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两条底线” 率先全面小康
2015-12-07
坚守“两条底线” 率先全面小康
文丨刘文新
我们立足贵阳是西部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实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积极响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和明确要求,积极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坚守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全面打造发展升级版,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作出积极贡献。
2014年,全市10个区(市、县)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指数三项核心指标和约束性前置指标,均超过全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统计监测标准值,除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一市三县”外,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6个区全部通过省达标认定实地验收,按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测算,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90%,2015年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建成经济繁荣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立足贵阳是西部欠发达省会城市的实际,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2012年至2014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实现1700.3亿元、2085亿元和2497.27亿元,增长速度持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突出创新驱动发展。与北京市开展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共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并以此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形成“一城两带六核”发展格局。高标准推进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综合保税区、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建设,形成了“四轮驱动”的创新格局。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2014年全市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企业227家,云上企业超过2900家,数据中心服务器突破2万台,呼叫中心坐席达2.2万个,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660亿元,被评为“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DI空间),在全国率先建设全城公共免费WIFI系统,启动建立全国第一个“块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全国第一个政府数据开放示范城市,成立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获批创建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
突出开放带动发展。积极参与贵广高铁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并与广西北海合作共建“北海贵阳港”。成功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并被写入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打造了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制高点。安全、圆满、精彩举办全球首次以大数据为主题的博览会和峰会——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建立起互动互促、互利互惠、共享未来、共赢发展的大数据战略资源合作机制。同时举办了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酒博会、书博会、国际广告节和大数据产业招商推介会,“爽爽的贵阳”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引进阿里巴巴、惠普、中兴、京东、万达、西门子、亿赞普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越来越多的优质发展要素加速向贵阳聚集,2012年至2014年全市省外到位资金528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
突出改革推动发展。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提前办结率达99.8%,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21个工作日,较平均法定办理时限缩短21.39个工作日,并以大数据方式完善“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大力实施“数据铁笼计划”,运用大数据手段规范政府行政权力运行。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2014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4万户、增长31%,注册资本1629亿元、增长136%,民营经济占比达51%。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大力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创新城市开发模式,变“生地出让”为“净地出让”,实现“六统一”,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房规划建设审批权限依法委托到乡镇。
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全面建成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们把环境质量作为约束性前置指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3.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5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注重资源集约。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和产业效益最大化,磷、铝两大主要优势资源产出效率分别增长50%、27%,资源就地转化率均达80%以上。深入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全市公交车全部实现“油改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2012年至2014年累计淘汰水泥、造纸、铁合金、黄磷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36家,淘汰产能352.85万吨。
注重环境保护。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主抓手,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计划,特别是对市域内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实施搬迁工程,市民的“三口大水缸”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水质从五类、劣五类提升至二类、三类。建立城市组团间、组团内生态廊道,构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山体公园、社区公园五位一体城市公园体系,建成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的2条环城林带,总面积16平方公里的3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总面积7.2平方公里的16个山体公园。打造花溪“大花园、大溪流”文化旅游创新区,着力实现园区高端化、市区园林化、农村特色化、景区生态化“一区四化”。
注重制度创新。制定实施国内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将环境公益诉讼从理论研究层面落实到法律制度层面,并相继出台《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等政策法规。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生态保护法庭、生态保护检察局、生态保护公安分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制定《贵阳市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将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与水、空气、土壤3个环境质量指标挂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考核干部的“指挥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贵阳模式”。
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建成群众满意的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全体市民幸福感,努力建成一个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目前,云岩区、南明区、白云区、花溪区、乌当区、观山湖区6个区全面小康群众认可度均超过80%。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坚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高度关注农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市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29个、142家、179家、903个、243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826元。大力推进24个示范小城镇加快建设,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建成53个“提高型”示范点,形成3条示范带。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发《贵阳市扶贫开发攻坚行动计划(2014-2015年)》《关于组织2014年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深化“部门帮乡、支部结对、干部驻村”工作的通知》《贵阳市领导干部遍访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实施方案》,2014年全市选派1786名干部组建355个工作组深入开展同步小康帮扶,落实各级专项扶贫资金2.375亿元,募集社会捐赠资金140余万元,落实“政—银—企”合作扶贫资金70亿元,并建立区(市、县)、乡、村贫困村和贫困农户收入台帐,确保了村村户户有帮扶方案、有帮扶项目、有帮扶资金,切实做到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全市31505名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脱贫、占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180个贫困村实现“减贫摘帽”、占市年度目标任务的120%,912个贫困村均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15年全市4.59万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将全面实现稳定脱贫。
集中解决城乡群众民生难题。围绕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用水难”“就业难收入低”“上学难上好学难”“出行难”“看病难”“养老难”“治安差”“住房难”“买菜难买菜贵”“活动空间少”等“民生十困”,集中解决民生难题。2014年基本解决50余个城市重点缺水片区用水问题,城镇新增就业21.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8万人,新增幼儿园及中小学学位4.47万个,建立全科医生团队52支,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个、村卫生室50个,新增养老院、敬老所床位4158张,基本建成城镇保障房4.65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项目43个、惠及5.6万人。启动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升级“三年千院”行动计划,实施公益事业项目1457个。深入开展“两严一降”,打响禁毒人民战争,群众安全感达到97.16%。
积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系统构建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的贵阳“精神大厦”,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孔学堂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孔学堂教化、传播和研修功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孔学堂打造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基地,在凝聚传递贵阳发展正能量中发挥更大作用。广泛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贵阳精神,构建精神高地、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图书馆和文化馆区(市、县)全覆盖、综合文化站乡(镇)全覆盖。深入开展“三下乡”、电影“五进”、群众周末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作者系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豆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