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2015-12-07杨婷
杨 婷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
杨 婷
(湘潭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5)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其中以蔡和森的批判最为独特、精到。而蔡和森对陈独秀错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论陈独秀主义》[1]一文。
陈独秀;蔡和森;“陈独秀主义”
蔡和森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主要是通过引用陈独秀的文章与讲话内容,针对其中的错误观点进行逐条批判,从而阐述自己对于中国无产阶级的作用与地位、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等问题的认识,同时对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对中国革命动力的错误认识的批判
首先,对中国革命动力错误认识的批判蔡和森指出,陈独秀最初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时,就没有真正认识无产阶级的力量。《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对工人阶级的各种偏见,诸如“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大多数还沉睡在宗法社会里”、“不感政治的需要,并不脱神权,帝王之迷信”。对于陈独秀的这些认识,蔡和森指出:“固然中国工人阶级不是没有缺点的,可是陈独秀经常的乐于从缺点方面来看中国工人阶级。他在三次大会的演说中,简直把中国工人阶级咒骂得不成东西。”[2]因此,蔡和森总结说:“可见在陈独秀的心目中‘对于革命动力的估量不正确,忽视无产阶级的领导,忽视农民的重要,而偏向于与资产阶级联盟’。”[3]陈独秀本质上是拥护资产阶级的,其最初之所以转向无产阶级甚至发起创办中国共产党,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依靠,只是追随时髦。在京汉铁路罢工失败,无产阶级运动遇到挫折时,陈独秀马上暴露其本性,立即转向资产阶级,贬低无产阶级,强调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二、对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错误认识的批判
如上所述,陈独秀认为:”半殖民地的经济大权大部分操诸外人之手,政治权形式上大部分尚操诸本国贵族军阀之手,全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在外国帝国主义者及本国贵族军阀压迫之下,有产无产阶级共同起来,对外谋经济的独立,对内谋政治的自由,这是半殖民地国民革命的特有性质”。[4]蔡和森对陈独秀的这一错误观点作了客观地分析:“固然在党的六次大会以前,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全党都没有明确的观念,然而如像陈独秀不认识土地革命为中国革命之主要内容,始终不认识而且不愿认识土地革命工农民主独裁制,这对于他完全不是偶然”。[5]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完全没有认识到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他的革命势力的计算中始终没有农民。陈独秀对农民阶级的否定自然是错误的,蔡和森写道:“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占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换过来说也就是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6]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有产无产阶级共同进行的国民革命,农民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落后而被排除革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谋求独立,对内谋求政治自由,土地革命被完全否定。这一认识无疑是错误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遭到否认,农民阶级被排除革命,土地革命被谋求政治自由替代,资产阶级占据着革命的主导地位。“陈独秀主义”这些错误认识被蔡和森命名为“中国少数派的总路线”。陈独秀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主要动力地位的否定,从而引申出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提出“二次革命论”。
三、对“二次革命论”的批判
对“二次革命论”的批判,是对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任务和性质的错误认识的批判的进一步深入。蔡和森将“二次革命论”定义为:“‘陈独秀主义’作为中国的孟塞维克,革命胜利一定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根本没有革命转变的观念,以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和可能,——总括一句,这是“二次革命论”,中国原始的孟塞维克倾向。”[7]为了进一步揭露其错误,蔡和森在《论陈独秀主义》一文中指出:“他们不能正确的了解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及过程;当他们‘严格的’区别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时,便连革命的过程——资产阶级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时,也把他完全划成鸿沟,以为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有一道‘万里长城’(陈独秀主义和鲍罗廷主义就是这样看法)”。[8]蔡和森对于陈独秀这一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击中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要害,陈独秀之所以提出这一错误理论,就是因为其主观的割裂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只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并得到发展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究其实,陈独秀提出这一错误理论,一方面是因为其孤立的看待中国革命问题,没有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只是生硬的套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另一方面是因为陈独秀始终否认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导作用,认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领到中国革命,从而走上“二次革命”的道路。
综上所述,“陈独秀主义”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其产生与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认识与批判必须从多方面展开,一方面陈独秀自身对于中国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力量的错误认识是“陈独秀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陈独秀主义”的产生也与党内情况以及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分不开。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缺乏革命经验,对中国革命认识不足。再加上共产国际的右倾指导,使得陈独秀没有正确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对于“陈独秀主义”的认识,应该采用辨证的观点,既看到主观因素,也看到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