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的担当意识

2015-12-06刘晶晶卢晓燕

决策与信息 2015年21期
关键词:卫灵公学说弟子

刘晶晶 卢晓燕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论孔子的担当意识

刘晶晶 卢晓燕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孔子一生以实现“道”求天下安定,孔子崇尚先王之盛世,为此奔走各国以求实现自己的学说。事实上,诸侯无用孔子者,于是孔子退而致教育,培育弟子有担当意识,来继承自己的学说,实现天下有道。

孔子世家;孔子;追求;道;担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一、奔走各国以求道

孔子希图参与政治,实现拨乱反正。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才能相当自信,在鲁的从政经历,也证实孔子有相当的政治才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后来,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的政治才能受到各国诸侯敬重。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卫灵公给孔子“粟六万”;楚昭王曾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但当时,社会局面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当政者争霸图存。孔子奔走各国,思想学说不被接纳,连遇挫折。

孔子的努力依然没有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现实的环境使孔子的政治思想不能用于各诸侯国,《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在鲁国,“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最后是无所遇的结局。孔子在政治上的努力失败了,所以孔子退而致力于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纵观《论语》20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内容都是有关社会价值的问答,孔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使天下有道,士就是肩负孔子价值观的理想角色。

为了培养能承担“天下正”的士,孔子对弟子有很高要求。当冉求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时,孔子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樊迟请学稼,孔子批评樊迟为“小人哉”;(《论语·子路》)。孔子培养弟子,就是要弟子担当起社会拯救者的重任,让社会重新归于“正”。士并非“多学而识之者”(《论语·卫灵公》)的知识传承者,而是能拯救乱世,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实现“天下正”者。孔子的这种“天下正”的责任使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社会“礼崩乐坏”之际,许多先进的读书人重新扛起卫道大旗,使天下归“正”。

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数千年唯有之变局”,社会凌乱不堪时,是林则徐、魏源等“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士”开始了洋务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士”开始了戊戌变法;是孙中山等“士”开展了辛亥革命等等。这些先进的“士”承担了社会道义,最终目的是结束社会的“礼崩乐坏”,使天下达到“道”的状态。

《论语·为政》有“君子不器”之说,知识多只能说明你可做的事情多,可选择的余地较大,但是不能说明就是“士”。士的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可以告诉你什么事情不能做。孔子所讲的“士志于道”也就是说:凡求道、问道、讲道、明道、传道、用道、行道等等都是此“志于道”,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生命表现、实践与目标追求,于是士就成为“志于道”,也就是实现“天下正”的实践者,他们能够超越个人暂时或局部的私利。

孔子之前的“士”不是做官,就是在民间从事相礼,孔子之后,“士”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载体,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的伟大之处就是让“士”成为一种靠学可以独立生存的阶层。

二、孔子担当意识的深层内涵

关于孔子学说的来源,《论语·述而》记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自己仅是称述往古,并无私创,原因是他笃信往圣先贤,喜好上古之道,犹如老彭所做过的那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李启谦先生把孔子对“道”的坚持提升到了更高的意境,认为《论语•学而》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孔子对道的坚持,可分为三个层次:

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值得高兴了吗?(退一步说,如果时代没采用),可是有很多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和我一同讨论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有采用,而且人们也不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具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吗?”1这一章与孔子一生坎坷遭遇吻合,孔子努力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很多弟子随从。为实现“天下正”的理想,在鲁国受到排挤,在“匡”被围,微服过宋,陈蔡绝粮等一系列逆境。但是,孔子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任何艰难困苦情况下都坚持“天下有道”的理想。

对于孔子的学说思想,弟子们理解的程度并不一样,曾子理解为:“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子贡认为是“多学而识之者”(《论语·卫灵公》)。《中庸》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这表述了“忠恕”并非就是“道”的全部,程颐谓:“忠恕违道不远,非‘一以贯之’之忠恕也。”2“多学而识之者”的前一章是讲述孔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论语·卫灵公》)的困境,面对弟子们的困惑,孔子表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黄怀信先生在《论语新校释》释“道”为:“思想主张、学说。”3孔子的思想学说,就是孔子的价值观。

《论语》的材料不是随意编排,而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各篇都有一定的主旨。孔子的学说虽然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也的确有一个始终不离的中心,这就是孔子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关切。4也就是,孔子为实现自己的学术思想奔走各国,寻找能实现自己理想的国家,使天下归“正”,重振“周道疲敝”,恢复周初的文、武之治,这是整个孔子最核心的价值观。

[1]李启谦.关于“学而时习之”章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孔子精神[J].孔子研究,1996:04.

[2](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274.

[3]黄怀信,庞素琴.论语新校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4.

[4]杨朝明.论语诠解[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17.

刘晶晶(1980.12—)女,河北冀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卢晓燕(1971--)女,江苏沭阳人,任职于江苏沭阳县图书馆,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卫灵公学说弟子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弥子瑕是对是错?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弟子规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弟子规
旷云学说普通话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