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农村教育生态 实现学校育人高效

2015-12-05段平权李中文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3期
关键词:学校课堂教学课堂

段平权 李中文

《区域构建234高效课堂研究》于2008年开始研究,是一项历经了5年多研究与实践、深化与拓展的区域性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果。201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五届、南充市人民政府第四届普教教学成果奖,2014年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被省教科所确定为面向全省现场推广的四个教学成果之一。

在教育薄弱地区,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堂改革核心目标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始终是一个有待攻坚的问题。针对学生被动学、教师满堂灌、教学效率低等问题,课题组从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和操作性要素切入,不懈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可行的“实践操作点”,构建起了“234高效课堂模式”;将有机思维应用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以整体效能论的视角审视课堂变革,构建起了支撑高效课堂模式的学校生态体系和全面的保障机制,将“课程文件”倡导的课堂教学变革逐步变为教育薄弱地区教师的操作指南和实际行动。

一、激活思维,理性思考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减负的主渠道,课堂质量与学校发展、师生幸福息息相关,课堂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基于农村教育薄弱地区师资素养和教学习惯的现实,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程序要素规定的“善意强迫”,不仅在引导教师教学方式改变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教师主导文化”向“师生互动文化”、“教案执行文化”向“动态生成文化”、“教材封闭文化”向“教学资源开放文化”的转型,优化了学校文化,成为从根本上培育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课堂教学模式化在课堂教学单因素优化方面有积极效果,但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关联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的深层次变革会受到区域教育行政价值取向、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学校文化、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管理、评估方式与理念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境。

把课堂视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则教育行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管理方式、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教育思想等都是这个有机体内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存在。整体效能论在重视各要素的基础上,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合作,追求系统整体效能最大化,追求单要素没有而整体才有的整体涌现性。要让课堂教学变革可持续发展并大面积推广,我们就不能仅关注个别因素,如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还要把校园文化、学校德育、学生管理、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以及行政介入、社会舆情诸要素加以整合、系统优化,通过对课改中各要素的品质、位置、关系和运作机制的结构性调整与再造,优化课堂变革生态,改进农村学校的品性、功能与文化,创建新的农村教育文明。

二、顶层设计。分步推进

1.借鉴外地模式。复制杜郎口、昌乐二中课堂模式,尝试解决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问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单向传递为主的课堂教学单一模式被初步打破。

2.试行“2115”模式。为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建构了“2115课堂模式”(即20分钟学、15分钟讲、10分钟练),是以时间分割为主的初期模式,纠正了死搬硬套外地模式的偏颇。

3.构建“234”模式。农村教师需要在教学程序和环节安排上有所规范,“主动、互动、活动”的课堂也要讲求教学效率和效益。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课堂变革指明了方向,但要想具有操作性,就需要结合科学主义教学论关于课堂“教学任务分析”、“学习的起点技术”等理论来保证教学效率。课题组运用文献法建构实验的理论背景,针对传统课堂积弊太深而我县师生对新的教学方式经验又太少的现实,经过论证充实了课题实验方案,在操作上遴选出“预习、展示、点拨、测评”四个要素,以预习引导自主学习,以展示彰显集体思维,以点拨提升学习水平,以测评保障及时反馈。以“能力为重,三段学习”将课堂育人价值与教学效率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2115模式发展为“234高效课堂”育人模式。

4.完善“234”模式。在继续探索和实践中,学段、学科、学校、教师、学生、环境、文化的差异促进了参研者解放理性的张扬,“234高效课堂模式”内涵更加丰富:解放学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解放教师,力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关系民主化;解放学校,拓展学生认知、体验、感悟的方式和空间,形成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在此期间,课题组扩大视野,进一步从教育系统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用整体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不仅重视学生、教师、课程、教法等教育要素的质量与品质提升,更重视彼此之间的连接,更重视推动整个区域课堂变革的运作机制构建和运作效能,着力构建了支撑课堂教学变革的学校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了推进234高效课堂的保障机制,

取得了区域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效果,推动了区域课改的发展。

三、勾勒蓝图,建构模式

1.“234”高效课堂育人模式。“2”指两个能力目标: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见图1)终生学习能力指向“成才”目标,其基础就是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管理指向“成人”目标,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落实。学生能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3”指模式的三个价值追求: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解放理性指向个性解放和权利赋予,核心是对课堂变革的主体赋权。让校长享有办学自主权,让教师享有合法参与权,让学生享有个性发展权,支持学校、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可靠的、批判性的洞察采取自主的行动。

“3”还指学生学习的完整三段,即课前自学、课中合作、课后拓展。课前自学实现课堂教学从集体思维到个体认知的重心转移,教师们从关注显性学力到关注隐性学力的重心转移。课中合作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落实“交流、探究、质疑”要求。课后拓展是课堂的后延,是知识面的扩展与探究深化。

