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心理咨询业发展
2015-12-07崔铁宁
文 崔铁宁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
21 世纪全球有10 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困扰。中国卫生部提出,全国范围内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7%。我国人口众多,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对人心理冲击也越来越强烈,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当个体应对问题的能力下降,得不到社会性支持,又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专业治疗时,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性疾病,诱发离婚、自杀、犯罪、群体性事件等。有调查显示,我国10 万国民拥有1 个心理医生,在欧洲3000-5000 人就拥有1 个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分布极不均匀,大多集中大中城市,在广大农村几乎没有心理医生。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远大目标是极不相称的。
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网络。目前按照国家要求提出的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均需成立心理科,各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也都配备心理老师,与实际社会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专业服务的需求相距甚远。因此,建议北京市扶持心理咨询行业,加大培养咨询师专业队伍的力度,并严格规范执业队伍资质,进行心理服务网络规划和建设,在各大中医院、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以及学校等,按照人口分布规划心理服务网络及其专业人员和设施配置,逐步加以建设完善。
重视完善教育系统心理咨询机构。目前按照国家教委要求,各大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但学校咨询室长年“只挂牌没有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中小学,一些老师用德育工作的思路来从事心理咨询活动。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是思想品德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对待处理,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反而又增加了新的心理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具有心理机构和心理老师,但老师多为兼职、很少得到正规培训,在数量和质量上跟不上需要,这些教师对此类学生的帮助支持意识和专业能力不够,甚至有的专门帮助学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后劝退出校由家长监护,以最大限度免除校方责任。这与设立咨询机构和人员的初衷背道而驰,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发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得不到及时疏导,导致他们心理精神问题上升。有心理专家提出,每500 名学生就应该配一个心理学老师,建议进一步建立壮大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增加专业人员配备,健全人员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
建议心理与情绪辅导、治疗纳入健康保障制度。将医疗保险覆盖心理咨询行业。心理咨询业长期存在行业规范薄弱,服务收费比较昂贵和不规范现象,造成咨询服务难以普惠于民。老百姓不去接受咨询服务虽然与其心理健康意识有关,但更重要的障碍在于咨询服务按小时收费的价格是普通百姓难以承受的。在国外,咨询业种类齐全,各种性质的:包括公立、私立、咨询公司、社区心理服务以及免费的心理援助一应俱全,而且实现全部医保覆盖。因此,建议拓展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使其覆盖心理咨询行业,合理对行业进行分级,形成公立咨询机构、私营机构,和免费心理援助并存的心理咨询行业体系,并分别制定其运营管理机制统一规范心理咨询业的执业标准资质、收费标准。
加强专业队伍培养,提升行业的职业化水平。按照我国人口总量,据说至少要有一支70 万人的心理咨询师队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有很大发展空间。需要提升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机构和咨询师管理;严格心理健康服务资格认证制度,严格执业咨询师的专业化要求,要有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背景,经过专门的训练、正规实习与测试,接受临床督导与心理服务训练后获得执业资格。完善心理服务网络、提高心理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壮大心理咨询专业队伍,提升行业的正规化、职业化水平。
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心理卫生预防——治疗一体化服务体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分级分类合作管理,即社工人员负责社会支持方面工作,心理治疗师负责心理治疗和咨询,精神科医生负责药物和某些心理治疗,三支队伍合并配备于咨询机构中共同服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心理卫生的完整的预防—治疗体系和全方位的心理帮助、精神治疗,是科学的精神心理疾病防控体系。建议借鉴这种思路,将社工、心理咨询与精神科医生联系到一起,统合成为人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网络。政府应当通过政策与制度调整,将社工人员、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生统合在更为完善的体制内,使百姓便捷地得到最佳的心理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建立多种渠道和形式的心理、情绪辅导、疏解机制。建议逐步倡导和支持较大规模企事业单位在人事部门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以及鼓励民间开办“情感护理中心”、“自杀检测中心”等各种形式的心理帮助机构,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情绪辅导、疏解,以提升各个社会细胞——单位的和谐和凝聚力。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心理辅导、专业心理咨询、开展同事间、家庭成员、邻里等互助式心理干预、减压辅导和活动等;将心理与情绪服务作为志愿者服务内容之一,纳入志愿者服务体系,开展免费的心理援助,通过免费看护、陪伴,与社区服务结合,开办社区关怀中心等形式进行服务。
心理、情绪管理要关注重点领域和人群,起到化解矛盾、保障社会和谐作用。还要重点关注民族问题,重视与少数民族、侨团、宗教组织、社区等组织和团体的合作,开展各种民族语言的心理讲座与辅导、情绪测试和家庭心理辅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