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老家
2015-12-07成富营河南省济源市委宣传部
文│成富营(河南省济源市委宣传部)
印象老家
文│成富营(河南省济源市委宣传部)
离开老家时间久了,总想知道老家的消息,老家的人,老家的屋,老家的路,老家的一切都是那样地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一
老家身处群山环抱之中,犹如一个世外桃源。老家名字也好听——桃园岭,我猜想大约是桃树多的缘故吧。老家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自然村,小到只有不到五十口人;老家是一个很偏远很偏远的地方,偏远到虽然全市绝大多数的村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但这里至今还没有通车路、没有通水;老家是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高到单位几个同事去我老家登山,到我老家后累得不再登了;后来,曾因在济源地图上找到桃园岭这个名字而欢呼雀跃过。
老家的对面有一座山,连绵的五个山峰形如五根手指,因而得名五指山。在那个多见石头少见人的地方,大山无疑给了自己太多太多的想象,给了自己太多太多的乐趣。山看得多了,竟也觉得有了灵性,一个个山峰有时像一个个面目和善的老者,在始终关注着自己的成长。或伐木烧炭,或采摘野果,或与鸟嬉戏,或与山交流,或自言自语,或吼上那么一嗓子听着大山的回音……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你回归自然,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常听一首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后来才知道,歌里的五指山是海南的五指山,老家的五指山还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五指山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还有一个妙用,那就是看时间。放牛的时候,中午什么时候把牛赶回来,那得看太阳到了五指山的什么地方,到了那个标志,就晌午了,就可以回去了;下午则是太阳完全没过了山顶,才能回去,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
老家的山曾有过很多故事,很多传说。五指山山顶有许多石头垒的寨子,相传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建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只有寨墙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后来读《明朝那些事》,才知道当年济源的确是明末农民起义军比较活跃的地方。当年上山的小路现在早已荒废,如今只有一些牛羊留下的小道或可登顶。小时的我只上过五指山其中的一个“小拇指”,其他的山顶怎么布局,现在还有什么遗存,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谜,就如五指山,给自己留下的永远是神秘……
老家的山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二郎神担山的故事。说是二郎神担山撵太阳,到五指山的时候,扁担折了,两座小山分别滚落两旁。现在还有遗存,山这边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古石头”,扁担孔似乎还依稀可见,那里是我回老家的必由之路,经常靠着这块“古石头”歇歇脚;山那边有一个沟叫“滚坡沟”,这些地名由来已久,想必可以称为“二郎神担山撵太阳”这个神话故事的原产地吧。
二
老家多树,且不说山上山下,且不说地头堰旁,就是房前屋后,也到处是树。印象最深的是家门口的那几棵大桐树。清明前后,桐花盛开,满树紫色,满是浪漫,甚是亲近,后来读到陆游的“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读到赵蕃的“桐花最晚开已落,春色全归草满园”,对桐花更多几份情思,对家乡更添几份回忆。到了夏天,硕大的桐叶一树荫凉,一家人就着树荫,边吃边聊,或家长里短,或聊着农活,倒也其乐融融,真应了那句“穷并快乐着”。 最妙的是家门口那几棵柿子树、核桃树,树身不高,枝繁叶茂,或伸着懒腰,或别开生面,那是小时游戏的天堂,特别是捉迷藏。在树上像猴子一样,一个个身手矫健,上树“蹭蹭蹭”,下树一溜烟,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树上怎么能如履平地?后来一位朋友用一句非常哲理的话概括下来,“习惯了走山,山也就走成了平地”,这句话成为后来自己的座右铭,也是当年树上做游戏的诠释。树上还有一种游戏,那得靠充分发挥想象力,以某一个树杈为汽车,坐在树杈上,嘴里配合着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其他人则是坐车的,没钱怎么办,树叶就是钱,根据大小面额不等。那时,没见过火车,不知道火车的声音,偶尔天上飞过一架飞机,更是会遐想无限,不到浓浓的白烟完全散尽是不舍得移开目光的……
老家的树品种很多,山上最多的是那种橡
树。橡树又称栎树,是典型的北方树种,春天发芽,冬天落叶,橡树结果,叫作橡子;橡子外有壳,叫作橡壳。且不说橡子可以用来喂猪,可以用来做树种,可以用来做凉粉;且不说橡壳可以用来卖钱,单是橡子可以用来做儿时的玩具就值得回味。或把橡子里面的果肉去掉,轻轻松松就可以制作一个小哨子,几个人比赛看谁做得最响;或用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小硬棍插在橡子上,就成了一个小陀螺,或正转,或倒转,玩得不亦乐乎。
三
老家山货多,特产多有一个“笨”字,如“笨猪肉”“笨蜂蜜”“笨鸡蛋”“笨木耳”“笨黄瓜”…… 所谓“笨”,是和品种相对,和人工相对,是一种天然的味道,一种自然的生长,没有添加剂,没有营养素,一种脱离了浮躁的“大智若愚”,一种脱离了人间繁华的“绿色食品”……
也许,正因为这种“笨”,才显得稀罕;正因为这种“笨”,才让老家成为很多人向往的“桃花源”。
这些带笨的产物,大都生长周期长,品质好,味道香,看一眼诱人,吃一嘴过瘾。像笨猪,大都一年以上,主要喂些野菜、橡子以及平常的稀汤寡水,间或有少量的一些粮食;笨蜂蜜,一年只采割一次,醇厚、香甜,采自然之精华……
说到猪肉,不能不说小时候,小时候是最盼着过年吃猪肉的,因为那时候家贫,平时难得吃一次。
那时吃到嘴里的肉是那么的香,肉在嘴里反复地嚼着,不肯马上咽下去。从那时起,我对吃猪肉就情有独钟了。
如今,养猪的专业户也多了,猪肉市场已经供过于求。回想当年,同样是买猪肉却是今昔对比两重天。
虽然买点猪肉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说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是知足常乐,而且赶上社会和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衣食无忧,惟一能做的就是踏实工作,快乐生活。
四
老家的人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实诚;但实诚中充满了智慧。从小,老人就给我讲过一个笑话。说的是老家一人下山去赶集,碰到一个谷沱洼村人。他就取笑老家人,听说你们五指河里面,前些年净老鳖,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老家人说,以前有一些,现在一下雨,都冲到谷沱洼里了。一想起这个笑话,就忍不住想笑……
不曾忘的,是互相帮衬的乡里乡亲。记得当时谁家里有什么事情,特别是盖房子的大事,都是请乡里乡亲帮忙,只管饭,不需要掏工钱的,俗称“打毛工”。就是现在,老家人还是有什么事,就请人“找毛工”,帮来帮去,真的是帮出了“远亲不如近邻”,帮出了亲情,帮出了和谐。更不要说平时,无论到谁家,喝点汤,吃点饭,都是再平常不过,也不觉得不好意思,现在想来,还感觉挺温暖的。
镌刻在记忆里的人,太多太多。每一次忆起,都是一种幸福:那位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在我家生活了几个月一起放牛、打扑克的阿姨,那位一到刮风下雨天就让我在她家吃饭、睡觉、看电视的陈老师,那位有点耳背但心灵手巧什么木工活一看就会的堂哥……
老家,常常想起,每次想起,都依依不舍,不经意间已是思绪满满。我想,生活在变,但老家的印象不会变;经历在变,但对老家的情怀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