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岸坡接触灌浆效果分析
2015-12-06袁国金刘志辉潘宣何
袁国金 刘志辉 潘宣何
(湖南澧水流域水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长沙市 410004)
1 问题的提出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澧水支流溇水中游,距慈利县城57 km。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 711 km2,水库总库容17.41亿m3,其中防洪库容7.40亿m3,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56亿kW·h。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供水、旅游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于1999年完工并投入运行。
大坝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水坝、地下厂房、灌溉取水口及预留升船机组成。正常运行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 000年一遇。大坝为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属Ι等工程,最大坝高131 m,坝顶高程245m,建基面高程114m。
工程自建基面至坝顶两岸分13级台阶开挖,各台阶之间形成了混凝土与岸坡接触面。根据监测结果,岸坡不同高程处的温度和张开度均发生变化,其温度变化介于(1.0~3.0)℃,张开度较2003年初均有所增加,说明仪器安装部位结合面已经张开。为确定岸坡接触面的张开情况,对大坝岸坡接触面张开度进行钻孔检测,通过取芯、压水试验等,结果显示:钻孔中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已张开28个,两岸岸坡接触张开率达75.7%;压水试验成果统计,46%的段次小于 10 Lu,49%的段次为(10~100)Lu,大于 100 Lu的段次为5%。两岸岸坡接触面大部分已张开,具有一定的连通性,达到岸坡接触灌浆的条件。
2 接触灌浆施工
因大坝建成有十多年,原有的岸坡接触灌浆预埋管基本堵塞和损坏,接触灌浆采用钻孔灌浆法[1-3]。根据设计要求,灌浆施工在大坝160和200廊道内,通过不同的钻孔角度,对江垭大坝左岸EL 147.0-208.0、右岸EL 135.0-206.0共11级岸坡接触面布置328个接触灌浆孔进行灌浆处理。为防止灌浆对大坝的抬动影响,分别在左右岸共布置了8个抬动观测孔,对灌浆过程进行监测,确保灌浆抬动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接触灌浆上游边缘孔设在帷幕中心线以下5m,孔距采用3m×3m梅花形布置。
接触灌浆孔共11个施工区域,施工时按分区分序进行,水泥采用普通水泥。区内施工时,先施工所有I序孔,待I序孔施工完毕后,再进行II序施工,灌浆结束21 d后进行检查孔施工。接触灌浆施工于2014年1月6日开工,5月2日完工。
3 试灌孔灌浆效果分析
为提高各工况条件下的灌浆效果,并确定灌浆对大坝抬动是否有影响,分别在大坝左右岸选取5个孔作为先导试灌孔,孔号为右岸160廊道K2、K3、K13、K22、K23 和 左 岸 200 廊 道 K120、K121、K125、K130、K131。 每孔灌浆段长为 1m,灌浆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试灌孔成果统计表
由表1可知,右岸160廊道5个试灌孔中,每个孔的灌浆压力都超过了1.2MPa,最大灌浆压力为1.25MPa,最大注入量为177.3 kg/m,灌浆过程中无抬动产生,灌浆过程平顺正常。灌后检查孔压水透水率为3.44 Lu,满足设计要求(小于5 Lu)。
左岸200廊道试灌孔共有3孔出现抬动,最大为90μm,最小为4μm,最大灌浆压力1.13MPa,最小为0.85MPa,平均灌入量134.42 kg/m。其中,K120孔在压力达到0.72MPa时,抬动观测孔观测到有抬动,抬动值为34μm,压力升至0.93MPa后,最大抬动值为90μm,后控制灌浆压力在0.7MPa,直至灌浆结束,共灌入浆液242.48 L,水泥单耗103.92 kg/m;K130在灌浆过程中,压力达到0.85MPa时,抬动观测孔观测到有抬动,抬动值为20μm,后控制灌浆压力在0.7MPa,共灌入浆液253.5L,水泥单耗108.64 kg/m;K125压水时出现了4μm抬动量,后在灌浆时,出现压力减少,流量增大的反常情况,在灌入300 L水泥浆液后,流量未见减少,后将浆液水灰比从2∶1改为1∶1,压力无变化,流量反而有增大趋势,该孔实际灌入量远超过了理论灌入量。经巡查无漏浆及异常情况,暂停施工,停灌待凝,次日扫孔复灌,最大灌浆压力1.04MPa,未发现抬动影响。左岸200廊道灌后检查孔压水透水率为3.0Lu,满足设计要求。
