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0多“逍遥狱外”者被重新收监

2015-12-07傅勇涛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4期
关键词:监外执行高墙罪犯

广东收监138人,山东收监66人,成都收监28人……权威数据显示,2014 年全国超过800“逍遥狱外”者被重新收监。违法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危害性不容小觑,打击“高墙内腐败”须堵住制度“后门”。

想减刑就减刑:“三类罪犯”成刑罚变更重灾区

去年3月20日,最高检察院在全国检察机关启动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要求重点监督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类罪犯”刑罚变更执行情况,严查背后的司法腐败。

行动中,对于保外就医的条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定。山东省、成都市、石家庄市等多地明确表示罪犯即使符合保外就医条件,但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也将被收监执行。

从查处的情况来看,哪些人员“逍遥狱外”,享受“高墙特权”?

——“有权人”难脱权力隐身衣。广西阳朔县国土局原局长石宝春被判处10年徒刑,还乘飞机前往山东和四川等地;泰安市委原书记胡建学经批准保外就医1年,后连续7年续保。

——“有钱人”金钱开道。广东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服刑期间,广东省监狱、看守所有关人员收受张海亲友贿赂,利用职务便利为他在转监、虚假立功、减刑等方面提供帮助,致使其两次被裁定减刑共计4年1个月28天,2011年1月26日刑满释放后潜逃国外。云南一罪犯高价购买他人颈椎错位的X光片,“移植”造假病历,成功“保外就医”。

——“内部人”高墙内开启“绿色通道”。辽宁省营口监狱原副监狱长李某等3人利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职务便利受贿。

“休假式服刑”缘于制度设计尚存“后门”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监外执行”规则设计尚不健全,从审批到监管,规定笼统,加上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一些地方对接不畅,缺乏沟通,易造成服刑人员的“脱管”窘境。

例如,曾被判有期徒刑8年的广东省电白县教育局原局长陈建明,被裁决暂予监外执行后被县法院从看守所提走,但他并未被送到相关部门监管,法院等部门均不知其去向达8年之久。

缺少透明公开的程序,极易使得“监外执行”成为“法外之地”。“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伪证罪,对于在审判之后保外就医中的造假者,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海南省海口中院的一位法官说,“这助长了不良医生虚假鉴定的歪风。”

最高检监所检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存在监督盲点,比如一些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没有期限限制,存在“一决到底”现象;一些法院尚未建立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台账,有的罪犯未到社区矫正场所报到,存在“脱管漏管”现象;对审判前未羁押、审判后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监所检察部门无法掌握相关情况,存在无从监督的问题;此外,如何准确把握保外就医条件中“经诊断短期内不致危及生命”的标准,也是个难以操作的问题。

公开减刑假释信息向“特权”插手说“不”

业内人士认为,违法“监外执行”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危害性不容小觑,要杜绝自己人查自己人,使一些人难以插手,才能遏制“监外执行”乱象。

山东省成武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三军建议,应对保外就医鉴定人资格、鉴定程序、虚假鉴定的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一旦发现鉴定人违法操作,严惩不贷。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表示,当前很多政法单位建有公开的官方网站,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可以把有关文书放在网上公开,必将减少背后的“名堂”和“猫腻”,一些地方实施的减刑、假释公开听证制度探索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监外执行高墙罪犯
汪汪狗爬高墙
试论检察机关在暂予监外执行中的监督职能
春风册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完善
终身监禁判决能不能暂予监外执行
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因犯新罪被取保后前罪刑期应否停止计算
阳光照进“高墙” 激励复苏希望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狡猾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