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华西名院 一代医学先锋——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毕锋

2015-12-07鲁长国

科学中国人 2015年4期
关键词:华西靶向分子

本刊记者 鲁长国

2008年第一届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上,大会主席毕锋教授致开幕辞。

在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的锦江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医学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西南地区医学科学研究的国家级诊疗中心,华西医院承担着我国西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的重要任务,为患者减轻病痛,为千百万家庭送去欢笑。

融汇了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华西医院,形成了独具华西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传统,陶冶着一代又一代华西人。毕锋,这位在燕赵大地上成长、从三秦烟尘里走来、沐浴过北美阳光的青年学者,已经在华西工作了近十个年头,现任华西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无疑是一位老华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坚守在医生岗位上,正在用行动诠释华西文化和华西精神。

梅香苦寒来:医师成长之路

毕锋永远也忘不了高中最后半年的那段时光。从河北井陉县山村里出生的他,为了未来穿皮鞋的朴素理想,在当时不得不放下挚爱的文学,毅然决然选择了并非最爱的理科。在这个不起眼的太行山区的偏远中学,年轻的毕锋奋力苦读,立志提升自己落后的理科成绩。深夜的煤油灯没有白亮,毕锋的汗水没有白流,那年高考他终于以全区(五所中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录取。

从山村走进大学,他一下子就被浩淼的书海深深迷住了。在繁重的医学课程之外,他挤出时间广泛涉猎,哲学、人文、英语、音乐……

他常常陶醉在知识的海洋。他说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却愉快,书给了他乐趣,也给了他快乐的生活。在与医学的接触中,他也渐渐爱上了这条艰苦又富有挑战的道路。

说到毕业打算,那时的他,想法很单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一次聚会,一位学姐的话让他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比大学生更高一级的学生——研究生,而这个神圣的称号让从来都不服输的他憧憬神往。于是,他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走进研究生的队列,走医学生—研究生—高级医生之路。但是当时的政策规定报考临床研究生的至少应有两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于是在大学毕业后,他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军队一所医院(五一七医院)一直工作了4年才终于获得考研的机会。

2013年4月11日,毕锋教授在华西医院肿瘤中心向前来考察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介绍改革成果。(照片中陪同的人员有: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杨泉明书记、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敬静书记)

四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但是毕锋的那个梦想却一点也没有动摇。四年里,他几乎天天读书到深夜,看到兴起踱步思索。临床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被评为医院唯一的“学习标兵”。他说:人生就是有所得必有所失。但是这个得与失、坚持与放弃之间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谨慎权衡。

1988年的初秋,毕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所报考的专业录取,他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位于古都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师从我国著名消化病学专家张学庸教授学习消化道肿瘤学,从此步入了医学研究的新天地。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再次向科学高峰攀爬,4年后又考取该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由于毕锋在胃癌靶向HER2分子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中成绩突出,在整个消化病研究所36名研究生的考评中名列第一,其毕业论文被国际知名期刊《Cancer Gene Therapy》接受,且未毕业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这在当时的研究生中非常罕见。

雄鹰展翅冲霄汉,天高海阔任翱翔。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毕锋就被美国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著名专家选中。1998年他跨过茫茫太平洋赴美国留学,从此开启了更为壮丽的人生篇章。

到美国后,他对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惊叹不已,希望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多做工作。他不分昼夜抓紧工作,每天都是深夜一两点以后才回家,周末也在实验室加班工作。在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分子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毕锋在癌基因研究中获得重要突破,他提出的proto-Dbl癌基因分子内自我抑制学说在国际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杂志MCB上发表,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2001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樊代明教授很欣赏他的工作和才干,积极向校院领导推荐,后经过校院职称评定委员会的特殊人才专项评议,使他虽然人在美国却得到四医大从讲师到教授、博导的破格晋升。尽管美国和加拿大几位教授都发来邀请,给他提供待遇优厚的岗位,但他抱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依然放弃了美国崭露头角的事业,带领全家老小五口一起回国。

