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赢老工业基地振兴决胜之战

2015-12-07李方喜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7期
关键词:辽宁基地改革

文/李方喜

打赢老工业基地振兴决胜之战

文/李方喜

全国两会期间,“新东北现象”和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再度成为热点,辽宁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更加备受关注。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挑战,早日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准确把握形势,激活内生动力,激发创业干劲,努力开创改革振兴发展的新局面,打赢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

冷静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辽宁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三期叠加”的矛盾,经济运行中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如何看待所谓的“新东北现象”,必须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一是从振兴十年前后对比看。自2003年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机活力重新焕发,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十年振兴只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初始阶段,振兴目标尚未实现。现在辽宁经济发展又遇到了困难,但与振兴战略实施前相比却有很大不同。十年前的困难可以说是全局性的、大面积的,面对的是大批产业衰退、大批企业停产、大批工人下岗,当时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生存问题。现在面临的困难,只是结构性、局部性和阶段性问题,主要解决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动力转换、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比如,2002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高达6.5%,下岗职工多达76.5万人;而2014年登记失业率仅为3.4%,实名制就业达到101.7万人。这说明经济增速放缓了,但底线兜住了,民生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是明显提高了。二是从深层原因上看。辽宁经济从昔日高速增长突然减速,表面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是老工业基地尚未根本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显现。辽宁长期背负历史包袱,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低,民营经济不发达,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往往被掩盖,遇到经济困难则凸显出来,而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逐步破解。三是从经济新增长点来看。目前产品单一或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但同时也有许多产品结构优化、技术领先的企业,仍然保持着旺盛发展势头,有的甚至供不应求。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开始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发展质量有所提升。经济下行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也倒逼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决心,加大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相信我们依靠多年积累的物质基础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一定能够变

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早日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辽宁正在迎来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新机遇。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及时出台了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的关心支持,进一步开阔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打开了辽宁振兴发展的机遇之门。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对接,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全力推进重大项目落实,进一步扩大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效应。同时还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与辽宁相关的国家战略,加快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打头阵当先锋。

扎实推进改革攻坚破解振兴发展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北地区当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还要靠深化改革。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较晚,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较深。长期以来,政府对市场管得多、管得严、放得少,经济发展环境不宽松,体制机制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于辽宁来说,全面推进改革攻坚,任务更艰巨、更复杂、更迫切。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打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振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年初,省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出台了2015—2020年重要改革规划和2015年工作要点,对全省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对改革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明确责任,规定时限,切实把改革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一要紧紧抓住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这个重点,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制定落实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切实为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二要聚焦对准国资国企改革这个焦点,分类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三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手、放心、放开支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四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了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在改革部署上必须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做到盯住干、马上办、改到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体制机制顽疾,敢于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及时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检验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主要看新的体制机制究竟带来了多少活力、释放了多少红利、解决了多少问题,是否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推进改革看作根本解决辽宁问题的重大机遇,面对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不等不靠,面对改革征途上的险滩暗礁不躲不绕,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钉钉子”的毅力推进改革,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待和重托。

打造创新驱动引擎转换振兴发展动力

在新常态下破解“新东北现象”,不能再依靠原有发展方式,再走传统老路,必须紧紧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培育催生创新驱动的新动力,倾力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建立吸引创新要素聚集的新机制,营造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环境。

一要顺应发展动力新变化。辽宁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正在呈现新的特征。作为短板的消费开始向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升级,尤其与互联网产业相关联的消费以及文化旅游消费更为迅速,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造了条件。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投资,也开始由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为主,向科技创新以及新商业模式投资转化,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这就为挖掘内生需求潜力和转化动力方向提供了新的空间。二要优化传统动力结构。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强省之本,是辽宁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通过存量调整,围绕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特别对于有生命力和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要坚持在调整中持续发展,着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高端石化产品、电子信息产业等竞争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服务业,促进两化融合,形成竞争新优势。三要加快促进动力转换。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创新驱动、市场驱动还是开放驱动,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活力、释放红利。特别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寻找优化结构的驱动源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还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来,使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全国两会闭幕,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加强民生保障,全面激发改革动力、开放活力、民生潜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坚决打赢老工业基地振兴决胜之战,凝心聚力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

□本栏编辑/石妍

猜你喜欢

辽宁基地改革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改革之路
辽宁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