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县域发展的领跑者
2015-12-06
海城县域发展的领跑者
海城处于辽东半岛与内陆的连接点,自燕秦开始置县,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素有“辽左重地”之誉,下辖腾鳌新城、海西新城、牛庄新市镇、析木新市镇。
2014年,海城市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十强,实际上,多年积累的诸多耀眼名片早已让海城成为东北地区县域发展的领跑者。那么这位领跑者的秘诀是什么,正是本期封面故事最想探寻的答案。
我出生在盘锦,生活在盘锦。海城距离盘锦并不远,开车也就个把小时的路程。但是,对于这座闻名遐迩的小城,说实话,我并不是很了解。我对它的认知,仅仅来源于盘锦街头的牛庄馅饼,传说中的海城高跷,以及生意人口中的西柳服装市场。
这次有机会和朋友一起踏访海城,走进海城,别说,还真颠覆了我之前对它的想象。
碧水·蓝天 青山·净土
车子驶离高速,进入海城,平稳地行驶在海州大街上。
对于东北地区来讲,眼下虽然已是阳春三月,但树还没绿、花还未开,一切仅仅是惺惺然刚睡醒的样子。与隆冬季节不同的是,空气中已经有了春天的味道。摇下车窗,凉风拂面,温润而清爽,似乎还有一丝丝的甘甜。一处街心花园一闪而过,耳畔传来嘹亮的笛音,偶尔穿插咿咿呀呀的几声歌唱,让这个小城的早晨不仅拥有刺眼的阳光、清新的空气,还多了几分祥和与宁静。
十几分钟后,车子进入市区。车辆和行人渐渐多起来,马路两侧也热闹起来。道路依然宽阔、整洁,道路两旁的高楼依次排开,大大小小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有人说海城“全民皆商”,从这密密麻麻的商铺来看,此言不虚。令我稍感意外的是,凭我的经验,大凡商业发达的城市,市区环境多令人堪忧。污浊的空气,嘈杂的人群,遍地的垃圾,这种场景在很多城市的商业区并不少见。海城却不同。在这里,城市的发展似乎并未对环境构成太大的破坏。
随行的老李是海城本地人,在某部门当个小头头,他的一席话解开了我的困惑。
老李说,海城今天的面貌,全都得益于政府近年来实施的“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四大环境治理工程。
“你要是几年前来,尤其是这个多风的季节,嗨,等着吧,在街上走一遭,满嘴黄沙满脸土。各种纸片片、塑料袋满天飞。那时候女同志出门都得用纱巾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现在好多喽!”最后这个“喽”字,老李把音拉得很长,颇为自豪。
据老李讲,这几年,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真是下了狠劲儿,关闭、停产了一大批重污染企业。“这话说起来轻巧,钱啊,这都是钱啊。”老李的一句话说得车上的人都笑了。
通过老李絮絮叨叨的讲述,我明白了。所谓碧水工程,就是对水污染进行集中整治。海城为此建了4座污水处理厂,这在辽宁县级市中是最多的,污水处理能力也最强。同时,对大辽河、浑河、太子河海城区段进行全面治理,关停污染企业,建立了河流检测预警机制和河流断面考核办法。另外,实施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设立警示标志。青山工程则针对海城镁矿发达的特点而设立。从矿石开采、破碎、运输、堆放、煅烧等五个环节进行根治。蓝天工程主要整治大气污染。实行集中供热,整治燃煤锅炉,推广清洁能源,建成燃气网络,对企业提标改造,抑制污染源等等。净土工程则包括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引进生物发酵技术,规范养殖废水处理,建立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等等。
海城规划馆中,详尽地介绍了这里悠久的历史
听着老李的介绍,我心想,无论什么工程,只要能把碧水蓝天、青山净土还给百姓,就一定是好工程,得民心的工程。
新型城镇化催生新变化
临近中午,老李提议午饭到牛庄去吃正宗的牛庄馅饼。这个提议博得大家一阵欢呼。上车,出发!
