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竞选宣言谈战后工党胜利之原因
2015-12-07张靖
张 靖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从竞选宣言谈战后工党胜利之原因
张 靖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1945年英国大选,保守党胜出的原因有四点。20世纪上半叶保,守党执政期间恰好是英国明显衰败的日子,保守党与衰落无形地联系起来。保守党制定了“慕尼黑协定”出乎意料地直接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大大增强了政府的权力,为战后实行主要经济部门国有化提供经验和可能。工党能够顺应世界潮流,依靠政府调节,实现追求财富和追求平等的协调。
保守党;工党;国有化;英帝国
1945年英国大选对于战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学界关于工党胜出和保守党失败的原因做过探讨,戴德铮分析保守党失败原因,毛日清对两党竞选做过详细的比较研究,赵超雄就阿拉曼战役胜利之后,民众期望社会民主改革,较早地便支持工党,陈仲丹就英国国内两党对英帝国态度作以研究,工党明显顺应殖民地解体潮流,刘成认为艾德礼突出的公有制思想大选提纲赢得了压倒性胜利。本文建立在学界之基础,将以两党竞选宣言主要史料,保守党统治下的英帝国和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两个方面分析工党胜利的原因
一、20世界前半期保守党的形象
两战期间,主要是保守党执政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自1934年“坦姆沃思宣言”以来,托利党接受改革。于此托利党不再是抗拒变革的党,而是主张缓进、渐变的党,其党名也渐渐变成“保守党”,以区别抵制变革的“托利党”。1906年工党正式成立,1918年大选中,百年之久自由党彻底衰落,于此进入保守党和工党相互竞争阶段。工党在两战期间,除了1924年、1929年—1931年,两次短暂的执政之外,英国由保守党主政。
一般民众的印象便是,两战期间即保守党执政期间,保守党的形象不是很好,与衰落、经济危机、战争联系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保守党统治下英国明显的衰落,保守党的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创伤。
第一,英国明显的衰落。我们必须要看到英国在19世纪70年代已久处于衰落状态的大势之上,两战期间,英国明显的衰落主要不是保守党造成的,但是恰恰主要由保守党执政期间,英国明显衰落了。从世界大势来看,1898年到1905年期间,远东所发生的事件证明是一个转折点,结果导致全球政治体系的产生,而它最终取代了欧洲体系。以太平洋为中心的美苏世界体系取代以欧洲均势体系,作为欧洲的一员英国及其统治下的英帝国不可避免地处于衰落状态。从英国内部来看,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工业开始独霸全球的地位开始丧失,究其原因,归根结底,英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一种保守倾向阻碍了英国工业的不断更新,从而使英国在面对世界性竞争处于被动局面。
英国的衰落整体上表现为英帝国的衰落。20世纪前半期,英国殖民政策经历了由帝国向联邦转化的过程,保守党主政的英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世纪期间英帝国的白人殖民地取得自治权,20世纪初,改称“自治领”,具备独立之条件,标志其事实上成为独立之新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似乎是“帝国主义”复兴,殖民地大为增加,英国军事和经济能力的虚弱,无法维持一个广阔的世界性帝国,除了劳民伤财支持一个无法解决自身问题的帝国外,英国没有什么真正的办法来挽救已经衰落的地位,并与美国或欧洲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衰落的英国,想借用维护庞大的帝国展现出英国的力量,保持其旧有的国际地位,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只会增加英国的负担。现代保守党仍然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维护英帝国,并且将“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至于竞选宣言的开始,而非首先关心民众。丘吉尔先生的演讲词中讲到:“我们应当将我们整体上的国际政策建立在一种认同之上,在世界事务中,母邦必须和英帝国和英联邦其他各国部分一致行动。”可见保守党的党魁丘吉尔仍然认为帝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观点,还有浓烈的帝国情结。英国学者桑顿认为战后英国国内与反帝国主义扩张舆论相关的是人民对帝国的兴趣骤减,对殖民地的感情不断疏远。获得选举权的下层人民对贵族昔日荣耀的帝国漠不关心,战后人们关心的是工党建立福利国家的许诺。战争末期倾向维护帝国的保守党下台,由工党执政反映了选民的好恶。但是“当福利国家开始起步,帝国就开始走上绝路”,衰落已成事实。在此不可改变的事实中,民众无能为力,转向了关系个人的生活。
第二,保守党的绥靖政策不得人心。工党的竞选宣言中讲到:“我们必须在和平时期巩固战时英联邦和美国、苏联的关系。这是不应该忘记的,在过去几年作为战争的先导,托利党对苏联感到十分的惊恐以至于他们没有措施而建立一个伙伴关系的机会,这个伙伴关系可能会阻止战争。”工党所指的事情便是“和平英雄”张伯伦为英国首相,1938年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结果德国入侵波兰,苏德瓜分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40年6月苏德开始战争,缓解了英国的压力,1942年1月1日的《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一向视苏联及社会主义为洪水猛兽的英国竟然与苏联形成了密切的盟友,英国民众对苏联的印象大增,就连丘吉尔也讲到:“如果英国人从此刻被领导进入社会主义的学术性和怀有恶意的争议,而不是将其注意力集中到生产之上,那么我们即将失败。”故英国民众想,当如若知道苏联如此友好,还不如与苏联结盟,德国恐惧两线作战,或许可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灾难也许会避免或者减少。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人带来巨大创伤。二战后英国则是满目疮痍,损失40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46万栋房屋荡然无存,200万人口无家可归,英国国债由1939年的72亿英镑猛增到1945年的214亿英镑。
