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欧洲大陆均势格局演变
——以1870—1907年为例

2015-12-07申林灵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俾斯麦格局法国

申林灵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试论欧洲大陆均势格局演变
——以1870—1907年为例

申林灵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整个欧洲均势处于调整期。欧洲各大国之间实力的变化促成了1870—1907年间三极均势的出现,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将此三极均势格局分成了两个阶段,使之不稳定地维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英国;法国;德国;均势体系

一、三极均势格局形成背景探析

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反法同盟面临着如何重建欧洲新秩序的严峻问题,欧洲各个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了大规模的国际会议,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都派出了与会代表,1815年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的签订使得欧洲各大国在牺牲弱小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各自利益的协调,建立了英、普、俄、奥、法联合称霸的均势结构——维也纳体系。

但是,均势不是力量的绝对平衡,大国之间在竞争中也存在着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依靠均势来维持和平也是不持久的,它只是在国家间进行适度调节从而实现稳定的一种局面,是无法遏制各国不断寻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政治野心的,争权夺利过程中导致的磨枪擦火势必会打破这种由均势固定的局面,“维也纳会议的结果,仅仅是在欧洲建立了一种为时短暂的政治均势,这种均势是极不稳固的……”。

应当来说,俄国是维也纳体系最大的受益者,但是英国很快就依靠自己延续已久的均势政策回到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在拿破仑被剥夺了继续为害的权力,并在英国的遥控之下以后,英国寻求两大目标:在欧洲,她没有领土野心,但是寻求均势,尤其是反对沙皇的均势;在海外,她的目标是保持她从荷兰和法国攫取的大多数领土,防止西班牙再次征服已然脱离西班牙统治的美洲殖民地。”

维也纳体系为日后的欧洲确立了正统原则和欧洲协调原则,在维也纳会议召开之后,欧洲几大国就曾经先后召开过三次协调会议,可以认为是作为欧洲协调原则的初期尝试。然而,“从君士坦丁堡会议到俄土战争前夕的大国关系发展表明:列强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矛盾,欧洲协调流于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维也纳体系之下,欧洲各大国,诸如英、普、法、奥、意等对该体系还是持推崇态度的,尤其以俄、奥两国更为显著,“更为现实的梅特涅,像急于保持所有国家适当秩序的俄国一样,更加当仁不让地充当了恢复的保守的指导。”

纵观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政治,每当其确立下的正统原则与均势原则不能两全时,各国总是毫不犹豫地以前者服从后者,在英、俄两大强国所操控的欧陆三角的格局之下,英国为了保全自身的海上优势地位,始终扮演着维也纳体系维护者的角色。

此后,克里米亚战争以及普鲁士先后发动的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战争,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德国得到统一成为欧洲强国,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英国仍然在欧洲大陆继续推行“光荣孤立”政策,而法国此时也处于尴尬的孤立地位,至此,以英、法和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构成的三极不稳定均势格局得以形成。

二、三极均势格局演变探析

本文所谈三极均势格局存在于1870—1907年间,以1890年俾斯麦的辞职为界,根据德国对俄政策的转变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英、法以及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三者间的对垒;第二阶段是英、法俄以及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三者间的对垒。

1.英国“光荣孤立”政策

自都铎后期以来,英国一直把保持欧洲大国之间实力平衡即“欧洲均势”,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发点。18世纪的英国将“均势”观念有效地以运用,进而主宰了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19世纪后,英国均势外交中的诸多因素影响深远,深深植入其外交实践的骨髓,贯穿了英国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构成对外政策基础的核心。

长期以来,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岛国地理位置的有利条件,置身于欧洲大陆争端之外。1896年,英国首相萦尔兹佰里在伦敦市长宴会上致辞时提出:“英国应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便于操纵欧洲均势”,这就标志着英国“光荣孤立”政策的正式出台。

在外交政策上,英国通过其“光荣孤立”政策,随时根据本国利益需要,弹性地调整对外关系,以便维持均势,同时也使得英国能够依靠自身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在经济上最大限度的获取利益,保持霸权。从英国推行孤立政策的目的上来说,是企图用自身强大的力量牵制欧洲各国谋取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海上霸权,最终实现由英国操纵的世界格局;也正是由于英国对“光荣孤立”政策的长期坚持,也使其成为维持19世纪末期三极均势格局的重要力量。

