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2015-12-07
各地
青海启动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青海省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农业部在青海省启动了草牧业草畜联动试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经过青海省农牧厅对5个试点建设县进行调研,最终确定在湟中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启动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
试点实施中,三个县利用农田种植燕麦、黑麦、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47.3万亩,建成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9家、存栏奶牛0.61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场62家、年出栏肉牛0.87万头,肉羊规模养殖场131家、年出栏肉羊20.66万只。同时建成燕麦捆裹加工和饲草加工企业7家、饲草种植配送专业合作社3家。
北京市屠宰企业无自检室将被摘牌
从北京市农业局获悉,11月底前,全市畜禽屠宰企业都将完成升级改造,自检实验室将成为屠宰场内的标配,不达标的企业将面临摘牌。
为保证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从去年10月开始,北京市启动了畜禽屠宰企业升级改造,出台了《北京市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办法》及配套规范性文件,对企业的厂房与设施设备、设计屠宰能力、管理规章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在全国率先提出畜禽屠宰企业要建立自检实验室,并具备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备,把好畜禽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首道关口。
一年来,全市共关闭规模小、管理差、设施设备不达标的屠宰企业13家,淘汰落后产能近三分之一,并限期整改屠宰企业9家。目前,现有的畜禽屠宰企业均实现机械化屠宰、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并具有完备的官方兽医室、自检实验室和污水处理设施。
甘肃安排1.1亿元资金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今年,甘肃省在中央投入重点支持牛羊良繁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安排省级资金1.1亿元,实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项目,以试点示范为“引擎”,全省范围内整体推进,着重扶持各地配套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品牌创建、产品营销和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到了产业链条层次清晰、经营主体形式多样的全覆盖、无缝隙支持,有效地加快了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
广东省农业厅安排2亿助建10个无害化处理示范县
近日,从广东省农业厅获悉,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广东省近期安排了2亿元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乐昌市、河源市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惠城区、遂溪县、四会市、阳春市、高州市、怀集县、饶平县、新兴县等10个县(市、区),开展区域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中心(无害化处理厂)建设。
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年出栏量在5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大县(市、区)、年出栏量在1500万只以上的家禽养殖大县(市、区),原则上要在2019年12月底前建成专业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其他有畜禽养殖的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或建设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区域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
黑龙江成功绘制民猪全基因组序列图谱
近日,黑龙江省独有的地方猪品种——民猪的首部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该省民猪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图谱绘制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该项目由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地方猪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团队带头人刘娣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胡晓湘教授的研究团队,历时近一年半的时间共同合作完成。
据介绍,民猪是在世界综合排名第四的优良稀缺猪种,是列入国家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品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优良、抗病、耐粗饲,能在黑龙江省冬季寒冷条件下生存的特点,其在世界猪品种改良、性能提升中贡献巨大,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系统研究与保护利用,对保证我国猪品种多样性意义重大;对民猪的基因测序和序列图谱绘制,就是对其系统研究和科学保护利用的一个重要基础。
安徽省出台《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为引导安徽生猪生产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生猪遗传改良步伐,增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安徽省近日出台了《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15—2020)》。
该计划明确规定到2017年,全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更加完善,商品猪出栏达到3200万头,年递增2%以上,原种猪、祖代种猪分别存栏达到3万头、20万头;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场际或区域联合育种为主要形式的生猪育种体系,确立种猪生产强省地位,实现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核心育种群基础上,通过对种猪性能的持续改良,核心育种群主要性能指标达到:目标体重日龄年保持1%~2%的育种进展;瘦肉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68%保持相对稳定;总产仔数年均提高0.15头;饲料转化率年均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