大约半个小时后,一行人来到牛庄,在一家馅饼店前停下车子。
小店就在公路旁,规模不大,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净利落。主人是一对老夫妇,五十挂零的光景。别看只是普通的一家乡村小店,两人的打扮却相当专业。男主人一身白色工装,头上像模像样地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的厨师帽,女主人则系着一个半腰的碎花围裙。
落座后,男主人一头钻进后厨忙活去了,女主人给大家沏茶倒水。通过攀谈,我们得知,女主人姓张,地地道道的牛庄人。老夫妇俩从年轻时就做牛庄馅饼,在鞍山干过,在沈阳干过,前几年才又回到牛庄,在家门口开起了这家小店。
“哪也不如家。前些年到外地去是没办法,那时候咱家这落后,环境也差,卖馅饼没人来吃,只能往外走。现在好了,你看看我们这儿,比城里差吗?一点不差。交通也便利,生活也方便,城里有的咱这都有。干啥还在外面晃荡?”女主人不但手脚麻利,说话也干脆。
“就你们老两口忙活这个店啊?干得过来吗?”
“还行,干了大半辈子了,轻车熟路,没啥大不了的。儿子去年带着媳妇、孩子搬到海城市里住去了,城里人啦。你说说,进城有啥好的?咱这农村现在不和城里一样嘛。但儿子和媳妇说现在海城政策好,放开了户籍管制,进城就能拿到城市户口,孩子上学也跟城里人一样待遇,养老保险啥的哪样也不差。既然这么好,那就去呗。反正我们老两口还是觉得农村好,习惯了。”
“馅饼好了!”后厨的一声吆喝,打断了女主人的话。趁着女主人出去端馅饼的工夫,老李又给我们当起了讲解员。
原来,海城市近年来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2014年,海城还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市,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海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简单说来就是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化“三化并举”。对于已经初步具备县城雏形的海西新城和腾鳌新城,着力推进城市化,按照地市级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对于析木新城和牛庄新镇,也包括历史上的建制镇作为区域就近城镇化的主要承接地,按照县市级标准进行建设。同时,对于不愿意到新城新镇和小城镇居住的农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就地整合、改造零散村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在农村居住的农民也享受到城镇的生活环境。为此,海城市自2010年以来的相关投入已达65亿元。
用老李的话说,张大姐对当下农村生活的满足,以及她儿子顺利进城,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用“创城”打造城市的精神气质
品尝过美味正宗的牛庄馅饼,再次回到海城市内。漫步在大街小巷,我始终觉得,这个城市有一种特殊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什么,来源于哪里,很难一句话说清。如果说老李口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均属硬件,造就了海城美丽的容颜,那么栖居于其中的人的素养建设,就相当于软件了,塑造着这个城市的温度和气质。我想,海城的气质,既是它的硬件赋予的,更是它的软件,即人的精神素养奠定的。
海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爱国将领张学良、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著名政治家阎宝航、开国将军吕正操等等,都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疑为这座城市精神气质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当然,一座城市精神气质的形成,文明水准的提高,仅靠历史的延续远远不够,它更需要建设和引导。海城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简称“创城”。与一些城市的运动式“创城”不同,海城人将“创城”视作一种文明素养的提升、精神气质的凝练,每招每式都透露着内外兼修的强烈愿望。
在“创城”过程中,海城开展了多项活动,如寻找“海城好人”活动、“学雷锋、学郭明义”志愿服务活动、普及“道德讲堂”活动等。此外,还有更为引人注目的寻访“乡贤”活动、“孝心少年”评选活动,甚至多年不见的温馨词汇“乡风”也被重新启用。
依靠榜样的力量,引领文明水准的提升,是海城“创城”的又一特色。每年一评的“的士之星”,每两年一选的“郭明义号”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窗口,够资格就能随时出笼的“海城好人”、“美德少年”、“最美教师”、“文明镇”、“文明村”等,无一不是可感可学榜样。这些榜样的树立,并非只为了表彰榜样本身,而是希望通过榜样所固有的发散力量,使之成为影响人、教化人的内生动力,至少它向人们传达出这个城市喜欢什么,尊崇什么,鼓励什么。这个城市对它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而坚定,独特的精神气质就是在这种倡扬和坚守中日渐形成的。
人和城市是一样的。一个人只有光鲜的外表,而没有高尚的灵魂,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座城市只有华丽的建筑,而没有与之匹配的道德温度,只能是冷冰冰的建筑群。海城,正因为容颜与气质兼备,才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