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在海洋科普的路上

2015-12-07撰文徐小龙

海洋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科考南极科普

撰文/徐小龙

走在海洋科普的路上

撰文/徐小龙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和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自2014年初,中国海洋报社和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共同合作,利用中小学每周固定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海洋领域的专家学者、极地大洋科研工作者和专业领域媒体人,走进东城区第25中学、第165中学、第171中学、和平里四小等中小学,通过专题讲座、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合作开展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认识海洋,培养和提高他们探索海洋科学的兴趣。

响应国家进一步提高全民海洋意识的号召,中国海洋报社从2014年初推出了“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组织了十几名海洋工作者和60多名在校大学生,走进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校,开展海洋科普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站在三尺讲台,给孩子们普及海洋知识。从粗糙简单的课件制作,到视频、音效、实物全方位的立体授课;从僵硬生疏的语音语调,到稳定熟练的课程控制;从讲述自己的南极经历,到分享海洋人的感人故事。走在海洋科普的路上,让我感受不曾有的人生乐趣。

1.时时处处有故事

讲故事,是我南极课程的核心理念。

用数字说故事。4800,100,3,72,一连串生硬的数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南极故事。4800米的冰层厚度,幽蓝的冰裂隙默默讲述着科考队员艰难跋涉的科考征程。每秒100米的南极“杀人风”让人“闻风丧胆”。虽有全球72%的淡水,却是最低3毫米的年降水量,让冰雪南极化为“白色沙漠”。

用问题引故事。“小帝企鹅为什么挤在一起?”“石头为什么会长毛?”“科考船为什么要绕道航行?”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帝企鹅幼儿园开园了,南极宝贵的“绿洲”,“魔鬼西风带”的惊险历程。

用连图拼故事。如袅袅炊烟一般的绿色极光从海面升起,盘旋在头顶,又往远方散去。3幅图片展现了一次极光的整个过程。但在拍摄的近半小时过程中,我却始终穿着拖鞋,光着脚板,身着单衣。兴奋使然,急切使然,深更半夜,不顾一切地抱起相机去拍摄。

用对比看故事。“雪龙”船2006年经历了一次“大手术”,前后变化非常大,“‘雪龙’船的前世今生”对比图直观展现这一变化。住宿格局的变化、实验设备的添加、文体活动空间的扩大,让学生们感受科考队员的真实生活。

2.学校课堂有收获

中小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在10岁左右,从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到高中二年级的大朋友,都是我们科普课程的受众。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经过一年的实践摸索,我总结的经验是“小学课堂精而快,中学课堂衍而满”。

小学生们好奇心强,发散思维多,但课堂注意力持久性相对较弱,需要不断地用新画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精而快”是指展现精炼的课程内容,快速过渡,压缩故事时间,衔接紧密,抓住学生兴趣点,让他们初步形成南极综合印象。2014年4月,在和平里四小的第一次授课,在座的是60多个四年级的小学

生,一堂45分钟的课程,我才完成了一半的教学内容。整个课堂像是炸开了锅,孩子们每看到一张南极的图片都会冒出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层出不穷。他们积极地全都站起身来,高高地举着手,抢着提出或者回答问题。火山、北极熊、海底世界等发散的问题接踵而至。

中学生们纪律性较强些,课堂记录增多,对衍伸知识比较感兴趣,会提出相对专业的问题,浅显的科普知识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衍而满”是指用衍伸的知识链接让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外对比参照,激发学生对我国极地事业的兴趣。比如,我国南极科考时间有学问,“夏至”与“仲冬节”的关系,极昼极夜的成因,极光颜色的秘密等知识点。我还准备了知识点单页,分发给学生们。

3.亲手触摸感触深

“听”和“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听故事、看美图,南极的二维世界跃然纸上。“摸”和“穿”,是课程的重要补充。摸石头、穿衣服,南极的三维动态触手可及。

在“奇”篇章里,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两种南极特有的石头——“长毛的石头”和“长眼的石头”。它们分别是长有南极万年地衣的石头和南极蜂窝石。地衣虽是绿色,但它们并不是植物。长势缓慢,适应性强的特点,让小小的地衣成为“南极寿星”。课堂上,孩子们传看石头的时候,我常说“你们千万要小心触摸,不要损坏这一位‘万年老人’,它的年龄比咱们班所有同学的年龄加起来还要大很多,照顾好它!”一圈下来,还是会发生“缺斤短两”的事情,

这一块“长毛的石头”样品如今快成了“秃瓢”。

在“衣食住行”篇章里,学生们有机会试穿一下厚厚的南极科考队服,即使是在夏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也踊跃地要求试穿,当问到感受时,虽已大汗淋漓,嘴里还是会说“真暖和!”,想必他们已经进入到“南极模式”了吧。

4.分享别人的故事

2014年下半年,经过一学期的摸索和修订,我的南极课程已近成熟,内容形式基本固定。这个时候,在项目负责人郝刚的帮助下,新的“海洋意识”课程开始酝酿。但如何让“空洞”的海洋意识落地,让学生们有兴趣聆听,成为课程设计的最大鸿沟。

最终,我们达成共识:思想意识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榜样的力量最具说服力,感人的故事总会有人听。就这样,“年度海洋人物”成为我们“海洋意识”课程的主题。

5年海洋人物评选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与每一位海洋人物当面接触,优秀、谦逊、善良、勇敢是他们的共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带你走进海洋人》课程,顺理成章地在2014年下半年成型。

远洋船长、平安水鬼、极地英雄、耕海大姐、护航舰长、维权勇士、守岛夫妇等十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入选课程内容,他们或与海盗殊死对抗,或救渔民于危难之中,或英勇完成高难度国际海上救援,或驻守边疆孤岛数十年。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海洋意识贯穿其中,海洋精神深入其髓。

(责编:沈婷婷)

猜你喜欢

科考南极科普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科普达人养成记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畅游南极之乔治王岛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南极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