2.法国的国际处境探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很快战败投降;1871年,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合约》,战争以法国的割地赔款为最终结局。然而,《法兰克福合约》是一个极具掠夺性的不平等条约,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屈辱,同时也给法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法两国间关系可谓水火不容。

在海外殖民地上,英法两国也有着尖锐的矛盾,两国在殖民地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典型的如18世纪两国为了争夺大西洋与印度的七年战争,法国在战争中被打败,仅在北美保留了一个前哨,在印度保留了几个据点,可谓损失惨重,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一直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不久,法国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帮助美国从英国中独立出去,更是加深了两国间的矛盾,英法两国间的矛盾之深使得两国暂时不可能结成同盟以抗衡以德中心的同盟体系,所以法国只能处于孤立状态,与英、以德为中心的同盟体系互相牵制,形成不稳定的均势格局。

3.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体系的形成

普法战争后迅速强大的德国使各国明显感到了不安,“无论奥匈帝国也好,俄国也好,英国也好,都不希望德国进一步强大起来”,德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必须在欧洲大陆上寻找盟友,英国的孤立外交政策自然是不会之结盟的,德国只能将目光投向俄国与奥匈帝国,打着维护君主制,防止共和政体的旗号与俄奥结成了“三皇同盟”,与此同时,德国还极力地促成了奥赛同盟的建立,再加之德奥意三国同盟的保障,19世纪末的德国可谓是实力大增,以它为中心的同盟体系得以确立。

在同盟体系中,尽管德俄两国也存在着矛盾,但是为了遏制法国,此时的德国还是采取了拉拢俄国以牵制法国的政策,而俄国虽与德国在巴尔干半岛上存在利益冲突,但是出于两国传统封建王朝友好关系的考虑,同时俄国也不愿割裂自身与德国的长期密切联系,所以选择加入松懈的三皇同盟。

总的来讲,此时的德国迅速跻身欧洲强国,并且通过缔结条约使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俾斯麦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包括德、奥、意、俄、罗在内的同盟体系。德国处于同盟体系的核心地位,使之形成三级均势格局中的一极主要力量。

在日益强烈的扩张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客观要求之下,俾斯麦的保守审慎似乎显得不那么入流。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德国外交政策转变,也标志着德国“世界政策”的开始,尤其表现在对英和对俄策略上,德英之间的矛盾应当来讲是积蓄已久的,英国显赫的全球殖民优势受到了德国贵族精英阶层的嫉妒,事实证明,它也最终妨碍了德皇威廉二世迫切实现其世界野心的进程,1890年,德皇拒绝与俄国续订《再保险条约》,德俄之间的同盟关系宣告终结,三皇同盟破裂,此时的法国利用这个机会,迅速与俄国结成同盟,缔结了包括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协定,形成了一个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三极均势格局发生转变,法俄同盟成为英国以及德国同盟体系之外的第三极,但是法俄同盟的实力是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德国同盟体系的,所以双方都在争取英国的加入以壮大自身力量,但英国此时仍旧推行“光荣孤立”政策以牵制这均势内各方的实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三级均势格局是不稳定的。

三、三级均势格局的破裂

“1870年被视为欧洲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分界线”,这昭示了一个极具冲击性的事实:德国——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后来者的国家统一给欧洲带来了革命性的震荡。德国的统一“使欧洲失去了一位主妇,却得到了一个主人,在俾斯麦灵巧的安排下,1870年以后整整20年中,大国体制将被德意志支配”。

可以说,三极均势格局的破裂是必然的,一方面德国同盟体系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大陆联盟体系下的均势格局本质上是脆弱的,是无法解决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的,同时,该体系本身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极富俾斯麦的个人外交风格,而他卸任之后,自然也是难以维系,更重要的是,德国自身实力的增长使得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必然,“大陆政策”成为德国继续发展的阻碍,而一旦该体系瓦解,三极均势格局也会随之破裂;另一方面,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之后,感受到了来自海外殖民地的巨大压力,认为应该把海外殖民地的边疆防御问题放在英国外交的第一位,始终把遏制俄国当作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并且为了解除俄国的威胁,英国逐渐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开始于法国达成殖民谅解,进而作为英俄关系改善的基石,最终达到共同抵抗德国扩张的目的。

