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保护的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

2015-12-06陈淑云胡伟芳闵庆文张起景张永勋王维奇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农耕梯田文化遗产

陈淑云,胡伟芳,闵庆文,张起景,张永勋,王维奇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50007;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人民政府)

农业文化 (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1]。这类文化在农民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化,既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深入挖掘、系统保护、科学传承与发展农业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3-4],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热潮[5]。稻作农业文化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已面临一些问题。如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尽管是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试点的保护下,仍然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传统农业文化维持体系受到威胁[6]。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农业文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径进行动态保护。

联合梯田位于福建省尤溪县联合乡,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是中国东南丘陵地区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较好地保留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的农业文化与技术知识、文化景观和习俗制度等。这些传统的农业文化 (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科研和示范价值[7],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基于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辨析联合乡的农业文化 (景观),并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关键问题与成因,提出其保护的总体思路与途径,以期为当地以及同类型农业文化 (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更好地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联合梯田是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8],总面积10318.07 hm2,其中耕地面积918.73 hm2,辖12个行政村,全乡人口2.1万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土壤以砂质土、粘质土和黄质土为主,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当地农业文化繁衍的基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尤溪县的土著民族和古闽越族先民就在境内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创造文明。汉代时期,联合乡先民掌握了铁犁牛耕技术,依山造地,开垦梯田,逐渐成形,并在唐宋之后形成较大规模。从原始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到现代农业技术,联合梯田见证了联合乡祖祖辈辈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是山地耕作文明的奇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伟大创造。联合梯田丰富而完整的历史信息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对农业文化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 (景观)系统辨析

2.1 系统性

联合梯田在长期耕作过程中,形成多样化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体系,并繁衍出独特的习俗与制度,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

2.1.1 知识与技术体系 联合梯田在种植、养殖、生物资源利用、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这些知识、技术体现着朴素又严谨的科学精神,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在水稻培育和种植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水稻旱育秧技术、单季稻无公害栽培技术、垄畦栽培技术和再生稻栽培技术等。同时,充分利用梯田的时间及空间,发展“立体复合种养”的立体农业,提高了梯田的物质转化、能量循环和物质生产量。联合乡立体农业主要有“稻鱼共作”“稻鸭共作”“稻螺共作”和“浮萍肥田”等模式 (图1)。

其次,在生物资源利用方面,联合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耕作过程中种植植物 (如种植田埂豆)、养殖动物 (如稻鸭共作)、植物肥田(如稻秆还田和养红萍),以及轮作 (如稻薯轮作、稻瓜轮作、稻烟轮作、稻草轮作等)。通过这些途径既可以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害,也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户收入。

最后,在水肥管理方面,人工修筑的水渠配合“森林、竹林—村庄—梯田—溪流”的布局,既能有效地调节全年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平衡,形成优良的水利灌溉系统,减小洪涝、干旱灾害对生产的影响;也能发挥保育水土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

联合梯田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耕作技术和经验,除了通过当地农民的口传心授外,还形成了一些用文字记载传承的歌谣和农谚。如《农事季节歌》《耕田歌》《十二月节气推天令》《十二月花节歌》等。这些歌谣和农谚对于确定当地农耕时间节点和预测天气状况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1.2 习俗与制度 联合乡人民孕育了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习俗与制度,这些习俗与制度主要以宗教仪式和饮食文化作为载体。其中以饮食为载体的习俗与制度又常常与节气相结合,代表着一方水土的农业文化特色,如清明节插柳与喝清明茶;立夏节吃红糟肉笋和糯米饭;秋社日农家聚会,祭祀土地公;立冬节舂糯米糍粑和米粿;天贶节曝晒衣被。与宗教结合的习俗和制度包括天公送春和伏虎庙会。此外,联合乡还有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习俗,如“耕牛节” “鞭牛接春” (图2)。这些传统的习俗植根于联合乡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如“鞭牛接春”和“耕牛节”反映出耕牛对当地人民生产的重要性; “天公送春”和“伏虎庙会”,体现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对风调雨顺的朴实期盼。

在制度方面,为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制定了一系列乡规民约,如为保证竹林涵养水源功能,制定了竹子砍伐制度;为确保梯田用水的公正与公平,通过征求民意等传统方式修筑田间沟渠。

2.1.3 民居与景观 联合乡的传统民居为闽中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将传统民居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建筑因地制宜,主要分布在山腰和山脚的较平缓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以杉木结构、石料和灰瓦为主。建筑功能兼具生产与生活,如设有阁楼、半楼,多用以存贮粮食;房屋前有空地,用于晾晒谷物;民居两侧设有卧室和厨房,用于日常生活。

