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2015-12-07王功清
□ 文/本刊记者 王功清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渐入佳境
□ 文/本刊记者 王功清
当下,“一带一路”呼声高涨,“一带一路”奋力推进,“釜底加薪”,更能使“一带一路”的发展蒸蒸日上。在2015年3月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能源、交通、电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合作基础: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油气资源在生产、消费和贸易方面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份额,可以说是全球能源的半壁江山。该地区又集中在亚洲地区,其能源合作不仅有独特的互补性,而且有很强的基础。能源应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的一个先行领域和重要支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润生说。
随着中国—东盟经济的发展,双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据预测,到2020年,东盟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将占世界总需求的32%。以泰国为例,预计到2017年,泰国在能源方面的消费将达到2.1万亿泰铢。作为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近些年来,中国在矿产、油气等资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在能源油气领域的合作资金近年约达700亿美元,有3500亿吨年输入量的原油,在20多个国家拥有90多个项目。
“东盟具有很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宗商品以及油气,而中国在新能源方面有很大潜力。例如地热、太阳能、风能以及水能。中国—东盟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竞合关系。在新能源方面,东盟有自己的绿色时间表体系,旨在使东盟各国实现绿色发展。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生产以及研发技术,将使马来西亚受益。东盟和中国间应紧密加强新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油气领域的合作。”马来西亚前人力资源部长、马来西亚可持续能源发展局前董事长冯镇安如是说。
目前,东盟正在调整现有的传统能源结构并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研发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煤炭清洁及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争取在2030年将东盟的能源结构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中国—东盟正致力于推进在绿色经济、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已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商机初显:电能先行
电力是生产劳动的重要能源,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认为,未来东盟地区将面临大量快速的电力增长需求,丝路的建设将为中国与东盟电力合作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双方企业合作商机纷呈。
根据2009年亚洲开发银行与亚行学院联合发布的《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报告,2010-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预计为8.28万亿美元。其中,国别投资需求约为8万亿美元,区域投资需求为2800亿美元。从行业分布看,电力建设投资需求最大,占亚洲国别投资需求的51%。电力设施建设本身就会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许多合作项目,而电力属于二次能源,二次能源并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以一次能源作为基础,因而也会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能源领域引出更多投资、贸易、承包、劳务等方面的合作机会。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电力行业方面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电力需求增长迅速。如至2025年,越南需要520亿美元投资于电力发电。为筹资建设电力项目,越南政府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电力项目。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开发东盟基础设施市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依托相互毗邻的地理位置,中国开发的电力设备在东盟国家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电气自动化设备、电力软件等产品不仅品质优越,相对欧美、日本的同类产品而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制造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以及价格因素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东盟国家采购商钟爱的产品。
双方供需两端的契合,注定了中国—东盟在电力行业合作的巨大潜力。近日,由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电国际和越南煤炭集团电力公司在越南平顺省共同投资建设的永兴煤电项目开工,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务实之举。
正如中国电力网所报道,能源市场建立在“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的能源基础设施互联的框架之下,逐步形成了能源的区域联网,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格局,这将是一个意义深远且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长久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