1848年的革命摧毁了“神圣同盟”,同时也使得维也纳体系出现了裂痕,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改变了中欧局势,欧洲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815年维也纳体系五强中的普鲁士是最为弱小的国家,而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区在中欧地区,并且建立起了个带有强大气场的德意志帝国,这个崛起的帝国在土地面积、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方面不仅超过了奥匈而且超过了法国,彻底颠覆了欧洲均势的地缘基础,摧毁了欧洲的均势格局。

可以认为,大陆联盟体系的瓦解是三极均势格局破裂的直接导火索,而英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也打破了这一不稳定的均势格局,1902年英日同盟的签订、1904年英法同盟的签订以及1907年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与三国同盟对抗的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而不稳定的三极均势格局也由此变为对抗的两极集团均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探究欧洲三极均势格局瓦解的原因时,不应当忽视俾斯麦本人对于该体系的维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我将就俾斯麦对于欧洲均势维持所起到的作用展开论述。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意志,在分裂了约五个世纪之后,最终在人民的企盼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随着统一的实现,德意志人民那久违的“自尊”和“自信”得到了空前的恢复。而带给德意志人民这一切的,就是被人们誉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

就十九世纪中叶的德国来讲,它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其实并不乐观:从国际环境来看,早在十七世纪初期的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德国的统一就已经“不光是德国的问题”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似乎更合乎欧洲各列强的利益,因此如果得不到欧洲列强的帮助与支持,德国的统一势必会遭受各国的各种干扰和阻挠;从其内部环境来讲,德国本国四处分布着容克地主,他们从维护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大多也是极力反对国家统一的。面对诸多不利的因素,俾斯麦有着他自己十分清醒的认识,他首先就意识到了制定强硬政策的必要性,他认为“如果我们不设法成为铁锤,那么我们就将成为铁砧。”

俾斯麦在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蓝图的过程中,善于调动国内外各种积极因素为其自身服务。早在1848年革命之后不久,俾斯麦就确立了以武力统一德国的目标,他认定武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石,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决定性因素。他说:“德国问题不可能在议会中解决,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和在战场上解决,迄今为止,我们滔滔不绝谈论的和试图解决的一切,并不比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年的月下幻想更有价值。”在他担任普鲁士首相和外交大臣之后,还通过发表著名的“铁血”演说,更明确、更直接地提出了以武力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这一根本目标。

在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下,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开始出现危机,他在英国和俄国两国之间举棋不定,企图用一国去牵制另外一个国家,结果造成了两国都拒绝支持帝国的结局,他这一次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孤立法国。

俾斯麦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也是一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在对外政策方面总是能够站得高于本阶级,能够准确地洞察当时德国所处的环境,明确德国当务之急的事务,并别具一格地完成这些任务,但是在下一个阶段,他却未能驾驭帝国主义时期形成的阶级关系和国家关系的新条件,几乎所有的政党都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过去的人物而不是将来的人物,即使再伟大,也逃不过辞官回乡,重返故里的境遇。

就俾斯麦个人而言,一直到1890年,他支配普鲁士和德国的命运已经整整27年,在这27年里,他大权独揽,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自行其是,而不巧的是,威廉二世恰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国王,他与专权多年的老将俾斯麦之间必然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俾斯麦除了辞职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路可以选择。也许弗朗西斯?约瑟夫说得对:“俾斯麦伯爵和梅特涅的不幸都是未能激流勇退,在职的时间太长了”。

总而言之,以德国为主导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内在矛盾直接导致了三极均势格局本身的不稳定性,加之俾斯麦的辞职,使得欧洲三极均势格局仅维持了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就进入到了两极对立格局时代。

[1][苏]В.П.波将金:《外交史》,史源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年

[2]Jean-Baptiste Duroselle.Europe A History of Its People,published by the Pengu in Group,1990.

[3]朱瀛全: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4]Ren Albrecht-Carry,A Diplomacy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the Congress of Vienna,Harper&Row Publishers,New York Evanston,San Francisco London,revised edition.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历史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转自吴佩华、袁进文:《英国“关荣孤立”外交政策略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3)

[6]陈龙、高德胜:《试论“英法协约”形成前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世纪桥,2006(10)

[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9]于宁宁: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述评,《科教导刊》.201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 1 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12][英]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猜你喜欢

俾斯麦格局法国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莫奈《睡莲》[法国]
于潮流 问格局——FCTA的2019雕镌时尚
无招胜有招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