二、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
1945年,工党和保守党之间的执政理念最大的差异在于,工党主张重要经济部门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而保守党则是坚持自由竞争,由市场的主体私人进行垄断及兼并。两党在就业、农业、粮食、住房、教育、社会保险及福利则是基本相同。
战争使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状态,政府的权力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奠定了民众的社会心理基础。保守党主张限制、规范政府战时权力,尽快地走出战时模式。正如丘吉尔所说:“尽管我们的权力大的可怕,但是我们已经尝试去抑制性地和追求高目运用权力,并且经常尊重其他人的权力和利益”。
保守党将自由竞争与英国的国民性联系起来将反对国家干预。自威廉一世率领诺曼底贵族政府英格兰时,“自由”(权利)便在英国起源,自此以后英国人便将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利作为反抗暴政的合理性基础。自由近乎成为谋取物质利益的权利之争提升为追求理想原则的神圣事业。1774年因被革命政府通缉而自杀的著名法国作家尚福尔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英国人重法而轻权,法国人则重权而轻法。”他道出了18世纪英法两国的国民性的一个重要差异。自诺曼底威廉征服英格兰之后,自由便一直成为英国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而不仅仅是18世纪。丘吉尔讲:“反对国有化及其倡导者,我们代表着最丰富的机会先进去,并且通过整个民族,插到所有等级阶层。这个品质是天才般的英国人的一部分,英国人,意味着自由地去应用自己的判断,并且绝不打算成为农奴,在他们可以发挥作用之前,也不一直去等到官方的安排。”又讲“我们的美德是在我们的父母祖辈奋斗了好些个世纪才确立的自由环境之下,已经得到了发展,我们这一代人是繁荣的托管者,我们身上的义务是,将传给我们的未受损的独特的遗产传给我们的子孙。”显而易见,保守党为了反对国有化,将英国人最大的政治传统“自由”拉出来捍卫市场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兼并。在具体的经济运行中,丘吉尔讲“在被分为各种各样的产业之中,有时很容易发现高效运转并不是很大可能,在这样的案例之中,对这个国家和产业而言,如果有明显的优势,兼并联合只会被提议,我们不会为了兼并而兼并。”又“这项政策将会保护对自由企业的垄断和刺激,并且保卫其免遭国有化的侵害,或者在日常事务中免遭侵害。”于此可见,保守党对于政府干预经济,只是小规模地干预,目的是以联合兼并提高自身的效率和规模,以避免国家假借市场经验衰落而进行大规模干预,实现重要经济部门的国有化。
工党以两战期间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直指保守党的软肋,避免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实行国有化是很有必要的。艾德礼讲:“近些年,大规模的经济狂风暴雨般席卷世界,两战期间最大的暴跌不是上帝造成的,也不是无故的力量造成的。它们一定是大量的经济力量操纵在极其少数的人的手中的结果。这些人只知道怎么去扮演好他们官僚运行私人的垄断,在民主的国家之内,垄断是可以与极权的寡头政府相比的。他们确实拥有,但是他们没有感觉到他们对国家的责任。”英国人想起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便会审慎的陷入恐怖之中。美国新政胜利无疑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案例,苏联国家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工业化在二战发挥重大作用。凯尔斯和贝弗里奇也提供了理论指导,适应战时状态,工党所提倡的国有化使英国在战时联合政府实现了对全国一切物质和人力资源,并实现了一种“全民分享”的经济原则,包括食品配给。英国自身已经实行过了国有化,工党依靠国家调节,使财富的分配变得合理,得到对财富和平等的追求,那么国有化当然会在二战后为英国人所接受。1951年保守党上台之后,这以后一直到1964年都是保守党掌权,但执行的政策却与工党无根本区别,即保守党承认国有化以及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三、结语
1945年英国大选,保守党失败,工党胜利的原因如下:
第一,20世纪上半叶保,守党执政期间恰好是英国明显衰败的日子,保守党与衰落无形地联系起来。
第二,保守党制定了“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势力,出乎意料地直接带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大增大了政府的权力,并开启了政府控制经济,为战后实行主要经济部门国有化提供经验和可能。
第四,工党能够顺应世界潮流——政府干预经济,并且依靠政府调节,实现追求财富和追求平等的协调。
工党在英国开启战后国家大规模调节经济,掌握重要经济部门,保守党在1951年掌权之后也继承工党的模式。
[1]戴德铮.《丘吉尔在1945年选举中失利原因评析》[J].武汉大学学报1990(1).
[2]毛日清.《1945年英国公民的选择——论丘吉尔下台与工党执政》[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3).
[3]赵超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国政治》[J].世界历史.1990(2).
[4]陈仲丹.《英帝国解体原因探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9(4).
[5]刘成.《论英国艾德礼政府国有化实践的动力与制约》[J].世界历史.2002(2).
[6]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7]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从欧洲均势到全球政治时代》[M].《当代史导论》.张光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8]P.J.马歇尔.《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M].樊新志,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