回无锡探亲这一主题,以家乡人的身份带领“荣爷爷”经历现代无锡的衣食住行,而通过“荣爷爷”的回忆串连起对于旧无锡的衣食住行的回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地兴致盎然,潜移默化中通过短短的一节课掌握新旧无锡全方位的讯息,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为下一个课时做了较好的知识与情感铺垫。

另外,《品德与社会》课程六年级下册中有《自然资源取之不尽》这一课,我们补充了无锡惠山出土的石刻碑文“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古时锡是冶炼兵器的重要原材料,而无锡地区盛产锡矿,各国掠夺资源,造成相争之势。后来因锡开采过度,直至枯竭,便安定下来,因而得名“无锡”。在本课中插入无锡地名来历的历史介绍与对冷兵器时代资源的开发状况,引起了学生对家乡的强烈认同感和对社会和平安宁的期冀。

我们利用这类无锡特色素材重新架构起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2册教学课程内容,对小学阶段的12册教学内容中与乡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理和补充。重组后的内容更富有无锡本地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意识,在返璞归真的课堂实践中,增强家乡归属感,为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2 自编校本教材——用无锡本土资源汇编乡土文化教材

本土文化是小学品德教学中很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对学校进行爱家乡教育很好的素材。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地理环境差异大,即使是现行的新编教材也难以统涉各地发展的实际情况,更难以全面反映各地特色文化[5]。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补充国家标准课程,并使其丰富多元。

无锡历史悠远,名人辈出,长江中下游秀丽的自然环境也造就无锡成为了“丹青之乡”,太湖画派自古传承有序;无锡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之乡”,“二胡之乡”;惠山祠堂群被誉为“中国最大祠堂群集中地”,封建宗族文化传统得以完整保存。而惠山泥人传统雕塑技艺、无锡精微绣、吴歌、无锡留青竹刻等传统文化艺术近年来也蜚声海内外。为此,我们尝试在品德课程之外,对无锡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文献汇编。在立足学生学情与兴趣的基础上,为现有的品德教材再创作一组配套校本教材。

我們自编的校本教材主要分为三大主体:无锡地方篇、百年老校篇、荣氏特色篇。“百年老校篇”为学生介绍了学校的校园文化,收集编入了无锡地区民国时期涌现的诸如陆静山、潘一尘、孙毓修(被茅盾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开山鼻祖”)等一大批在国内儿童文学教材界数一数二的老师编写的一系列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荣氏特色篇”则介绍了荣氏家族在无锡工商业发展乃至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中的贡献和为公益民的善举,同时以准确的数据和精心的整理再现了无锡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

“无锡地方篇”是自编校本教材的主体,《源远流长——纵观无锡历史》《灵秀山水——鸟瞰无锡地理》《吴韵流芳——爱上太湖文化》《吴风物语——走近无锡风俗》《古韵梁溪——细品无锡名胜》《高士辈出——结识无锡名人》《传奇飞凤——认识无锡城标》《百花齐放——说说无锡特产》《百鸟争鸣——赏遍无锡艺术》《科技生活——玩转现代无锡》《斗智斗勇——“白相”无锡游戏》《吴侬软语——吟唱无锡童谣》《人人有责——呵护无锡环境》等篇章从无锡的历史、地理、名人、风俗等十多个角度全面展现了无锡的本土特色文化,为当地孩子了解本地民俗提供了条件。

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校本课程,成为本土历史文化认知和传扬的载体,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变迁、民间风俗,从而更加敬佩、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释放本土文化中的正能量,对培养青少年敬畏文明、热爱家乡、传承文明、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课外延伸实践——用无锡民俗活动丰富学生多样经验

小学品德课程为综合课程,现行课程目标突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我们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的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生活中的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品德课堂之外我们设计了诸多适合学生活动体验的品德课课外延伸实践,用无锡特有的民俗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实践活动一:“寒假四个一 玩转大无锡”

“寒假四个一 玩转大无锡”活动,即参观一处无锡古迹、了解一位无锡籍名人、游览一处无锡艺术场馆、参与一项无锡风俗活动。在活动前期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活动指导。新学期开始,教师们将手抄报、电子课件等学生作品电子化保存,并从各班遴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学校橱窗、班级博客、各班家长QQ群等轮流展示。

实践活动二:“夸夸我的家乡人”学生文化小讲堂

我们带领各班进行无锡历史文化名人演讲比赛,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年级文化小讲堂活动,家委会家长为学生提供全程摄影和摄像,校领导应邀观摩,德育处为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颁奖。

参与的学生得到了能力的锻炼,而其余的学生在聆听中得到了启发和学习。家长会上,我们播放了活动视频给全年级家长观摩,也收到了良好的家校合育效果。

实践活动三:24节气,身边的快乐资源

在节令风俗被人淡淡遗忘的今天,众多“洋节日”受到追捧,这不仅仅是无锡本地的趋势,也是中国现当代社会的趋势。我们呼唤传统的回归,开始实践24节气中华传统民俗活动。

“立夏节气斗蛋大赛”,让全年级的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了竞赛游戏的乐趣,丰富了校园生活,更用实践传承了立夏“斗蛋”这一有趣的风俗。

“小满节气苦菜秀”,小满节气当天我们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苦菜水果拼盘,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小满吃清热解毒食物的习俗,又让学生感受了合作探究与动手实践。

“夏至吃馄饨”活动,在无锡“夏至吃馄饨”包含了一种祈求平安度夏的良好愿望。我们巧妙利用好这一习俗,在各班开展了风俗教育,通过学习包裹馄饨、品尝馄饨达到了耳目一新的德育效果。

家乡山水钟灵秀,一草一木总关情。本文主要从无锡本土资源为例通过补充现有教材、自编校本教材、课外延伸实践等途径将本土文化巧妙植入小学品德课程。本土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是学生生命中的民族基因,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的特点,而其中的精华又汇入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流。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将本土文化资源引人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带着兴趣学习,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春风化雨般的品德课程学习中感受家乡文化魅力,树立爱国爱家乡的核心价值观,在提高学生品德涵养的同时,推动品德课程从“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雅文.让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0(2):14-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黄再峰.转变思想 融入社会——浅析当下社会小学品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54-67.

[5]邓正平.让小学品德课充满生态魅力[J].湖北教育,2013(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