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DHI数据了解奶牛现状—以河北省为例
2015-12-07将桂娥倪俊卿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文│将桂娥 倪俊卿(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如何通过DHI数据了解奶牛现状—以河北省为例
文│将桂娥 倪俊卿(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奶牛牛群改良(DHI)是奶牛牛群改良牛场管理的有效工具,它为奶牛场的饲养管理、繁殖管理、育种管理提供了可度量的标尺,是世界普遍应用的奶牛生产管理的综合技术。
一、河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背景
河北省是奶牛养殖大省,据统计2012年奶牛的存栏量在196.3万头(来源于2013年中国奶业年鉴),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实验室筹备于2006年,2007年开始用一台荷兰Lacto Scope C2-2-1型乳成分分析仪、丹麦Fossmatic 5000basic体细胞检测仪开始进行测定,参测牛场达30个,参测样品3600头次。2008年,河北省承担了27000头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任务。地点设在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测定仪器是丹麦Combi Foss FT+FC体细胞测定一体机,软件是中国奶协授权开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信息分析系统CNDHI》,此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在河北开展了起来。
二、DHI测定工作的意义
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奶牛养殖户,通过实验室提供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等数据管理牛群,合理调整牛群结构、牛群营养,解决牛群所必需的各种福利,统一制定选配方案,并根据不同的奶牛缺陷性状提供相应的优质公牛冻精和胚胎,逐步提高奶牛群体质量,使奶牛养殖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表1 2008年—2014年河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情况
表2 河北省奶牛测定指标平均值汇总%
三、河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情况
表1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河北省参加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的牛总数在逐年增加,参测牛场从2008的65个增加到2014年底的163个,测定总头数较测定初增加了54043头;奶牛305天产奶量的平均值逐年上升,由2008年的5832千克提高到2014年的7467千克,全省参测牛场的平均单产提高了1635千克。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全省参测场基础母牛生产水平在逐年提高,奶牛场在认识到DHI对养牛生产的指导作用后,能够认真地开展测定,对测定出具的报告能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并能用来指导生产。
表2数据显示,河北省自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以来,通过DHI系统管理牛群,各项指标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面提升了奶牛场的养殖效益,建立了奶牛场精细化饲养管理模式,优质的繁育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奶牛群体质量,参测奶牛群体的平均乳脂率3.77%,平均乳蛋白率3.29%,分别提升了0.23%和0.09%,保持稳中提高的趋势;平均乳糖率为4.74%,较稳定;奶牛群体的平均体细胞数为42.23×104/毫升,趋于下降的趋势。通过这些数据看出,河北DHI中心对河北奶牛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1.乳脂率。中国荷斯坦奶牛的平均乳脂率在3.4%左右,最高可达到4.2%以上,以此来衡量奶牛群状况。根据DHI数据分析乳脂率可了解奶牛群体日粮配合情况,从而指导奶牛场精细化管理。
