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国际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研究进展
2018-03-06徐洪李佳林小鹃
徐洪 李佳 林小鹃
摘 要: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它和南极、北极地区被统称为地球上的“三极”。三极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科学家重点研究的关键区域。本文搜集了国际著名的ISI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在2000—2017年间发表的关于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地区的研究论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论文的发文量、国际分布、研究方向、发文期刊、发文机构、高被引论文情况和主要的国际合作关系。通过比较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地区SCI论文的发表情况,总结了近17年来中国在三极地区的研究优势、特点和发展态势。
关键词:青藏高原 南北极 三极 SCI论文 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P3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a)-0-05
青藏高原和南北极被统称为地球上的“三极”,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是地球上独特的地理单元。近年来,中国在三极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先后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国家攀登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和研究计划中,设置了青藏高原地区的规划研究项目。在2009年进一步启动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科学计划”(姚檀栋, 2014),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中国科学院又进一步提出了“泛第三极(Pan-TPE)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南北极地区,从1984年以来,中国已经开展了33次南极和7次北极科考(孙立广, 2017)。在南极的科学考察过程中,我国已完成从以建立南极科考站为主到以科研为主的转变。在此期间,中国不仅开展了对南北两极地区各圈层的多学科、多角度的全方位立体综合观测,更积极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发展了极地技术。近期国家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重大科技计划,使国际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与发展;近几年来重点研发计划中启动的系列与极地研究相关的项目,使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参与到南北极地区的科研活动,进一步促使中国对三极研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青藏高原区域发展和极地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随着三极地区的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对三极地区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也备受关注。针对青藏高原地区,之前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前期1981—2002年间(肖仙桃等,2003),中期2003—2008年间(张燕等,2011)和近期2009—2015年间(王婷,2017)青藏高原地区科学研究SCI论文的数据统计分析。针对南北极地区,之前的研究调研和分析了中国作者在1982—2008年間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的期刊论文(华薇娜等,2009)。为深入了解和比较近些年来三极地区的科研发展现状,本文进一步对2000—2017年有关青藏高原地区和南北极地区研究的SCI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分别从发文量、研究方向、主要发文期刊和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合作情况几个方面比较青藏高原地区与南北极地区的科研发展差异,用定量的数据来评价各国科研成果和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来分析我国在三极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存在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为未来的研究工作的布局和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文献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
1.1 数据的获取
本文统计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数据库,统计范围为2000—2017年发表的论文,青藏高原的搜索主题词为:“Tibet* or Himalaya*”,南北极的搜索主题词为“Arctic”or“Antarctic”,检索日期为2018年8月3日。
在数据处理上,首先从数据库获得的文献数据信息输入Excel进行统计计算,再利用Excel的图表功能对数据的部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
2 统计结果分析
2.1 发表论文总量及主要国家发文情况分析
2.1.1 发表论文总量
自2000—2017年以来,全球共发表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相关文献有40670篇,而有关南北极地区研究的论文69423篇。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并随着时间不断增加,但青藏高原地区发文总量的增量显著高于南北极地区(见图1),表明各国学者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
2.1.2 主要国家发文情况
中国科学家早在20世纪就已展开了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调查,并于1990年3月成立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在2000—2002年,中国、印度和美国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中发文量相当,但近3年来(2015—2017年),中国在青藏高原地区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远远领先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见表1),也是发文增量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德国和英国也是位列发文最多的国家前5。发文量前5的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论文的发表增量显著高于其在南北极的论文发表增量,说明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中美国的发文数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国,相比而言,中国在南北极的发文量相对较少,并未位列前5,但中国在南北极地区的论文发表增量显著高于其他国家,表明近年来中国在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中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2.2 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在2000—2017年对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地区学科方向的研究中,地学相关的学科发表的论文都占很大的比重。科学家在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中侧重于对生态环境、地质和海洋资源方向的研究,而青藏高原地区则更侧重于地质学和自然资源等方向的研究(见图2)。另外,由于极地地区气候的极端性和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多样性,对大气科学的研究也是在三极研究中的重点方向。地质学研究从2000—2017年一直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热点,该方向发文量可以占到总发文量的30%,体现了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的地理独特性。