2.2 稳定性

联合乡的农业文化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对自然适应和促进人文发展两方面。在自然适应方面,联合梯田传统的农业生产系统通过种植水源涵养林,提高了稻田抗旱能力。通过轮作、套作和生态灭虫 (如用石灰、草木灰和桐油等),提高稻田抗病虫草害能力。通过生态肥田的方式 (种紫云英、养红萍,施人畜粪和稻草回田等),提高了土壤肥力。

在人文发展方面,梯田通过复耕和多元化经营方式 (如种植油菜花、稻薯轮作、稻瓜轮作、稻菜轮作、稻烟轮作、稻药轮作、稻草轮作、稻鱼轮作、稻鸭轮作等模式),提供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增加村民耕种收入。同时,联合乡还通过成立“梯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互帮互助,有规划地经营和发展梯田。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促进社区的和谐。此外,一些农事活动的传承,如伏虎岩庙会和拜牛神等,既促进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文化自豪感,也有助于维持农业文化的延续。

2.3 濒危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传统技术的使用程度和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程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传统耕作方式的可持续性,以及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具使用程度下降,传统农具的传承与保护面临挑战;第三,部分古建筑遭到破坏,使居民景观的濒危性凸显。

3 农业文化 (景观)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3.1 传统农耕技术的延续性问题

在现代农业的知识与技术的深刻影响下,联合梯田传统农耕知识与技术体系的延续性受到挑战。首先,由于农村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效率低,以及年轻一代文化素质提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这是导致传统农耕技术延续性受到挑战的最根本的问题。其次,一些新的耕作机械的诞生,使得部分地区靠畜力的耕作方式逐渐被取代;第三,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短期内会带来粮食的增产,因而有些农户选择化肥、农药代替传统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导致传统的肥田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延续性受到挑战。

3.2 农耕文化的传承问题

联合梯田拥有富有地域性色彩的农耕文化与风俗,包括传说故事、山歌、农谚、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服饰制作技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 (景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受现代文明和新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不愿承受劳动强度大、管理复杂的稻田耕种方式,传统农业文化知识及其维持体系受到威胁。一些传统的民谣也只能在老年人身上才能散发出古老文化的魅力,而在年青一代出现了文化断层的危机。梯田景观和农业文化景观若离开了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这些孤立的物质形态就会索然无味。如何使农业文化 (景观)源远流长地传承与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3 农业文化 (景观)的挖掘与保护问题

近年来,联合梯田以神奇壮丽的美景成为摄影创作基地而扬名四方,但其作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农耕文化典范”的独特内涵却鲜为人知[9]。联合乡悠久的农耕历史繁衍出丰富的农业文化 (景观),包括3000多年的古陶片遗址、南宋时期的古桥和古寺、清代的古建筑和古民居,以及各种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手工艺品,这些农业文化(景观)是研究闽西文化珍贵的历史素材。然而,这些景观的文化内涵并没有被挖掘、分类和整理,甚至部分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被破坏或拆除重建,部分传统的用具逐渐地被搁置或抛弃,渐渐成为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 (景观)的保护措施也显得十分匮乏。因此,迫切需要对联合梯田的农业文化(景观)进行挖掘与保护。

4 农业文化 (景观)保护现状与问题

4.1 保护现状

近年来,联合梯田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也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村民对梯田及其文化的重视。目前,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农业文化 (景观)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层面:一是制定了《尤溪联合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对农业文化(景观)及其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从法律层面对农业文化起到保护作用。二是尤溪县政府成立了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同时设立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机构,负责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等日常工作。三是通过举办尤溪县联合梯田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农田趣味运动会,通过电视媒体宣传、网络推广、LED屏幕宣传、图片展等方式,对农业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四是制定了农业复耕的补偿措施 (每667 m2补贴1500元),鼓励农户复耕荒废的梯田。五是建立“联合梯田人家——传统农家农具陈列馆”,对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进行展览和保护。六是制定了《福建省尤溪县联合梯田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尤溪县联合梯田旅游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对农业文化的保护目标、内容和措施。

农户层面:一是当地农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对抛荒的梯田进行复耕,并积极使用传统的农耕技术与知识。二是成立云山村联合梯田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梯田的规模化经营,共同维护农业景观,维持与发展农业文化。

4.2 保护成效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下,农业文化 (景观)保护与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当地农户对传统农业文化 (景观)的认知度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二是保护和修缮了部分与梯田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建筑。三是完成部分荒废梯田的复耕工作。四是部分传统农耕技术和知识得到有效传承。

4.3 存在问题

尽管当前联合乡政府和当地居民已经意识到保护传统农业文化 (景观)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保护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尽管已制定了《尤溪联合梯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管理办法》,但是部分保护规定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规划由于条件有限 (资金投入),也未能及时实施;由于近年来劳动力大量外流,劳动力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农业文化 (景观)的维持和农耕技术的传承受到制约;由于联合梯田的农业文化产业化程度低,如竹制产品和木制工艺品还停留在自给自足方面,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同时,一些传统的工艺缺少年轻传承者,不利于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5 农业文化保护 (景观)总体思路与途径