(1)从表2数据看出河北省奶牛平均乳脂率在3.77%,显示河北省奶牛的乳脂率在稳定均衡的提高,超出了正常的平均范围,这跟河北的日粮搭配有关。在乳品加工企业对乳脂“任性”的调控下,奶牛场首要目的是迎合乳企的要求,为了达到乳企要求的各项指标,饲料中添加酵母粉、脂肪颗粒、过瘤胃脂肪等添加剂,造成了牛奶中乳脂偏高现象。在泌乳早期如果乳脂率高于或等于4.5%,乳蛋白变化不明显,则预示该牛场牛只可能患有酮病,需要进一步做血酮检测,确定治疗方案。
(2)全省测定奶牛场平均乳脂率偏高,但每个月的测定奶牛场中也有个别牛场的乳脂率低于3.0%,就应考虑具体牛场的营养搭配状况。
在生产中乳脂率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一是缺乏青绿多汁饲料、粗饲料质量差、干物质采食量不足,能量供应少、日粮精粗比例搭配比例不适合、饲喂方式和脂肪类物质的添加等,主要原因是饲料的搭配。奶牛场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使用大量的精料,这样必然影响瘤胃发酵中乙酸和丙酸的比例,使丙酸的所占比例增加,而乙酸才是提高乳脂的关键物质,所以饲喂大量精料可能降低乳脂率。
其二是采样的准确性较差,取样不均匀,这在河北的奶样参测中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取样设备不健全、流量计不及时校准等都对乳脂的检测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保证乳品检测数据能真实地反映牛场牛只的生产水平,一定要从源头抓起,把好取样关,保证所参测的数据具有代表性、真实性。
怎样提高泌乳牛的乳脂率?首先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如苜蓿),粗纤维的含量高于15%以上,长度适宜,用粗纤维刺激奶牛的瘤胃反刍和唾液腺的分泌来维持瘤胃内环境;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次数增加;调整日粮精粗比例;减少精料的饲喂比例,尤其避免在泌乳早期饲喂过多的精料。这些方法都会促使粗饲料在瘤胃中产生大量的乙酸,从而提高乳脂率。
2.乳蛋白率。从表2数据看出,乳蛋白率的平均值在3.29%,河北省参测奶牛群的乳蛋白率相对比较稳定,各牛场的参测值很均匀。乳蛋白是乳企鲜奶收购中重点考虑的指标,如果乳蛋白率低、乳脂率正常,而奶牛产奶量过高或增加较快,应检查奶牛日粮中蛋白的含量及组成成分。
3.乳糖率。
从表2数据看出,乳糖率的平均值在4.74%,相对比较稳定。乳糖的含量在乳企收购中没有国家统一标准,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不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可对于消费者来说,乳糖较高的牛奶对乳糖不耐受者和乳糖酶缺乏人群有一定的危害。
(1)有研究表明,鲜奶中乳糖含量受品种、饲料、疾病的影响而变化。乳糖高低与体细胞数有相关性,体细胞数较高的牛只,其乳糖含量比正常的体细胞的乳糖下降10%。隐性乳房炎牛只的乳糖含量由4.54%下降到3.91%,下降了13.88%。
(2)饲料中淀粉和糖的含量以及不同形状的精料都会影响乳糖的高低,在现代养殖中,为了追求奶牛单产,大量增加精料,不尽造成总成本增高,还会造成由奶牛瘤胃菌群失调、机体消化吸收紊乱而引起的牛奶中乳糖偏高,因此要合理搭配精粗比例,从健康养殖出发,才能保证持久的提高产奶量。
4.体细胞数。体细胞值是奶牛养殖生产中最为关注的一项预警值,奶牛的大部分疾病都会引起牛只的体细胞值升高,临床上由乳房炎导致奶牛体细胞值偏高的病例最多,乳房炎对奶牛养殖的危害是致命的,也是淘汰牛只最多的病因。
从表2数据看出,河北奶牛群体的平均体细胞数为42.23×104/毫升,整体趋于平稳下降的趋势。说明DHI技术广泛应用于奶牛的饲养管理和生产实践。随着饲喂技术、进口卧床、挤奶设施等一系列饲养条件的改善,大大降低了乳房炎疾病的发生,减少了治疗费用。同时养牛观念的转变,实现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不但提高了奶牛福利、产奶量,还给牛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有个别牛场的饲养环境较差,运动场较小、污粪不能及时清理,没有卧床,造成极严重的乳房炎、肢蹄病,希望通过以后对牛场的不断走访、对DHI报告的解读能使这些问题达到改善。
