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隋唐时期的临终祈福活动研究
——以《资治通鉴》为例

2015-12-07郑俊一

黑龙江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德威彭州资治通鉴

郑俊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隋唐时期的临终祈福活动研究
——以《资治通鉴》为例

郑俊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875)

我国佛教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佛教对当时的社会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浓烈的宗教气氛之下,佛教思想也逐渐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极大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当时人们在生死之际所采取的行为,可以揭示出佛教生死观对当时人们的影响。

隋唐时期;临终;祈福活动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些隋唐时期人们在临终祈福的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自己面临死亡时所作,有些则是在他人临终之际而作,其目的均是祈求福佑。由于这些活动发生在人们临终之际,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命观念以及佛教对大众的深刻影响提供了一个途径。

一、“解衣投地”求冥福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永昌元年条

九月条彭州长史刘易从亦为徐敬真所引,戊申,就州诛之。易从为人,仁孝忠谨,将刑于市,吏民怜其无辜,远近奔赴,竞解衣投地曰:“为长史求冥福。”有司平准,直十余万

高宗仪风三年,命李敬玄率军讨伐吐蕃,刘易从之父行军总管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副,战不利,刘审礼为吐蕃所虏,永隆二年,卒于吐蕃。得知其父没吐蕃以后,刘易从请求朝廷许可其入吐蕃寻其父。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唐高宗仪风三年九月条

敕听次子易从诣吐蕃省之。比至,审礼已病卒,易从昼夜号哭不绝声:吐蕃哀之,还其尸,易从徒跣负之以归。

刘易从不仅是在私德上为朝野所赞赏,而且为官也受到百姓的称赞。从吐蕃归唐后任彭州长史,在其任上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新唐书》卷四二志第三二地理六

武后时,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沲江,凿川派流,合堋口埌歧水溉九陇、唐昌田,民为立祠。

《大唐新语》以及《旧唐书·刘德威传》亦对刘易从祖孙三代忠孝之事记载甚详,《新唐书·刘德威传》就记载时人称其家为“孝义刘家”。不仅如此,刘氏祖孙三代为政都颇受百姓称赞,《旧唐书·刘德威传》记载刘德威为官“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永昌元年正值武后废中宗为庐陵王大杀李唐宗室之时。而起兵反对武后的徐敬业迅速失败,武后穷治其事。刘易从受到徐敬业之弟徐敬贞构陷,为周兴所害。

如此忠孝之人,又泽被一方,却因为诬陷面临处决。彭州之吏民自然要“怜其无辜,远近奔赴”,百姓对待这样的沦为“反贼”的官吏肯定不能像对待刘德威那样立碑颂赞的,那么彭州吏民如何寄托其悲愤之情是十分值得关注的。“解衣投地”是一种虔诚的佛教祈福手段,在唐代文献中常常可以见到,兹举两例以表现其实施的情况:

《宋高僧传》卷第九《唐润州幽栖寺玄素传》

楚人相庆佛日再耀。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凰翔……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

《宋高僧传》所记载的是唐润州幽栖寺玄素和尚为江淮一代士庶之人所尊崇。玄素和尚抵达一处,州人纷纷顶礼,解衣投地作布施。由此可见“解衣投地”是一种佛教做功德的方式,通过将衣服布施给僧人而得到福佑。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中使迎佛骨至京师,韩愈上疏切谏,也提及百姓解衣投地以求冥福的事情且与焚顶、烧指、散钱等行为联系在一起。由此观之,解衣投地是佛教中常见的一种做功德的方式,既可以是为现世做求得现世的福报,也可以是为了死后获得佛祖的庇佑。既可以是为自己而做,也可以为他人而做。通过这几条记载可以看到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力,也可以看出佛教在人们临终之际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燃指起誓

前所引《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一段中,在迎佛骨之时出现“灼顶燔指”的情况。而更加明显的例子记载了益州人张楚在母亲疾笃时的祈福行为。

《南史》卷七三《孝义列传》

母疾,命在属纩,楚祈祷苦至,烧指自誓,精诚感悟,疾时得愈。

可见这些行为与信徒表达强烈的个人愿望有关,所以不惜毁身礼佛表达其虔诚。但是解衣求福又与烧指不同,似乎一般是在设斋集会的时候,可能是在举行斋会之时投衣于寺院,然后寺院作为施舍物品给贫寒之人以此积累自己的功德。彭州百姓解衣投地可以理解为百姓代刘易从向佛祖祈福。因为祈福的地点不在寺院,所以吏民投地的衣服可能是由政府的有关的部门收集起来,然后估价出卖。而烧指供佛则往往是个人的激烈行为,所流行的范围也远远没有解衣投地那样广泛。

三、焚香祈愿

相对于激烈的燃指起誓和广泛实施的解衣投地,焚香祈愿的实施范围更大,时间也更加灵活,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自家佛堂都可以进行。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武德二年五月条

(皇泰主)乃布席焚香礼佛:“愿自今已往,不复生帝王家!”饮药,不能绝,以帛缢杀之,谥曰恭皇帝。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至德元年五月条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在面临死亡时,皇泰主布席焚香礼佛祈愿,希望永远不再降生于帝王之家,可见在最后的时刻,佛教转世轮回的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杨贵妃被缢杀之时,将她带到佛堂,恐怕也是如此。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巨大影响。上自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在生活当中,祈求佛祖保佑,尤其在临终之时,佛教与道教和儒家相比显示出更多的关怀,因而成为人们死亡之前祈祷的对象和死亡之后亲友安慰亡灵的手段。佛教的轮回转世的思想为面临死亡的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人们相信通过一定的仪式礼佛,可以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间,并实现自己对今生与来世的愿望。

[2(]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唐)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猜你喜欢

德威彭州资治通鉴
牡丹绽放 曲韵彭州
——中国·彭州曲艺牡丹嘉年华
《守护》(组照)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高中电化学电极反应式书写方法的探究
海德威,最佳压载水处理解决方案供应商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嘉德威”钢琴故事
“嘉德威”钢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