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学生需要及其满足①
2015-12-07何应林顾建军
何应林,顾建军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学生需要及其满足①
何应林1,顾建军2
(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2.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需要的差异性经常被忽视,这导致培养活动的效益和效果都较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分为“愿意且适合”、“愿意但不适合”以及“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三类,并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生计需要和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分类;需要;差异性
学生需要是指学生“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它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人们往往无视不同学生需要的差异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进行分类,并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霍华德·加德纳认为,该理论是一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帮助作用的“手段”。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者社会中,解决问题或者制造产品的能力;第二,每一个人都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而且这八种智能同等重要;第三,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第四,人与人在智能方面的不同是由智能的不同组合造成的,智能的适当组合有可能使在各种智能上表现一般的人胜任某一个角色;第五,智能具有独立性,具有很高水平某种智能的人不一定具有相同程度的其他智能;第六,每个成年人只有一种智能可以达到“辉煌的境界”。[1]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有关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活动中表现不佳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有关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或自然观察者智能的活动中可能会有不错的表现。也就是说,他们可能适合学习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因此,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了解,并据此对他们进行分类培养。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增强部分学生成长为技能人才的信心,另一方面有利于所有学生“扬长补短”,获得更好的发展。即使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对高职院校学生做到分类培养,在安排培养活动和对培养结果进行评价时,也应对学生们的智能特点有所考虑,不能让学生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因为学生们在那些不符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活动中容易产生挫败的感觉,而且时间长了之后,他们就可能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意志消沉”,最后甚至会憎恶有关的培养活动。[2]
(二)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与教的“乐观主义的理论”[3]。该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既是掌握它的原因,又是掌握的结果,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是掌握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结果;第二,在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条件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三,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第四,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第五,“反馈—矫正”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4][5][6]
根据掌握学习理论,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有些学生表现不佳,并非他们天生就笨、什么东西都学不好,真正的原因可能在于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够好,又没有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倘若在培养时能够先摸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特点,再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以及有效的课程、实训、教师、环境和评价等学习条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够掌握学习内容,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技能成才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分类
“技能成才”是指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在工作中进一步成长为专家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也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学生都适合走这条道路。
“愿不愿意”与情感有关。如果高职院校学生“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就表明他对成为技能人才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这有利于他持续、稳定、深入地参与有关学习和训练,并努力提高活动的效率,这对于他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极为有利的。反之,如果高职院校学生“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他可能就不会持续、稳定、深入地参与有关学习和训练了,即使不得不参与,他也可能会心不在焉,活动效率较低,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是很难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
“适不适合”与智能特点、学习条件有关。众所周知,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考中的“失败者”,这说明他们在当前普通高中教育学习条件下难以掌握高考所希望他们掌握的知识,他们不适合注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传统应试教育。那么,高职院校学生在现有高职教育学习条件下能否掌握成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他们的智能特点是否适合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呢?目前,还难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直接的判断。不过,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在高职院校学生中,“适合”与“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学生同时存在。
按照“愿不愿意”、“适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这样两个标准,可以将高职院校学生分为“愿意且适合”、“愿意但不适合”以及“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三类。
“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对象。他们是老师们眼中的优秀学生,甚至是“种子选手”,他们有机会在各级技能竞赛中获奖,重塑自己的自信。这些学生或许应该感谢现行的高考制度,因为正是它让他们“歪打正着”、走上了适合自己的技能成才道路。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在相关条件的支持下,他们持续、稳定、深入地参与有关学习和训练,顺利地朝着预期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前进。
“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尴尬对象。他们是老师们眼中的“乖学生”,但有的也可能是“学困生”。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上积极主动,但是成绩却往往不是很理想。他们可能仍然挣扎在高考失败的阴影之中,但是他们坚信技能成才之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们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坎坷,但是,只要坚持努力,他们也有可能实现预期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错误对象。他们往往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学习态度不好,一般也学得不好。他们纠结于自己目前所走的道路不适合自己,却不去想或不知道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找到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他们来说,实现预期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似乎不现实,退学可能又不甘心或者得不到父母的同意,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破罐子破摔”,另一些人则会通过“升学”的方式走出困境,其实,他们还可以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及格——的前提下,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以“高职院校毕业生”而非“技能人才”的身份毕业。这些毕业生也许
没能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但他们在学习期间必定在某个或者某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也许算不上“成才”,但他们可以“成人”,他们的高职求学路也可以很精彩。当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走技能成才道路的兴趣,因为“不愿意”走技能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也有可能变得“愿意且适合”或“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
三、高职院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两种需要
1.生计需要
所谓“生计需要”就是为了维持生活而对事物产生的欲望或要求。它主要是指物质需要,包括“与衣、食、住、行有关的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科研仪器等的需要”,“既包括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会性需要”,此外,它还包括一定的精神需要,如认知需要、交往需要等。[7]生计需要是人的一种较低层次的需要,也是人的“最基本、最强烈和最明显”的需要[8],它不是强调“维护人的肉体生存和繁殖”,而是倾向于强调“保证劳动者的生产得以继续和延续”[9]。
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生计需要集中体现为就业需要,如果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工资较高的工作,不仅各种基本的物质需要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像交往、认知等精神需要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即使他所找到的工作待遇不是很好,或者专业不对口,并因此不能实现“绝对掌控和限制之下的自给自足”[10],他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可以说,就业需要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都需要满足的一种基本需要。
2.发展需要
所谓“发展需要”是指为了实现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事物变化与发展的动因、推动力量与实现保障。发展需要是人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各种“本质力量”、提高自己的“完善和文明程度”以及增强自己的“自由个性”而产生的需要。[11]
目前,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在有些领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学历社会”的成员,为了获得“较好的职业、较高的报酬和社会地位”[12],高职院校学生也有接受更高学历层次的教育、获得更好发展的要求。所以,升学——升入实施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或者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学习——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要。当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升学”这一发展需要。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除了大专毕业证书之外,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些对他们“今后想做的事情”(不是进一步读书深造)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书刊和网络信息、选修有关课程等途径学习,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学习。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有两种,一种是升学需要,另一种是掌握一些对他们“今后想做的事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成长需要,它和生计需要同时存在,但其产生并不以生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如果它不能得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生计需要会更强烈,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唯有通过生计需要的满足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三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
