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以大健康产业为例
2015-12-06赵毅武
赵毅武
新常态下民营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以大健康产业为例
赵毅武
中国经济正走向“新常态”,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增长方式或结构问题、分配的公平问题。世界也正处于新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的阶段,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高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简言之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科技创新型经济。新常态给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新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中国需要用新经济助力新常态,用新经济克服新常态下的各种困难。
大健康产业是全球第一大产业,年支出总额占GDP总额约1/10,且这一比例持续提高。在我国,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5万亿元,约占GDP的8%,2020年有望突破8万亿元。大健康产业中民营企业的发展机遇来自哪里,新经济如何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值得深思。
首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从2010年国家将“新医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3年《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国家正把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争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如果按照GDP每年增长6%计算,届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占比将从目前5%以下提升到9%左右,相比当前水平,还有3万亿的增长空间有待开发。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全面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九大趋势性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健康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相信国家后续也会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来说,蕴含着巨大发展机会。
第二,消费升级与人口老龄化,对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出巨大需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人均医疗健康支出会伴随着人均增加而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人均健康支出不足美国的5%,仅为全球人均健康支出的1/5左右。而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水平达到60%,届时随着我国人均GDP迈过10000美元大关,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健康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到2020年,我国人均寿命将达到77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此后还将快速增长。欧洲和日本的实例说明,人口老龄化将引发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政府财政困难。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医疗产业商机,就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云端健康管理、移动医疗、智能可穿戴设备,把医疗做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
第三,改革将为大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红利。首先,国家层面的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未来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覆盖面更广,这将会带来医疗产业的巨大投资机会。其次,简政放权将为医疗企业创新增添活力。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成立后,下放部分医疗器械的审批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相信未来伴随进一步简政放权,医疗领域的创新成本将逐渐降低。最后,混合所有制经营政策将为大健康领域内各企业发展带来新动力。2014年,大健康产业下的各个领域,混合所有制的尝试都已迅速开展。这一过程中,我们纳通医疗集团也参与了国药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四,新经济将为大健康产业带来新的业态形式与发展空间。健康产业领域,新经济及其相伴的服务业聚焦在移动医疗、生命科学技术和新金融等。2014年是国内移动医疗领域投融资爆发的一年,创投机构、互联网巨头以及传统医药企业都在挖掘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主题。互联网医疗将优质医疗资源借助移动设备和互联网进行服务延伸,大力发展互联网支付和金融,充分发挥出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及互联网的高效性。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大量的健康数据将被激活,即可用于普通民众的健康管理、未病预防,也可用于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共享,提升医生医疗水平,产生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另外,生命科学技术正在被不断高涨的创新热潮笼罩。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移动医疗的同步发展,互为推进,将会真正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预期5~10年时间将改变中国医疗服务业的产业格局。
其一,进一步明确大健康产业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地方实施细则。
国家层面,需进一步将新经济和与新经济相伴的大健康产业纳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统一各项发展数据统计口径,完善产业法规和标准。大健康产业标准化将便于对其进行跟踪、判断和规范。地方层面,各地方政府需加快制定与新经济相伴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明确产业布局和目标任务,完善相关监管举措,使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其二,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民营经济在健康产业发展创造条件,释放企业活力。应该做什么来推进民营经济在健康服务业发展新经济呢?首先需要破除准入障碍,挑战在于运行很多年的区域卫生规划和新经济到来了却缺乏相应的制度创新。规划和制度安排既可以是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目标,也可以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扇铁门,无论如何医改应该尽量发挥前者的作用,避免后者情况的发生。如果说规划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各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最优目标,那么实现其优化目标的手段必须具有优胜劣汰的功能,而迄今为止,没有比市场准入的开放和制度创新更具有如此功能,尤其是在新经济的发展方面。
其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健康消费买单问题。
医疗保险目前只集中在医院的诊疗环节,院前预防、院后康复和健康管理则涉及较少。据统计,花到预防上的费用只占我国卫生经费总额的7%,主要经费都花在几乎没有实际效果的大病治疗和临终关怀上。医疗保险在整个健康服务领域覆盖的范围需要加大:覆盖的药品目录需扩大,将保健类药品更多地纳入医保范围;覆盖的医疗机构需增加,让更多的民营医院参与医保;建议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覆盖健康产业的各个方面,解决民众健康买单买不起的问题。促进与新经济相伴的健康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其四,加强大健康产业与金融产业融合。需加强大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补对接,尤其是与金融产业的融合。例如,开设健康保险;设立专门产业引导基金;激发投资机构对大健康产业创业的兴趣,解决与资本市场对接困难的问题;鼓励针对相关企业的担保贷款;探索并落实产业相关的金融扶植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
新常态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势不可挡,民营经济的发展机遇空前,政府应锐意改革,完善监管,创造良好产业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开创空间。中国需要用新经济助力新常态,用新经济克服新常态下的各种困难,大健康产业必将百花齐放,成为中国新的支柱产业,助推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本文作者: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翔
朱时华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