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坛区农机化效益评价及相关建议

2015-12-07徐金福赵小和束卫平李新宇

江苏农机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金坛农机化机械化

徐金福 赵小和 束卫平 李新宇

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通过对常州市金坛区农机化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1 农机化发展现状

金坛区农机化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到1980年,农机投资、经营的主体是村(组)集体组织,农机以小型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大中型农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体制僵化、经济薄弱、发展缓慢,总体水平较低,农业作业仍以人畜力为主。

(2)1981年到200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小型农机具的迅猛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效率的大中型农机具数量也从改革初期的滑坡转向恢复性增长。

(3)进入21世纪后,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购机补贴政策,促进了社会化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壮大,农机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金坛先后被列为全省农机化综合示范县(市)和全国农机化示范区。

2014年全区农机保有量达8.0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41.45万kW,比2013年增长了22.7%。其中高性能、大功率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增长较快,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和机动喷雾机分别达到675台、2014台、425台和5280台,分别是2013年的5.4倍、17.4倍、1.3倍和1.5倍,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农机示范大户1500多个,辐射带动3万多农户。发展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05个,其中开展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的农机综合服务社18家,实施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机产业化服务社8家。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6200台(套),总动力31.1万kW,作业覆盖率达85%,农机经营总收入4.44亿元,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达90.4%,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6%,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2 农业机械化的效益评价

农业的产出和效益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因素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界称之为“灰”关系。无论是定性比较还是综合分析,都不能准确地量化某一因素的影响程度,而灰色系统理论提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则能科学准确地解决这一难题。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把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直线上的点,将它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关联度越接近1,说明影响力越大。

金坛农业部门依据2003年至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经过无量纲化数据处理,计算出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分别为0.9401、0.7097和0.6614(计算程序略),在各影响因素的因子值(关联度)排序中,分别列第二、第一和第二。这充分说明,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对于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也表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再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化肥用量等因素,而是主要依靠农机化的推广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机化推动了农业生产力飞跃式发展。

2.1 农机化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支撑

农机化已渗透到金坛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该区不仅在农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全面实现了农机化,而且在种子处理、植保、灌溉、烘干、贮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农机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据对薛埠镇下仗村等十多个农机综合服务合作社的调查发展,这些村通过土地流转、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2 农机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依靠

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核心技术的组成部分。金坛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着劳动力老化、数量逐年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这一背景下,农机化就成了农技推广应用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良种选育、耕作制度变革、栽培模式改进和农田管理技术的实施,都要依赖标准化、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农业生产需要以农机化带动农业科技的集成化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2.3 农机化是农业增产增效的保障

农业机械化可缩短农业作业时间,保证作物适期播种,大幅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据金坛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稻麦两熟的耕种收作业,机械亩均用工0.15个工日,人力亩均用工量是机械的38.7倍,机械化作业比人畜力作业亩均节本增效120多元。据此推算,全区机械化作业的粮田年均可增效3850万元。采用机械插秧比人工直播亩均增产水稻近100 kg;采用复式精量播种技术可一次性完成小麦的旋耕、碎土、施肥、播种、镇压和开沟6道工序,显著提高了播种质量和精度,亩均增产小麦30 kg。在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全区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28.3万t,比2003年增产4.79万t,增长了21.3%,农机化的贡献率显而易见。

2.4 农机化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农机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替代劳动力,开创农民增收渠道。据对黄金村金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调查,该村293 hm2粮田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并开发出“黄金村”牌系列农产品。2014年品牌农产品比常规产品增效550万元,合作社吸纳并促进转移劳动力110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5%,全年创业增收3000多万元。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8万元,比建社前人均增收1.42万元,实现了“穷村变富村”。

3 建议

当前,农业机械化正处在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积极研究和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1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近几年来,金坛农机装备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结构不尽合理,综合效能不高。还存在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性能高能耗机型多高性能低能耗机型少等问题。在经济作物的整地、管理、采摘和高效设施农业、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产需失衡,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