经分析发生抬动破坏的原因是岸坡接触面张开后,连通性好,初始灌浆时,浆液沿岸坡面贯通较远,灌浆浆液在灌浆压力作用下,形成的面力超过盖层的重力所致。后期灌浆过程中,由于灌入浆液的逐步凝固,接触面连通度降低,灌入浆液的扩散面积逐步受到限制,灌浆浆液在压力作用下形成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盖层的重力,抬动也就不会发生。
结合试灌孔的灌浆抬动、灌后岸坡接触面透水率的改变和工程量等情况,考虑到灌浆对坝体抬动的影响,确定160廊道灌浆压力采用1.2MPa,200廊道采用1.0MPa,并加强对200廊道灌浆抬动观测,根据情况实时调整。
4 接触灌浆效果分析
4.1 透水率对比分析
岸坡接触灌浆孔和检查孔均深入基岩1m后,按照压水试验技术要求进行洗孔,将栓塞置于接触面以上1m,确认栓塞止水良好后按简易压水法或5点法进行压水试验,试验成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各单元灌前I序孔透水率普遍在(19.76~30.28)Lu之间,灌前 II序孔透水率普遍在(12.39~20.99)Lu之间,而灌后检查孔透水率普遍在(1.61~4.00)Lu之间,整体呈递减趋势,符合灌浆基本规律,检查孔透水率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小于5 Lu),灌浆效果较好。
4.2 各序次单位注入率分析
本次接触灌浆共完成接触灌浆孔318个,钻孔长度6921m,完成灌浆长度328m,灌入水泥40367.4 kg,各孔序单位注入率见表3。
由表3可知,160廊道处,左岸I序孔灌浆总长度56.0m,注入灰量9 615.1 kg,单位耗灰量171.7 kg/m,II序孔灌浆总长度57.0m,注入灰量6 530.1 kg,单位耗灰量114.6 kg/m,II序孔较I序孔减少了33.2%;右岸I序孔灌浆总长度65.0m注入灰量10 560.1 kg,单位耗灰量162.5 kg/m,II序孔灌浆总长度65.0 m,注入灰量 6 285.5 kg,单位耗灰量 96.7 kg/m,II序孔较I序孔减少了40.5%。
表2 各单元灌浆孔(灌前)与检查孔(灌后)透水率对比 Lu
表3 各孔序接触灌浆单位耗灰量成果表
200廊道处,左岸I序孔灌浆总长度20.0m注入灰量2 248.5 kg,单位耗灰量112.4 kg/m,II序孔灌浆总长度20.0m,注入灰量1 352.8 kg,单位耗灰量67.6 kg/m,II序孔较I序孔减少了39.9%;右岸I序孔灌浆总长度23.0m注入灰量2 429.8 kg,单位耗灰量105.6 kg/m,II序孔灌浆总长度22.0m,注入灰量1 345.5 kg,单位耗灰61.2 kg/m,II序孔较I序孔减少了42.0%。
由此可见,在所有灌浆孔中,II序孔比I序孔单位耗灰量普遍减少了40%左右,递减规律明显,灌浆效果显著。
4.3 检查孔压水试验分析
本次接触灌浆检查孔14个,进行了14段压水试验,其中左岸检查孔6孔,右岸检查孔8孔,每孔段长1m,压水试验成果如表4所示。
表4 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表
由表4可知,左岸检查孔压水试验透水率介于(1.61~4.00)Lu,右岸检查孔压水试验透水率介于(1.61~3.44)L,压水试验最大透水率为4.00 Lu,最小透水率为1.61 Lu,透水率均小于5 Lu,满足设计要求。
4.4 检查孔芯样完整性分析
接触灌浆完成后,对检查孔的芯样进行取样,芯样照片如附图所示。图中a为左岸160廊道GK4检查孔芯样,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可见水泥结石,且充分填充裂隙,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咬合完整;图中 b为右岸200廊道GK8检查孔芯样,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的裂隙明显,接触面有水泥结石,混凝土与基岩接触面部位取芯完整,段痕为机械破碎。由此可知,大坝与岸坡接触灌浆效果较好。
附图 左岸160廊道GK4和200廊道GK8检查孔芯样
5 结 语
(1)江垭大坝两岸边坡接触灌浆采用钻孔灌浆法,通过试验选定的灌浆材料、工艺参数、技术要求适合特定的施工环境和地质条件,灌后14个检查孔接触段压水试验透水率均在(1.61~4.00)Lu 之间,小于 5 Lu,满足设计要求。
(2)试灌孔试验中,因初始灌浆时,浆液沿岸坡面贯通较远,灌浆浆液在灌浆压力作用下,形成的面力超过盖层的重力,导致右岸200廊道3个试灌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抬动现象,后期注入浆液逐步凝固,接触面连通性下降后,再未出现抬动现象。
(3)结合试灌孔的灌浆抬动、灌后岸坡接触面透水率变化及工程量等情况,确定160廊道灌浆压力采用1.2MPa,200廊道采用1.0MPa,具体压力根据现场情况实时调整。
(4)对比接触灌浆前后的透水率、单位注入率、压水试验及芯样完整性检查等,江垭大坝两岸岸坡接触灌浆效果较好。
[1]SL 29-2003.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
[2]SL 31-2003.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S].
[3]DL/T 5148-201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