1.“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
“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生计需要具体是指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工资较高的工作。由于这一类学生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上表现较好,他们能够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即所谓“双证书”),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可能会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有不错的表现,因此,如果他们毕业后直接就业的话,一般会要求对口就业,而且会对工资有较高的期待。高职院校学生如果想毕业后得到这样的工作岗位,他们在读期间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呢?笔者就此对某高职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在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84份)。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为了获得专业对口且工资较高的工作应做的努力(可多选)
可见,接受调查的某高职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们对“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持续关注本专业相关职业的发展情况”、“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等的认同度都较高,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认同度也不是很低。学生们不仅重视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也很重视,还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关注本专业相关职业的发展情况”,如此,对于造就受企业欢迎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十分有利的。不过,相对而言,学生们对“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认同度最低,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这对于他们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显然是不利的,需要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当然,在这384名高职院校学生中,有57.8%的学生不一定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有12.5%的学生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这些学生对如何努力才能获得专业对口且工资较高的工作有关问题的认识,可能与“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为了找到一份专业对口且工资较高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生计需要,“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并“持续关注本专业相关职业的发展情况”,高职院校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形成满足其生计需要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指升学需要,目前来说一般是指学生“专升本”的需要。“愿意且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升学需要是得到国家有关政策认可的,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这种需要的方式,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这种需要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如果到2020年我国能够建立起覆盖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等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那么高职院校学生的升学需要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满足,而且他们的升学层次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当然,笔者强调高职院校学生升学需要的满足,并不是认为高职院校学生“专升本”越多越好。
2.“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
“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成为技能人才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但是,他们的智能特点可能不适合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在讨论这一类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之前,我们先来考虑一下他们应该怎么办?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某高职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38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36.5%的学生认为“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弄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然后申请换专业”,但也有58.3%的学生认为这一类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所学专业;有超过三成的学生认为“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加倍努力”来“弥补上自己的不足”,只有很少一部分接受调查的学生(7.3%)认为“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继续深造”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窘况。
尽量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需要,让他们能够在一个与其智能特点接近一些的专业学习,可能有利于学生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成长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这方面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不能完全无视那些想换但却不能换专业的学生的需要,而可以像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那样,通过增加选修课并出台“学分替代”办法的方式来满足“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调整专业的需要。所有面临“技能成才之路”的“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包括成功调整了专业和未能调整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加倍努力”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技能学习的需要,即使他们最终不能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可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满足自己的生计需要,他们还可以争取进入本科院校的对口专业学习,满足自己的升学需要。另外,“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获得大专毕业证后去找一份非技能型的工作,从而满足自己的生计需要,他们在读期间可能没有升
学需要,即使有,也是非技能型专业方面的需要。此外,“愿意但不适合”走技能成才道路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继续深造”,并藉以摆脱“技能成才道路”——对这样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在读期间只有升学需要而无就业的需要。
3.“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
“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怎么办?笔者就此问题对某高职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38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68.7%的学生既不认同“退学”,也不认同“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继续深造”,而认为“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继续学习所选择的专业或另一个高职专业,也有不少学生(14.6%)认为“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继续深造”,以此满足自己的需要。
对于那些“坚持学完,拿到毕业证找别的工作”和“申请换专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为就业需要,他们可以在保证本专业各项学习任务及格的前提下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高职院校毕业生”而非技能人才的身份毕业,然后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以此满足自己的就业需要。对于这些学生,高职院校既不应无视他们“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特点,强求他们走技能成才之路,也不应对他们不管不顾,而应引导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采取开设选修课和出台“学分替代”方法等方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对于那些准备通过“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继续深造”的方式来摆脱技能成才道路和“申请换专业”后准备进一步学习的“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的需要为发展需要,而且他们的发展需要都为升学需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拟选择的升学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对于这些学生,高职院校可以安排老师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方面的指导。
[1][美]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37.
[2][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4.
[3][4][5][美]本杰明·S·布卢姆,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钢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43-44、93-94、140.
[6]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9-41.
[7]叶奕亁,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6-317.
[8][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0.
[9][11]魏晨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2-183、184.
[10][美]丹尼尔·科顿姆.教育为何是无用的[M].仇蓓玲,卫鑫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77.
[12]张晓东.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实证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04.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于 翔)
Students’Needs and their Satisfaction in Skill Talents’Rais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E Yinglin1,GU Jianjun2
(1.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Zhejiang 321017;2.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In the raising practice of skil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ifferences of students’needs are often being ignored,this leads to low benefit and poor effect of raising activities.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lassify the students into three types of taking the skill talents path,such as“willing and suitable for”,“willing and unsuitable for”and“unwilling”,and satisfy different types students’living need and development need dedicated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classify;need;difference
G718.5
A
1674-5485(2015)04-0081-05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教育与网络经济共同演进的机制与途径研究”(14JDZJ02YB)。
何应林(1980-),男,湖北赤壁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与职业教育原理研究;顾建军(1963-),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