现代化农业生产必须注重农机具的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要在巩固、普及成熟技术和机具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关键生产环节的新技术、新机具和智能环保等现代农机具的引进、研究开发,抓好栽插施肥一体的高速插秧机、“六位一体”的复式条播机和安全环保的无人自动飞行植保机等新型复式、精准作业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机具配套率,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各种先进农机装备。通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和“一个梦想”的目标,即:实现由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转变、由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各业机械化转变、由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同步机械化转变、农机产品由中低端向高精端转变和实现“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的伟大梦想。

3.2 创新农机服务主体,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在农机化进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对促进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现状看,该区农机服务主体还存在发展不平衡、设施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能力不强和机械利用效益差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组织管理跟不上,运作不规范。切实解决好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农机化工作的基本着力点。

(1)抓平衡,促发展。引导中小型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机服务组织,以资金、技术和农机具为纽带,以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手段,重组或新建新型的农机服务实体,实现资源配置更优、组织化程度更高、机械利用率更好、社会化服务能力更强、服务覆盖面更广,逐步形成以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为主体、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全覆盖社会化农机服务体系。

(2)抓转型,促提升。重点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的适度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耕种管收”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3)抓规范,促提高。指导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完善经营、服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规范运行。

(4)抓协调,促合作。建议建立农机行业协会,统一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余缺调剂等中介服务,有效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合作或联营,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机服务组织的机具效能和效益,使农业机械化步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化运行轨道。

(5)抓服务,解难题。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是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譬如,农机服务组织必需的机库、烘干等生产辅助用地应当优先解决,并在审批程序、缴纳规费等方面给予农机服务主体方便和优惠。

3.3 加快维修网络建设,保障农机运行安全

农机维修能力弱是当前农机售后服务的突出问题。由于田间作业农机损耗较大,部分农机手操作水平不高,致使农机故障多、效率低、寿命短。目前金坛区大中型农机缺乏固定维修场所,即使有维修点,也因零配件供应实行与农机“购供挂钩”,对在其他渠道购买的机具实施零配件禁供,而无法完成换件维修。

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突破农机维修能力不足的瓶颈,解决农机维修难问题,是农机化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育,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保养检修技能;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农机网络体系建设,提高农机维修网点的覆盖率,逐步形成“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体系;第三,要动员和鼓励农机生产(销售)企业送服务下乡,到市、镇设立农机维修及零配件专供网点;第四,加强对维修网点的考核和扶持,对维修网点的投资规模、技能水平、服务业绩等相关内容进行年度考评,依据考评成绩进行奖励、补贴。

3.4 培养农机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目前,金坛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最缺的是人才和技术,普遍存在农机队伍人员老化,技术人员不足,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如:黄金村农机合作社现有6名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已64岁,大多数是初中以下文化,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需要;下杖农机合作社缺少2名技师,却无人来应聘。农机技术人员短缺已严重影响农机推广应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切实抓好农机培训工作,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能、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化产业大军,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培养农机化专业人才,可探索试行“双轨制”模式,即普及培训和重点培育双管齐下,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互相结合。普及培训就是对农机服务实体的现有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机操作保养等基本技能。重点培育则是以培育农机化实用人才为目标,从现有农机从业人员和农村青壮年中选拔初中及以上文化的青年,到农民职业学校或农机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农机专业知识,农闲在校学习,农忙回乡实习,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结业证书或执业资格证书。建议采用“双向选择”代培模式:用人单位(农机服务实体)与学员签订协议,并为学员提供学习期间的工资及学费,学员结业后必须到协议单位工作。建议将农机专业人才的培育统一纳入政府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积极鼓励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大学生到农机服务实体就业。

发展农机化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持,需要不断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和强化扶持措施。既要继续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又要注重对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大发展项目的扶持;既要保证农机增长性的投入,又要注重农机化效益增长型的投入;既要确保财政扶持资金的稳步增长,又要注重加大金融信贷服务的支持力度;既要重视导向性的政策扶持,又要注重发挥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作用;既要加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配套性,又要注重提高扶持资金的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金坛农机化机械化
走“乐道金坛” 访“绿野仙踪”
“纸上神话”——金坛刻纸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2017金坛秋季旅游产品
金坛茶叶 香飘海内外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