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河下游右岸几处遗址探析
2015-12-07娄晓坤
娄晓坤
(鹤岗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鹤岗 154100)
梧桐河下游右岸几处遗址探析
娄晓坤
(鹤岗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鹤岗 154100)
梧桐河下游右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尽管不多,但对我们今后在这一地区继续寻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梧桐河;新石器;遗址
梧桐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山脉哲温山,源头出自322.8高峦东麓。主流沿山势折向东南,西纳老梧桐河。流经龙首山又纳西梧桐河,三江水汇合后,水量丰沛、主流沿嘎拉基山弯曲向南流,纳西来的嘎拉基河。向东南流,又纳西来的细鳞河。继向东折而转南,逶迤流越右岸的梧桐山、左岸的尚志村,梧桐河自此出山,太平源沼泽地带。自梧桐山向东南流经3公里,左经宝泉岭农场二十五队境域,右经平顶山,继流已1公里,至梧桐河大桥。向下相继纳惠泉河、伏尔基河、鹤立河等人汤原境于船站处,注入松花江。
在梧桐河沿岸新的石器时代遗址采集的石器,多以压制石器为主,如在“双丰”遗址采集的石器中,均末发现大型打制石器,器形一般较小,石器第二步加工已使用压制技术,遗址中不见陶器,与本地区“东山包”遗址出土的石器相类似,石器加工均采用打下的宽簿石片制成,只在石片的边缘加工出刃部,有的还保留石料的原自然面,它们应属于同时期的遗存。如因头刮削器,器形不甚规则,都在单面周缘加工,较薄,有的在刃口加工,有的则不经加工即行使用,并留有明显使用痕迹;短刮器中,有的在长方形石片的一边修整出弧刃,有的根据石片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高脊刮削器中,多为短而厚的单脊石片,仅于刃部经第二次加工而成。
一、双丰遗址
1984年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组织的黑龙江右岸萝北段调查发现。遗址坐落在西梧桐河左岸与东梧桐河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距双丰小学约150米,东南地势平坦,西南侧为高岗慢坡。在遗址南北长约100、东西宽约120米的范围内,均有零星石器发现。但暴露遗物不多,不见暴露遗迹。在这里采集到的标本有刮削器、圆头刮削器、楔形石按和三按状石核等。石料多以碧玉、玛瑙石为主,有少量蛋白石。整个遗址均能见到玛瑙石料。采集的石器分刮削器和石核两种。
1.刮削器6件
回头刮削器3件。均为蛋白石质。形状有的不甚规则,都在单面周缘加工,均较薄,有的在刃口进行加工,有的则不经加工即行使用,并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短刮削器2件。系蛋白石和碧玉石质,有的在长方形石片的一边修整出弧刃,有的根据其石片的特点而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高脊刮削器1件。系玛瑙石制成,横断面呈三角形,底部平整,背中部高。
2.尖状器1件
一端作尖状,保持从石核上剥下的原状,有使用痕迹。
3.石核 1 件
玛瑙石质呈不规则圆锥形,沿台面遗有较粗糙的剥片痕迹。三棱柱状石刻1件,剖面呈三棱形,碧玉石质。
楔形石核1件,碧玉石质,不甚典型,底缘及侧缘呈锐利刃部。
二、东山包遗址
1982年5月,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组织的梧桐河下游右岸的文物普查中发现。该遗址位于东方红乡前安民屯东南约0.5公里,乌鸡河右岸100米处的沙丘上。其东北为起伏的小山岗,沙丘高出地表约10—l1米。遗址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100米,地面上多砂岩碎石块,大部已成为耕地,高丘顶部有采石坑,在地表的碎石块中夹杂有压制石器石刻。
高脊刮削器2件。多为短而厚的单脊石片,仅于刃部经第二次加工而成。
回头刮削器2件。采用打下的宽薄石片制成,只在石片的边缘加工出刃部。其中一件为圆弧刃,除刃部加工外,大部还保留石料原来的自然面。
弧刃刮削器3件。均为单脊石片制成,有的在一侧加工成斜弧刃;有的则加工成圆弧刃。
长条刮削器1件。长条形蛋白石质。一端尖,尖部已残断,可做尖状器用;两侧经过精压,可做刮削器用。此物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压制石器。长10.1、宽2.4、厚1.4、两侧薄刃10.1cm。还有圆锥形石核和刮削器半成品等。
三、小山遗址
1982年5月,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组织的梧桐河下游右岸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位于梧桐河下游右岸濒临河岸的高丘上,因该地有一自然形成的石山故名“小山”。西距东方红乡立新村2公里,现为东方红乡小山村所在地。遗址面积约1500m2,高出地面约10米。采集文物有陶器、石器、铁器等。陶器为手制,器形有罐、碗等。石器有直刃刮削器和石核等。铁器有铁箭头。由于取土和采石已有一部分被破坏,整个山坡地表都有零星陶片发现。采集到的陶片均为手制,可分为夹砂灰褐陶、夹砂黄褐陶、夹砂灰向和红夜陶4种。一般陶胎粗糙,火候较低,惟有黄褐陶火候稍高,质地坚硬,个别陶片表面可见刮抹痕迹。纹饰以案面为主,此外有少量的印方格纹、凸弦故、拍印人字形纹、拍印团圆纹和附加堆放。器形有题、碗等,其中以罐形器为多。
此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根据出土文物标本来看,对研究鹤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四、黑山头遗址
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在梧桐河支流,乌鸡河上游河岸的高丘上。东邻乌鸡河右岸,西邻双泉大队约100米;南部为高于遗址的岗地,北部为沼泽地。遗址高出地表约10米。遗址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60米,地面散布有陶片等遗物。
采集到的陶片均系手制,可分夹砂红强陶、夹砂黑褐陶、红衣陶3种。其中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疏松,器壁较厚;而黑褐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器壁较薄;红衣陶火候较低,掺有细砂,质地硫松。除素面向外,纹饰有附加堆纹、凸弦纹、拍印水波纹3种。另外采集到1件石制装饰品的残片,推测可能是佩饰之类的器物。其表面磨光,在残片的边缘上有一面钻的小孔。
五、志成遗址
1982年鹤岗市文物管理管站组织的文物普查时发现。此遗址位于鹤岗市东方红乡志成村养鱼场周边的耕地里,梧桐河下游右岸的一级台地上。西邻龟山约2.5公里,东北距养鱼场500m,东距宝泉岭农场约5公里,在约3000m2的范围内的地表均有零星陶片发现,遗址保存较好,暴露遗物不甚丰富,只采集到一些砂黄褐陶和红衣陶片,陶质均较疏松,器壁薄,因陶片过于破碎而无法辩其形,有待进一步调查。
[1]邹晗.鹤岗市郊梧桐河下游右岸的几处原始社会遗址[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01).
[2]邹晗,赵锦慧.黑龙江省鹤岗市及绥滨、萝北县考古调查简报[J].北方文物,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