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小牛犊” 终成“牛精英”——记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牛精英计划”协调人曹志军
2015-12-07
本刊记者 刘 贺
牛精英计划(Elite Cattlemen Program)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志军策划,多位知名教授共同发起,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美奶牛研究中心共同支持创立,以“牛精英,明日之星”为宣传口号,主要针对动科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和在读研究生,目的是建立在读学生与养牛业相关单位的纽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牛产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目前已与全国15所高校联合成立牛精英联盟(ECP Alliance,ECPA),未来将扩展至21+所高校。
出身于奶牛养殖家庭的曹志军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后,2002年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胜利教授,5年顺利完成了硕博连读。在他的学习期间以及日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一直有一个困惑困绕着他,中国奶业正处于一个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型的关键期,但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没有跟上,阻碍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也是原因之一,到底该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国外有许多家庭牧场,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牧场的基本工作,耳濡目染,水到渠成,而中国学生则缺少这样的条件,像曹志军这样出身于养牛家庭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动物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却连牛都不敢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例子不在少数。国内高校的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实践环节略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毕业的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求贤若渴的企业也招不到想要的人才。
这种颇为错位的局面一直是曹志军的一块心病,直到2010年他到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做访问教授时,发现他们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既有理论课程,还有牧场实践等课程,并鼓励大学生到牧场和公司去体验、实习,成为学校通往企业的一个平稳过渡的阶梯。这让曹志军的心结迎刃而解,在2011年5月回国后就立刻与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等专家进行沟通,发起成立一个搭建在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行业相关单位之间的平台、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产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教学与实践的平台。这一想法得到了学校同仁和院领导的高度支持,说干就干,仅仅半年之后,2011年的11月,“牛精英计划”腾空出世了!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
牛精英计划让动科专业的学生们离开了窗明几净的教室,走出了校园的小天地,而来到了最接地气的田间、牧场和牛舍,进行真刀真枪地养殖实践。牛场没有轻松的工作,学生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几乎把牛场能涉及到的岗位和工作都了解或亲自做了一遍,让同学认知牛场的管理流程和关键技术环节。
有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做起来才发现并不容易,我们总说细节决定成败,而这些细节是坐在教室里面看多少遍书也无法切实体会的。牛精英计划让很多学生第一次真正地接触社会,以一个社会人士身份去体会这个行业的酸甜苦辣。在挤奶厅工作的同学们,每天挤奶三次,每次约3小时,前后要有条不紊地经过七个步骤;而派到给奶牛喂料环节的同学,要保证牧场里成百上千头牛每一天都要吃好喝好。很多参加实习活动的学生起初也抱怨过,但通过后面的努力也都渐渐适应,并且坚持下来,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很多同学都表示“在牛场的日子虽然辛苦,但要想真正懂得如何养牛,必须要实践!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才可能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突破。”
这正是曹志军想要看到的结果,他认为,牛精英计划要培养的是高端人才,但是高端人才的得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积累。在真正步入职业生涯之前,能够有机会让他们体验就业环境与就业目标以及工作内容,之后就可以促进他们更有目的的学习。
曹志军很看重这种接地气的实习体验,他在百忙之中也经常会找机会带领同学们到不同规模的牧场,亲自示范讲解牛场的饲喂管理,如TMR配制、分群、挤奶程序以及粗饲料的收割、运输、压制等关键技术步骤。他表示,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不是书上课堂上能学到的,有的东西死记硬背十遍也不如亲身经历一遍。
“牛人牛途”不走寻常路
曹志军向我们介绍,中国养奶牛的历史并不算长,因为中国人从前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喝牛奶的量是和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的。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国人追求健康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奶业也因市场乳制品需求量增大而飞跃发展着,出现了一批现代化牧场,虽然牧场建设与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依然尚有差距。
曹志军曾经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访问教授,在完成康奈尔大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参与和学习了所有涉及奶牛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先后完成了美国各地28个牧场的考察与实践,亲身参与并感受到了先进的“数字化”的养牛方式。这让他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要想真正成为明日之星,就必须要增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能够学习到世界一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获取这些的途径绝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的论文及互联网里的文献,而是应该走出国门,走到国外先进的牧场和公司中去,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借鉴和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真正提高动手能力。