2.3 主要发文期刊分析
2000到2017年期间,国际青藏高原地区研究的论文分布在5301种出版物上,主要是地学等领域的期刊,从总发文量来看,排名居第一的期刊是英国的《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见表2),排名第二的是印度的《Current Science》,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居前5位的期刊中包括两个中国期刊。与此相对,在南北极的研究中发文量最大的期刊中排名前5位的期刊均为美国期刊。而且在南北极地区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主要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领域的期刊,表明在科学家世界三极的研究方向中各有侧重,其主要发表的期刊领域也有侧重。
2.4 主要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量排名前5的机构均为中国的相关科研机构,这表明近年来中国从事青藏高原地区研究的机构发展快速,显著的扩大了中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优势。其中中国科学院的总发文量9924篇,高被引论文107篇,位居第一,中国科学院的总发文量占全球总发文量的24%(见表3),中国科学院大学紧随其后。中国地质大学位列第3名,再次表明了地质学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在南北极地区的研究中,排名前3的高发文机构分别是赫尔姆霍兹联合会、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与中国在青藏高原地区研究的优势相对,中国在南北极地区研究的top5机构中并未占有一席之地,说明中国的研究机构在南北极的研究中虽然也在迅速发展,但是相对其他国家还是相对落后。
2.5 高被引论文主要国家分析
分析2000—2017年研究三极地区的高被引论文发文量前10的国家表明,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中国高被引论文发文量位列第一名,并且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见图3),高被引论文发文量第二的是美国,在2013年之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发文量和中国旗鼓相当,有的年份甚至超过中国,但近年来中国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尤其是2017年已经快要达到美国发文量的两倍。除此之外,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也位列高被引论文最多国家的前六名。而针对南北极地区的研究,自2008年有高被引论文记录以来,美国的年平均高被引发文量达42篇,远高于其他各国位居第一,位列前五的其他4个国家分别是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中国虽然位居第十,但高被引发文量逐年增长,说明其对南、北极地区的研究水平正在不断上升。
2.6 主要国际合作关系分析
从2000—2017年无论是对青藏高原的研究,还是对南北极地区的研究,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国际合作都越来越广泛,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表明中国在不断壮大自己科研力量的同时,也逐步加强了其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2000—2017年就三極地区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国际发表论文量较多的几个国家,其中,合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亚(见图4)。尤其是与美国的合作发展极为迅速,发文量成倍增长: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从2000年的35篇增长到2017年的464篇,达到2000年的13倍;对南北极地区的合作发文也从2000年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144篇,达2000年的144倍。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合作并没有如此显著的增加,国际合作较为单一。
3 总结与建议
3.1 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投入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南北两极,还是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地区,我国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无论是论文总数、总被引频次,还是发文期刊和机构,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说明我国在三极地区的科学研究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良好态势。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三极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提升我国对三极地区研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3.2 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究的部署
尽管我国对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研究发文量很多,被引次数也很高,但整体而言,我国对三极地区尤其是南北极地区发表论文的平均质量与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高被引论文相对比例低,发表高被引论文的中国期刊占比少。因此,我国需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三极地区研究论文的整体质量和创新性,从根本上提升研究成果在国际的影响力,力争多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3.3 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范围,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中国在三极地区的国际合作研究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对青藏高原地区而言,中国不但是研究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国际合作中的核心国家。然而,中国与美国的合作日益紧密,合作发文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得却相对缓慢,重要的合作国家过于单一。建议将关键科学问题的部署和重大国际合作结合起来,通过联合调查、资源共享、联合发文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加宽加深国际合作。随着近年来国家“一带一路” 的战略实施,也必将加快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进程。
参考文献
[1] 华薇娜,张洁,刘芳,等.美国WoS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南北极研究论文的调研与分析[J].极地研究,2009,21(2):124-140.
[2] 王婷.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4):500-512.
[3] 孙立广.中国的极地科技:现状与发展刍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1):16-23.
[4] 肖仙桃,孙成权.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643-652.
[5] 姚檀栋.“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应对区域未来环境生态重大挑战问题的国际计划[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7):884-892.
[6] 张燕,王婷,孙成权,等.国际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报告(2003—2008年)[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369-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