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续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2015-12-07刘连贵,时彦民,赵玉荣

中国畜牧业 2015年24期
关键词:火险火情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草原防火事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牧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面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明显恢复,火险等级不断攀升,草原防火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做好草原防火工作,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异常艰巨。

一、“十二五”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中央投资6.19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投资5.0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1.15亿元,中央投资总额比“十一五”增加3.4亿元,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草原防火保障体系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资安排建设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21个、草原防火站172个,项目涉及14个重点草原防火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央财政安排购置风力灭火机等草原防火物资装备近2万台(套),每年建设3000千米的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涉及内蒙古、吉林、甘肃、新疆4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7个边境县(旗、团),布网严密、阻隔功能强大的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基本形成。

二是构建草原防火信息化体系。全国累计建设草原防火应急指挥中心12个,为重点草原防火省区的82个市及303个县配备了必要的信息化设备,基本建立了部、省、市三级信息化应急指挥平台。联合中国气象局,共同研发草原火险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各重点草原地区卫星监测热点信息,及时提供草原火灾地区的火场气象信息,为草原扑火作战决策指挥提供精准依据。组织开发了草原防火综合管理系统、扑救指挥系统、火场三维模拟显示子系统等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应用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部、省、市、县四级上下贯通的草原防火信息网络平台。

三是适时调整全国草原火险区级别。随着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高度、盖度及生产力显著提高,加之草原牧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火险范围扩大,火灾隐患增多,原有全国草原火险区级别划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及时组织相关省区分析研判形势,依据可燃物载量与集中程度、历年草原火灾发生情况、对牧民生产生活影响范围、重要设施分布区域及境外火威胁程度等因素,对全国草原火险区进行了科学调整。

总的看,经过5年建设,草原防火物质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草原火灾防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草原火灾损失逐步降低。“十二五”期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512起,受害草原面积33万公顷,经济损失2.56亿元,伤亡34人(其中死亡4人)。与“十一五”相比,死亡人数减少20人,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减少640起,每年挽回经济损失达4.8亿元。草原火灾受害率与重特大草原火灾发生率控制在3‰与3%以内。

一是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目前,草原防火物资库建设覆盖全部极高火险市和36%的高火险市,防火物资站建设覆盖81%的极高火险县和24%的高火险县,基本形成纵向到底,上下驰援的防扑火物资保障体系。草原防火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灭火机具携带装置、风力灭火机电启动装置等部分科研成果已进入生产应用阶段,为高效扑救草原火灾提供强大科技动力。

二是预防能力明显提高。火情热点监测发现时间基本控制在30分钟以内,热点核查覆盖率与精准度达到99%以上,基本做到不漏查、不迟查和不错查。依托草原防火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和应急通信设备,火情核查与扑救信息传输速度加快,全国草原火情4小时、火灾2小时报告率达100%,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等重点区域2小时内草原火情核查反馈率达100%,重特大草原火灾不间断报告率达100%。

三是扑救能力明显提高。14个重点草原防火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均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指挥长的草原防火指挥部。全国县级以上草原防火机构达到1261个,防火人员2万多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3万人。应急队伍7000余支,应急队伍人员19万多人,比“十一五”末增加17万人。草原火灾扑救能力大为提升,全国草原火灾24小时扑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预防体系不健全。草原火热点监测主要依靠卫星,但受卫星过境频率、在轨工作时间及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热点监测存在一定盲区。地面监测网络建设严重滞后,重点防火区域瞭望塔建设率为5%,其中火情视频自动监控率不到1%,不能满足草原火情早发现的实际需要。边境地区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标准低,投资标准10年未提高,高效阻火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重要设施集中区、草原自然保护区及林草交错区等内陆关键区域的防火阻隔工程建设缺乏投资支持。

二是扑救体系薄弱。草原专业消防队伍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不规范。全国只有新疆塔城地区建驻草原扑火专业队伍,其余都是半专业队或临时组成的群众扑火队,训练不足,防扑火作战能力不高。草原防火主战装备单一,主要以二号工具为主,手提式与背负式灭火机为辅,以水灭火与风水结合灭火装备缺乏,大型运兵车、大型隔离带开设机具、高效灭火炮、野外宿营车等现代装备匮乏,严重制约扑火作战效率。

三是保障体系层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机制不稳定,多层次、多渠道与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除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将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当地财政支出预算。项目建设资金配套率很低,到位滞后,已建库站日常维护经费短缺情况普遍。科技助跑作用不明显,科研基础设施较差,科研成果市场化、实用化水平低。

四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草原防火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数量少,覆盖范围小。除了省级外,极高火险市草原防火应急指挥中心仅占应建数量的44%,大多数极高火险县没有建设指挥中心。由于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手机信号无法做到全覆盖,草原火情信息搜集不及时、信息不完整、实时性差及图像信息少等问题突出。

三、加强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望“十三五”,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适应草原火灾预防与扑救工作新形势,以提升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与保障能力为主线,以继续强化物资保障体系、指挥信息化体系及应急队伍体系建设为目标,以争取支持,严格监管,确保质量为手段,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与超前性,努力推进草原防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继续强化草原防火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站建设,使物资站建设覆盖目前所有的极高和高火险县,为基层一线实现草原火灾打早、打小、打了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探索引进技术含量高、操作简便的大型草原防扑火装备,提高草原防扑火装备现代化水平。

二是继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推进草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实现音频视频双向同时传输。扩大草原火情监控系统建设范围,在内蒙古东中部、新疆北部等重点草原防火区、草原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重点草原防火区建设以多点远程视频监控设备为主干,以云结构计算为基础的草原防灾减灾监控系统,提升重点区域火灾的预警监测能力,确保草原火灾早发现。

三是严格草原防火项目监管。积极推动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及装备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与服务有关法规制度,严格实行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制、监理制和验收制,严控工程建设质量。(调研组成员:刘连贵、时彦民、赵玉荣、韩丰泽、黄明亮、王立韬、郭峰、范博深)

猜你喜欢

火险火情基础设施
火情侦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驻马店市高森林火险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一种面向森林火情监测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
成功处理沙漠火情
人民调解扑灭“紧急火情”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防火迟到
京津冀森林草原火灾遥感监测及火险预报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