正所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清,才能走得快。曹志军非常重视牛精英计划中“走出去”的这一块战略。牛精英计划成立五年来,2012年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雷河分校签订合作备忘录,2013年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奶牛人才项目牵手联合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他完成了国内首次组织动科专业学生访美交流,前往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雷河分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学习,并参加了世界奶业博览会。2015年奥特奇-牛精英爱尔兰启迪之旅项目正式签约,牛精英计划将选拔6名学生赴爱尔兰开展为期7周的实习生活。近期将启动牛精英荷兰奶业2周体验之旅,更为可贵的是,这些项目并不是只组织一次,而是每年或隔年都有,这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出国实习的机会。未来牛精英计划将组织更多优秀的学生走向国际,深入了解国外畜牧行业和专业的现状与前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丰富和充实自我,最终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级人才。
牛精英,未来之星
曾几何时,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求职时,会困惑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定比例的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状态;而与此同时,很多求贤若渴的企业却在为招不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才而郁闷。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供需双方之间仿佛形成了一段真空,而牛精英计划正好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实践机会,缩短了在校学生融入企业的时间。
曹志军坦言,在牛精英计划启动之初,给学生找实践平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多靠的是教师的人脉和“面子”。但是随着计划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到了牛精英团队,表示愿意在实践项目和实习岗位上提供支持。牛精英计划还聘请来自企业的专家为校外指导,企业家在产业的一线,更了解基层的需求,他们为牛精英学员提供学习、实践和实习机会,帮助学员更快的成长、成才。曹志军会定期给产业人士发邮件,告之近期举办的活动、学生的实践收获。企业中人也越来越关注牛精英,关注这群年轻人,希望能够在这个培养人才的平台上为自己的企业挖掘到奶牛界冉冉升起的“未来之星”。
6次校外实践课堂,4次暑期实习生项目,18支牧场实践小队,13次“请进来”,40次“走出去”,23家业内合作企业举办活动,参与学生超过1100人次……数据见证着“牛精英计划”的茁壮成长。为了将牛精英计划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其他高校,吸纳更多热爱畜牧业的年轻学子参与,储备更多具有国际眼光的青年人才,为我国培养更多“牛精英”。2015年4月,牛精英联盟正式成立,首批15所高校成为联盟成员单位。根据牛精英联盟2015-2020年规划,将实现平台共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技术培训、暑期实习项目、短期出国项目和牛精英年会等。
国家教学名师、牛精英计划顾问张沅先生认为:“牛精英计划探索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教的新途径,值得继续得到重视、支持和推广。”当然,牛精英计划五年的发展离不开奶肉牛企业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4月),北京首农畜牧、中地乳业、东营澳亚、天津嘉立荷、现代牧业、利拉伐、奥耐尔、东石等多家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帝斯曼、中博农、奥特奇、东石、修刚、莫雷、东方联鸣、向中生物、历源金成、东方天合、诺伟司、国科等多家公司和校友为牛精英基金助力。
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 一个都不能少
作为发起人的他也已成为远近闻名颇受学生欢迎的“牛博士”。他不仅要推进和主持牛精英计划的日常工作,同时还担负着作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教学时的治学严谨与平时的亲切平和宛若两人,而这种严谨、钻研的作风也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科研项目上,曹志军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均取得卓越的成果。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41篇(其中SCI收录20篇);毕业研究生11人,在读研究生6人(留学生2人)。
他揭示了谷氨酰胺缓解犊牛断奶应激的作用机理,研究证明了谷氨酰胺可以提高犊牛肝细胞自噬能力,缓解犊牛断奶应激;证明初乳对于犊牛胃肠道绒毛发育和免疫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犊牛初乳饲喂优化方案和断奶犊牛日粮组合方案,成为农业部2014年主推技术;研制了新型奶牛尿液收集方法,突破母牛氮代谢研究方法上的瓶颈,有力推进了母牛能氮平衡代谢研究,作为标准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在国内率先开始牛奶尿素氮系统研究,提出了牛奶尿素氮推荐标准,成为全国DHI中心的参考标准。曹志军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技术,出版《全混合日粮制作》和《青贮制作实用技术》,成为全国畜牧总站主推教材,服务于全国奶牛养殖者。
正是由于曹志军多年在科研上的不懈努力,他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先后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中华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农业部丰收合作奖,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还获得了《中国畜牧杂志》创刊60周年金笔奖,《饲料研究》创刊35周年优秀作者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奖;曹志军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并被授予“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中国牛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在曹志军看来,教学、科研、推广是每个行业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我国是奶业大国,但是想成为奶业强国还有着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研究停留在书本和纸面上,只有将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到市场上去,依托企业将科研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奶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曹志军与国内多家奶牛养殖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多次为首农畜牧、中地乳业、蒙牛、伊利、光明、嘉立荷、现代牧业、辉山、圣牧高科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尤其是与首农畜牧等公司建立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即根据首农畜牧奶牛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课题研究,产出成果双方共享,然后推广至全国其他企业。
我国奶牛业已经表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牛人”们共同编织的中国梦也令人备感憧憬,曹志军正在为这个行业努力奋斗着,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每天都攀登在中国奶业冲向世界先进水平的登峰路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曹志军和他的牛精英团队都在为此目标百分之百地前进,期待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