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海丝建设园区风景正好
2015-12-07黎敏
□ 文/本刊记者 黎敏
助推海丝建设园区风景正好
□ 文/本刊记者 黎敏
从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到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写入建设重点,海丝建设正逐渐从一个宏观构想变为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具体行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其实无论是宏大的海丝建设,还是沿线国家的自身发展,都离不开项目投资、园区建设、人才培养等具体的载体。它们就如同铺路的石子,每一颗落地的“石子”都将成为海丝这条康庄大道上的独特风景。
而在海丝建设的大潮中,作为重要参与者的东盟国家也积极通过自己的行动逐浪向前,以期在区域合作的新时代下为国家发展赢得更多的机会。园区经济因其强大的凝聚力和规模效应成为了各方寻求贸易合作的新途径。
海丝建设,催热园区经济
根据《愿景与行动》规划,中国希望与东盟甚至海丝沿线的其他国家,共同解决好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政策、资金、技术等领域,中国都将以极大的诚意与务实精神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许多东盟国家也积极响应,合作的种子正在海丝建设的沃土中孕育发芽。
2014年底,泰国政府推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即设立5个边境经济特区,分别为:达府湄索特别经济区、沙缴府阿兰亚巴贴特别经济区、达叻府空野特别经济区、穆达汉特别经济区、宋卡府萨道特别经济区。
目前这些经济特区正在加快交通运输、物流建设、园区招商引资的步伐,泰国极为重视海丝建设带来的投资机遇,通过特别关照和政策优惠为经济特区的招商引资增添砝码。“泰国南部,尤其是宋卡,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途经地。”宋卡府主管经济的副府尹阿努其表示,泰国政府的边境经济特区战略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相契合的。在“一带一路”和泰国边境经济特区建设的指引下,泰中两国完全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而文莱出于经济多元化的考虑,也早已规划了各类产业园区,并积极面向海外招商引资。文莱的产业园区已有一定规模,在园区规划上也注重了产业平衡。入驻文莱产业园区的外资投资者可享受免税政策、政府补贴及融资平台服务等。从各国海外投资的实践来看,入驻产业园区无疑对企业更有利。在海丝建设的热潮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投资海外,文莱产业园区的发展无疑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投资的机会,与此同时,文莱产业园区的基建和产业升级也将受益于海丝建设带来的海外投资。
另一方面,在中国,广西作为对接东盟的重要门户,借力海丝建设释放的政策红利,已有及规划好的产业园区迎来了施展身手的大好时机。相关城市更是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在海丝建设的契机下,为园区建设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马中关丹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国际合作新模式;广西崇左市政府已与泰国城乡发展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并将按照“两国双园”的规划模式,争取在两国互设产业园区,借力海丝建设的东风,将园区打造成为中泰合作的典范。
学习创新,以园区合作助推海丝建设
海丝之路覆盖了诸多沿线国家,包括东盟在内的各国对于繁荣的渴望都是一致的。但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需求多种多样,实现合作共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园区合作作为海丝建设的重要合作载体,被寄予了许多期望。在海丝建设的催化下,园区经济方兴未艾,各地的合作意愿也十分强烈。但热情之下,合作方更需要冷静地考虑园区合作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避免双重的机遇转变为双倍的阻碍。
柬埔寨作为海丝沿线的重要国家,中柬两国开展了许多合作,其中西哈努克港经济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的合作已初具成效,它的成长对于未来海丝建设中各方的园区合作亦有诸多可鉴之处。
西港特区最先由中国无锡市的红豆、光明、华泰、益多4家民营企业联合发起创建,并于2006年成为中柬两国政府认可的中国唯一在柬埔寨的经济合作园区。目前,已有来自中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地的81家企业投资入驻,其中58家已投产运营,从业人数超过万名,初步呈现了一个国际工业园区的雏形。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西港特区正乘势而上、加速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投资环境优越的园区合作样板和两地人民满意的友谊样板。
从投资环境来看,西港特区不仅“天资优越”也“后天勤恳”。大环境上,柬埔寨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投资条件;小环境上,西港特区不仅在园区内引入了由柬埔寨发展理事会、商业部、海关、商检、劳工局等组成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还引入了物流清关公司、船务公司及银行机构,设立了培训中心为职工提供语言、技能培训,以一种务实的服务精神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
而对于合作园区,特别是海外合作园区而言,融入当地、造福民众、奉献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立足之本。无论是未来中国与海丝沿线国家共建园区还是共推基础设施项目等,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都应当成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障。
西港特区自建立伊始就把“民心相通”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园区通过扩大就业改善当地群众的谋生渠道,提高生活水平;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升劳动者素质;主动参与当地慈善事业,为周边乡村改建学校、修桥铺路等,成为了两国合作的友谊典范。
除了贴心的投资服务和融入当地的举措,西港特区在开发和产业选择上也特点鲜明。园区采用的是中国民企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集团合作的开发模式,构筑了两地企业抱团、分工协作的开发格局。有了问题由园区出面统一解决,避免了外资企业单干势单力薄、水土不服的尴尬。而在产业选择上,入区企业可依托欧盟给予柬埔寨的最优惠待遇,在服装、木制品加工等多类产业中享受免关税优惠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产品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
经过8年努力,西港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境内规模最大的经济特区。而其成长的经验也将给其他合作园区未来的建设提供务实服务、抱团发展、因地制宜的实践样板。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创新,在海丝建设的推动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园区作为具体的合作载体释放自身的能量,从而成为海丝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