回国后毕锋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机遇。在四医大的全军消化疾病研究所,他一边做临床,一边带领研究生继续工作。他结合中国的肿瘤疾病谱,在Rho家族分子与胃癌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这类新的Rho家族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在《Clin Cancer Res.》《Int J Cancer》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获得了一项国家“973”课题的子课题和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在2002年被总后评为科技新星,2003年获得业界青年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被称为院士准备基金的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毕锋的学生们也都很出色,他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都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SCI文章,都在毕业1年内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求实更创新:诠释华西精神

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所学,登上更高的学术舞台,2005年毕锋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当时华西医院为延揽顶级人才,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待遇,除了任命他为肿瘤化疗科主任、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400平米)主任(直接隶属于医院)外,还调拨了包括设备费、人员聘用费、安家费在内的一系列款项,便于他开展工作。

毕锋到华西以后,头顶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光环,别人都认为他会马上向院士发起冲击。出乎人们的预料,他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工作和学科建设上。他认为,院士是可遇不可求的,要顺其自然,自己首先是一名医生,以医为本,首先抓好临床学科建设,使之在强大科研的支撑下成为全国的强势学科。因此他积极配合医院推动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学科重组,即原先肿瘤中心以旧的治疗手段为基础分科的化疗科、放疗科、生物治疗科重组为以疾病系统分科的腹部肿瘤科、胸部肿瘤科和头颈肿瘤科。这样每个科都有多种治疗手段,比如他目前负责的腹部肿瘤科就有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段。病人不必转科或也不会因为住错科室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最优化的治疗模式,从而避免了过去哪个科收到病人就用哪种手段先治疗的不规范行为。这种新的模式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许多外地患者纷纷慕名而来。毕锋领导的科室在2008、200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华西医院先进集体,他也被评为四川省科学技术带头人。现在,对每一例新入院的的患者,他们科室都会在早交班后组织多学组讨论,为患者量身定做最佳的治疗方案。这种以疾病为导向的按部位分科的大胆改革得到了全国许多医院的响应,成为符合当代潮流的新的治疗方案。

2008年,毕锋敏锐察觉到,肿瘤治疗即将进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为了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支持下,他利用在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及靶向治疗方面多年潜心研究的优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同时创办了中国第一种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为主题的杂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时讯》以便及时传递国内外的相关资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学会的宗旨是“梳理进展、交流经验、追踪动向、引领规范”。现在,每年一届的中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大会已经成为我国肿瘤分子靶向治疗领域最高规格的学术盛会,连续6届担任大会主席的毕锋已经成为了业界著名的领军人物。

腹部肿瘤科2011年荣获医院年度先进集体合影

同时,他也没有放弃科研工作。他很珍惜学院为他而建的先进的实验室。他把研究室做成开放的科研平台,除了指导自己的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潜心研究,他还帮助其他教授开展研究工作,有的教授没有经费他就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帮助他们启动自己喜欢的科研项目。他说,我们临床医生的科研一定要结合临床,以临床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现在他负责的多种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新药正首次在人体试验,其中多那菲尼等对难治的实体瘤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临床试验人数还在不断扩大,他希望在一生中,通过和国内外大型制药企业合作,带领自己的团队做成一两种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新药。

毕锋在华西医院已经工作了十年。这十年,常常看到的是他匆匆忙碌的身影。他大多数时间都在科室一直工作到深夜1点以后。他自己常说,到科室他总觉得对不起病人,到实验室觉得对不起学生,在学会组织大会他觉得对不起学会,回到家里他更觉得对不起日夜等待他的妻儿。他说他恨不得把自己变成能够分身的孙悟空。这十年,人们看到了学科的飞速发展,遍地桃李芬芳,学会的成长壮大,一代学术新人成为学科的栋梁……而他,从一位年轻的教授成长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科带头人、全国著名的肿瘤学家。他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没有放弃艰难的创新。他要把肿瘤治疗技术做精,把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做到极致,把每一个临床新药的研究做到完美。“厚德精业、求实创新”,“为祖国奉献、为事业创意、为团队进取”,这就是华西文化,这就是华西精神。毕锋带领自己的团队用行动为这一文化精神增添了精彩的注脚。

猜你喜欢

华西靶向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
臭氧分子如是说
没有吴仁宝的华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