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建议
2015-12-06于维艳朱大胜
李 冲 于维艳 朱大胜
(1南京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对我国博士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建议
李 冲1于维艳2朱大胜1
(1南京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本文结合我国博士生培养的现状,探讨了国内外博士生的不同培养模式,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博士生 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
1.引言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其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形成的培养过程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的一种总体性表现。博士教育是继硕士教育之后的最高一级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的地位高低和品质优劣,直接影响其他层次教育的发展,因此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家的高度重视[1]。
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的进展,博士生的数量逐年增加。2000年—2009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统计 (不含军事学)如图1所示[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由2000年的11,383人增加至2009年的49,698人,10年间增加了4.37倍;2003年至2007年我国博士教育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这五年的较上一年增长率均超过了20%,其中2003年的较上一年增长率最高(26.65%)。
图1 2000年—2009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和增长率(不含军事学)
2.博士生培养模式
国外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五种:德国的学徒式、美国的专业式和协作式、日本的教学式及英国的多样式,如图2所示。学徒式培养模式起源于中世纪大学,它强调师徒间的人格、情感和学业继承关系,是一种研究型的培养模式。专业式培养模式产生于美国工业革命时期,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是一种教学—科研型模式,实现了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协作式培养模式建立在专业式基础上的,它是一种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模式,它是现代新科技革命及产学研协作化的产物。教学式培养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为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产生的,最初主要集中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后来逐步扩展到博士生的培养上。多样式培养模式是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教学式这四种模式之间混合使用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它具有综合性、互补性和灵活性[3-4]。
图2 博士生培养模式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经历了学徒式和专业式培养(1902年—1949年)、专业式培养(1949年—1986年)和多样式培养(1986年—至今)。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更倾向于学徒式和专业式培养相互融合的一种多样式培养模式,以学术性研究为主,同时也强调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4]。
3.我国博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博士教育从1978年开始,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虽然数量迅速增加,但是整体质量却在下降[5]。
3.1 重理论而轻实践
当今,我国博士生教育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博士动手能力不强,遇到实际问题时不能很好地解决;培养的博士写论文的能力比较强,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3.2 原创性不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博士的责任之一就是创新。我国博士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原创性方面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大多存在模仿或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6]。
3.3 忽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博士生的培养理念和目标都比较单一,忽视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即授予某一领域的博士学位,而很少授予跨学科的双博士学位,这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趋于国际化的方向不符[7]。
4.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提出三点建议。
4.1 优化博士生培养模式
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优劣是影响博士生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博士生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可以提高博士生的质量,充分协调博导、博士生和培养机构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博士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可针对不同的培养机构,制定不同的培养模式;博士生教育的服务范围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因此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采用多样式的模式[8]。
4.2 适当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的比例
我国博士生分为两种类型:研究型博士生和专业博士生。目前,研究型博士生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重点,到2009年末,我国共授予33.35万人博士学位,其中98%是研究型博士。而我国的专业博士是以培养职业型高层次应用人才为目的,要求具备很高的实践水平和职业技能,可见适当增加专业博士的比例可适应我国研究生发展的需要[9]。
4.3 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博士生培养更强调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最终目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0]。加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我国博士生质量的关键,为了提高其创新能力,可以从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考核机制、强化论文保障体系、健全淘汰机制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方面考虑[11]。
5.结语
为了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本文结合我国博士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国内外博士生培养的不同模式,分析了我国博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以期为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帮助。
[1]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我国历年学位授予情况统计图.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3]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4]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8.
[5]徐瑞华.我国博士教育培养模式:借鉴欧美形似而神不似[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86-90.
[6]殷凌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4:4-8.
[7]张文静.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分析[J].长才之路,2008,13:8.
[8]王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10(1):135-138.
[9]李霞.中美博士规模之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11,3:38-41.
[10]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
[11]沈通.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点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5.
南京工程学院在职博士科研资助项目(ZKJ2 0140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013Y0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3SJB880038);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ZX201209);南京工程学院高教课题(GY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