5.1 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农业文化 (景观)保护为中心。四个基本点:一是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层面为农业文化 (景观)保护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深入挖掘联合乡农业文化 (景观),理顺其历史脉络。三是加大宣传,提高认可度和知名度,提供农业文化 (景观)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四是适度发展文化观光旅游,提高产品产业化程度,为农业文化 (景观)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

5.2 途径与措施

根据联合梯田农业文化在发展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上述保护的总体思路,主要提出以下几点保护措施:

(1)制定《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从法律层面完善传统农业知识技术、传统民居和习俗的保护政策,并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报告、奖励和惩罚等措施。

(2)深刻挖掘农业文化资源,理清联合乡农业文化 (景观)历史脉络,并重点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 (景观)。通过深刻挖掘联合梯田的农业文化 (景观),对物质农业文化和非物质农业文化做好普查工作,并分类、登记和制定保护措施。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景观 (传统庙宇、民居建筑、古村落)进行修缮和重点保护。

(3)建立“联合梯田农业文化博物馆”和“联合梯田农业文化数字化博物馆”[10]。将传统的农业生产用具、生活用具、传统农作物种子与模型、传统工艺品、传统知识与技术的图片和纪录片等,妥善归类,保存在“联合梯田农业文化博物馆”。将非物质农业文化“物质化”,将歌谣、农谚、传统农耕知识等详细登记成册出版,或拍摄成纪录片;并实现数字化的存贮和传播,以电子照片、视频、音频和电子书的形式组建“联合梯田农业文化数字博物馆”,能下载安装在村民的手机里,便于保存、学习与宣传。将整个联合梯田作为一个农业文化的整体,设置“联合梯田生态博物馆”,将所有农业文化 (景观)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展现,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进行动态的保护与科学发展[11]。

(4)成立“农业文化传承班”,鼓励当地青少年传承非物质农业文化。成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广大学生下乡亲耕,获得体验农耕、采摘劳动的喜悦;学习传统农业文化的知识与技术,感受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魅力。

(5)鼓励企业参与传统工艺品和粮食加工产品的产业化,为农业文化 (景观)的保护注入新的动力。政府应出台一些激励、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开发、制作、生产和销售联合梯田农业文化相关的工艺品和农产品热情,在集镇地区建立产业链式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和商品街。组织当地熟练工艺的村民,并引入专业人员,对竹制和木制产品进行研发与创新[12],将当地梯田耕作的文化元素融入工艺品的开发中,设计各种富有农耕文化的竹制品和木制品,例如将“农夫勤耕”“鞭牛迎春”“牧童牧归”“稻鸭戏鱼”和“丰收的喜悦”等做成木制或竹制产品。

(6)建立传统技术补偿机制,鼓励使用传统农耕方式种田。建立有效的传统农业技术补偿机制是促进联合梯田的传统农业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下,一些古老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的再回归,必定会影响到当地居民收益,如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等。因此,应当根据社区居民的受偿意愿和相关受益者的支付意愿,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建立适当的补偿机制,包括制定补偿的标准、方式和途径[13]。

(7)鼓励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充分利用联合梯田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 (景观)资源 (田园景观、农业设施、伏虎岩、古民居、古建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农家生活等资源),结合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伏虎岩庙会”“开耕节”“尤溪县联合梯田民俗文化旅游节”“农田趣味运动会”等为契机,鼓励发展农业文化旅游,鼓励农户经营“农家乐”,充分发挥梯田的观光、休闲、教育、体验的功能[14],在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增强农户保护农业文化的自觉性,并加入反哺农业文化的保护行动。

致谢:对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联合乡村民与村委干部对本次农业文化现状调查给予了积极的配合和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2]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3]HE L,MIN Q W.The Role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Sites in China[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4(3):250-257.

[4]闵庆文,张丹,何露,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资源科学,2011,33(6):1018-1024.

[5]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8-692.

[6]闵庆文,何露,孙业红,等.中国GIAH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68-673.

[7]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J].地理研究,2006,25(4):561-569.

[8]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录 [EB/OL].[2013-06-13]http://www.moa.gov.cn/ztzl/zywhycsl/dypzgzywhyc.

[9]谢海潮.尤溪联合梯田:淡季不淡有两招 [N].福建日报,2014-08-27[02].

[10]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美术研究,2006,1(1):47-51.

[11]王际欧,宿小妹.生态博物馆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J].中国博物馆,2007:91-96.

[12]徐晶.融合创意产业的民族手工艺品发展策略[J].艺术与设计 (理论),2012(8):1-6.

[13]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5):594-599.

[14]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猜你喜欢

农耕梯田文化遗产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山区修梯田》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从江加榜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