(1)根据查看DHI报告中体细胞数个体明细表,根据体细胞数的高低制定治疗措施。评判标准:体细胞数大于100万/毫升的个体为临床型乳房炎,体细胞数在50万~100万之间的为隐性感染型乳房炎,50万以内的为健康乳房,体细胞数越高说明个体的炎症反应越严重,细菌感染程度越深。
(2)查看体细胞数比上月上升大于50万牛只的明细表,找出当月新感染和新发病的乳房炎或受细菌感染的个体。主要查找上次体细胞分<4且本次体细胞分≥4的牛数,将这部分牛群按照泌乳天数进行排序,泌乳早期体细胞数偏高,预示干奶牛治疗、临产及产后环境等方面存在问题,改善后体细胞数就会相应下降。泌乳中期体细胞数高,可能是乳头药浴无效、挤奶设备不配套、环境肮脏、饲喂时间不当等原因所致,这时应进行隐性乳腺炎检测(CMT),以便及早治疗和预防。对于泌乳后期体细胞数高、胎龄大的牛只,则应及早利用干奶药物进行治疗。
5.脂蛋比。脂蛋比数值主要反应牛群的营养平衡状况、瘤胃的健康状况及潜在的代谢疾病。理想的脂蛋比在1.12~1.30。检测结果有时受取样不均、测样没搅拌均的影响,出现脂蛋比偏低现象。
(1)一般处于泌乳30~60天的高产牛只,脂蛋比偏小。如果泌乳早期脂蛋比过大,将意味着奶牛在产后会快速动用体脂,就有可能导致酮病的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可以排查干奶期和围产期饲料配方是否合理,产后护理是否到位等隐患。
(2)若泌乳天数在30~120天之间的牛只,脂蛋比比例过大,即高脂低蛋白,可能是日粮中添加了脂肪和酵母、蛋白不足或可降解的蛋白不足引起的。
(3)低脂高蛋白可能是由于日粮中谷物精料太多或缺乏纤维素。脂蛋比小于1时,则认为是瘤胃酸中毒,如果这种牛占到全群的8%~10%,应检查日粮的精粗比例是否合理。
从表3数据分析可知,河北省2010年的平均脂蛋比较低,为0.79,说明河北省的牛群整体日粮结构不合理,饲粮中增加了大量的谷物精料缺乏粗纤维。
表3 河北省2008年—2014年平均脂蛋比汇总%
表4 河北省2008年—2014年平均高峰日变化 天
表5 2014年7~12月份河北规模牧场乳中β-羟丁酸抽查情况汇总表
在随后的几年里,参测奶牛场平均的脂蛋比呈现出稳定均衡的提高,到2014年的脂蛋比趋于正常1.15。反映出河北省参测奶牛群日粮中脂肪与蛋白含量相对平衡,瘤胃的内环境很健康,前胃弛缓、真胃变位等奶牛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明显减少,牛群的营养状况相对平衡。这是因为在2011年河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培训班上,一些专家提出了河北省的乳脂挂壁严重后,调整了一些工作的思路,在牛场方面,剔除了一些规模较小、软硬件设施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到位的牛场。同时增聘了一些营养、兽医、育种等专业的人员,对参测牛场每月数据反映出的乳脂率不正常的牛场、取样不均牛场、蛋白率过高牛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持续跟进三个月,解决了许多顽固性难题。在奶样测定方面,为了避免出现乳脂挂壁,每个奶样42℃均匀加热20分钟上下翻转三次后放到轨道上搅拌测定,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6.高峰日推迟。高峰日出现在第二个测定日,产奶高峰期在40~60天,高峰日超过70天,说明存在严重的奶损失。高峰日产奶量每增加1千克,305天奶量可增加200~300千克。河北省的高峰日都超过了75天,高峰日的推迟,说明产奶高峰期持续的时间缩短,这直接影响着产奶量,是看不见的隐形奶损失。高峰日的推迟,意味着干奶牛管理或泌乳前期管理有问题,或者奶牛正处在亚健康状态。造成高峰日推迟的直接原因有:干奶牛的日粮、产犊时的膘情和管理、干奶牛日粮向产奶牛日粮过度的时间、泌乳早期日粮是否合理。因此,在看DHI的报告时,一定要仔细的分析综合报告中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和单个牛只的异常值,查找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牛场的解决办法。
7.β-羟丁酸。2014年下半年,笔者选用美国本特利乳成分一体机,抽查测定了209个牧场59433头奶牛,6个月的β-羟丁酸数值,测定值大于0.12毫摩尔/升的为酮病。酮病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与冬季相比7、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各年龄段的牛均可发生,在河北的奶牛养殖中酮病是一个潜在的不可避免的各个牛场都存在的疾病,通过奶样测定β-羟丁酸,对筛查奶牛酮病有一定的指导性,且简单方便,可减少因采血带来的奶牛应激性反应。
表3结果表明酮病在牧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牧场应通过DHI报告中的数据挑选出个别患有酮病的牛只进行单独治疗,对于大批β-羟丁酸测定值较高的产后1~1.5个月的高产牛只,应考虑减少蛋白质饲料的添加量,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来调节日粮的平衡,以调整体内糖异生不足,减少酮病的发生。
8.尿素氮(MUN)。影响尿素氮的因素有营养因素和非营养因素,营养因素主要是日粮蛋白质,黄文明等学者认为日粮粗蛋白质、瘤胃降解蛋白质和瘤胃未降解蛋白质与MUN值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日粮中粗蛋白质是决定MUN的主要因素;畜舍内的氨气主要来源于MUN;因此,畜群需要合理的蛋白摄入量,若日粮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导致畜群体内能氮失衡,使得蛋白质不能被充分消化利用,从而产生过多的氨,造成MUN值升高。当能量不足时,奶牛会分解体内蛋白质,在肝脏合成尿素,造成尿素氮增加。非营养因素中,Jonker研究发现,乳脂率变化1%,乳尿素氮值相应变化约3.40毫克/分升。较高的MUN会影响奶牛繁殖,据报道,牛在夏季产后第一次配种前30天的MUN浓度若大于16毫克/分升,其不孕率是在冬天产犊且尿素氮值低的母牛的10倍以上。
表6 河北省奶牛测定尿素氮平均值汇总 毫克/分升
乳尿素氮是指尿素在牛奶中的浓度,推荐浓度是10~16毫克/分升,通过尿素氮反应牛只的健康状况,从表6中的数据看出,2009年MUN的值很高,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预警值范围,在随后的几年中,MUN的值从27.84下降到15.81,下降率为43.21%,但是仍然没有回归到正常的范围。原因可能是全国的机器参差不齐,并且标样的制作和运输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极其不稳定,没有统一的标样来校准,数值反应不规范。随着经验的积累,实验室开始采取各种方法来校准MUN的真值,河北省于2014年购买了一台美国本特利生产的尿素氮定标仪,定时的生产MUN的标样来校准乳成分一体机的MUN,使测定值逐渐趋于真值。专家在报告中对MUN的讲解,使笔者对MUN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了高MUN表明蛋白质超过需要或者蛋白质利用率低,而低MUN反映蛋白质缺乏或者蛋白质利用率较高,牛场为了降低成本也在调整饲料配方来降低MUN,因此,使得这几年的MUN数据在逐渐降低。
四、结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奶牛健康状况良好,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干物质含量较高,尿素氮和脂蛋比逐步进入正常范围,但存在着体细胞数处于健康的边缘、产奶高峰日推迟、个别牛场有酮病等问题。因此有些牛场需要在牛群的福利和运动场、奶厅的规范挤奶等方面下加大力度改进和提高,在保证干奶牛在干奶期间乳腺的修补和更新上下功夫;减少乳房炎的发生。同时加强干奶期和产犊后的饲养管理,以及干奶期向产犊期的饲料转换,做好膘情的评定,膘情太差、泌乳早期营养不足或发生产科疾病都会影响产奶高峰日的来临。同时应提高饲料营养浓度和采食量,特别注意围产期的护理,严格控制酮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河北省整体的平均305天奶量。
总之通过DHI各项数据指导河北省的奶牛养殖,扩大对牛场管理的辐射范围,客观的评价每一头奶牛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和生产效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饲养模式的奶牛生产水平和现状,使全省的奶牛管理和育种工作进入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使奶牛养殖走健康发展之路。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创新团队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