“4”指课内学习要体现的“预习、展示、点拨、测评”四个核心要素,这是考核评估课堂变革的重要标准。“预习”是课前自学的延续和检测,是教师调查学情、课堂决策的契机。展示是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实施合作学习的最好形式,通过展示,亮出集体思维,呈现学习探究成果。“点拨”是教师适时巧妙而灵活地启发诱导学生的教学活动,指向于集体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对课堂“有向开放”的把握,是师生间的交互反馈,是课堂灵动的集聚生成。“测评”是对学习目标达成的测试与评价,是课堂高效的试金石。“测”是对“双基”与能力的强化、巩固与反馈,要求形式多样;“评”是对学习价值的肯定与矫正,关涉个人与小组,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研究证明,在教育领域,环境的差异或独特性总是一个关键因素。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没有普遍适用的课堂教学统一模式,在一种情况下可行的做法在另一种环境中则可能失败。在各学段、学科具体教学中,教师遵循课堂四个核心要素即可,至于具体的步骤和时间分配,给予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2.“234”高效课堂模式的学校生态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四个部分(见图2):

第一,“以学为本”的学习生态。载体抓手为“学案导学”,即以导学案为载体,开展独学、对学、群学,达成学习目标。组织抓手为“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带领下合作探究学习。流程抓手为“234课堂模式”,灵动呈现课堂四大要素。

第二,“以生为本”的管理生态。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按契约规则更多地参与班级和学校事务管理。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与原有的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衔接重组。自管会主席、副主席,竞选产生,学校任命;主席组阁,聘任各部部长;负责拟定相应管理“法律”。形成学校、班级、小组、自我四级管理网络,促进管理生态优化。

第三,“以生为本”的文化生态。学校应该是一方充满文化气息的多功能生态文化场。让每一面墙壁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有生机。小组、班级、学校关注和展示的都是学生自己鲜活、朴实、生动的生命状态,如班级有公约、激励评价栏、手抄报、图书角、生日历、师生自己的语录、才艺展示(书画、剪纸)等等。

第四,“以人为本”的评价生态。营造良好的课改评价生态,以评价引领课改前行。学生、小组、班级、教师、学校的多层次评价及评价主体和指标的多元,注重探索发展性评价和协商性评价,强调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四、保障有力。区域推进

用“五主一引”的保障机制进行区域推进(见图3)。

1.行政主推。顶层设计,整钢锻造。体现政府的意志,将课改写入县政府工作报告。任务驱动,评估管理。制定课改目标任务标准,教师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指标,教育局进行评价,将评估结果与评先选优、评职晋级挂钩,用评估促进教师内驱力的唤醒和专业发展。财力支持,强力助推。市县教育局将有限的财力和项目建设向课改基地校及示范校倾斜。舆论宣传,营造氛围。宣传课改理念,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专业引领。问题诊断,持续跟进。邀请全国课改专家到我县诊断课堂,指导课题的深化研究和成果的提炼与表达;县教研员每周三天深入基地校,调研指导“雷打不动”。名师标兵,辐射带动。组建名师课改宣讲团不定期到基地校诊断课堂。课题研究,提升品质。本课题包括子课题11项,选题涵盖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各个方面,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经验梳理,定期总结。县教研室组织编写了《高效课堂探索》和《高效课堂手册》,编印《蓬安教研》高效课堂专刊。

3.校长主管。点燃激情,转变观念。通过校本培训,激发教师敢于担当的责任心。问计师生,双轮驱动。采用“学研培教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技术路线,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倾听师生的心声,消解他们的困惑,吸纳合理的建议。家校一体,密切联系。凝聚强大育人合力,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生态。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角色转换,凸显双主。激发教师专业热忱,使之努力由知识的化身、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发动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努力由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变为课堂的主动求知人。

5.特色主线。一校一品,特色鲜明。倡导创建“1+X”式的课改特色学校。“1”指高效课堂建设,“X”指特色项目,如大课间活动、剪纸艺术教育、海量阅读、传统礼仪教育等。

五、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学生乐学,健康成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学会、会学、乐学;养成了独立思考习惯,激活了质疑批判思维,增强了实践创新能力;自主管理培养了学生的“契约”意识,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如河舒初中2013届3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彭永忠外出学习3天,自管会组织同学按进度学习数学,管理班务,秩序井然。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升人高一级学校后,显得更加阳光自信,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也更强了。学生远离“题海”,学业负担得以减轻;课外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近两年,学生参加省市演讲比赛、辩论赛、才艺大赛等,先后有283人次获奖。

2.教师幸福,实现提升。教师观念转变,科学育人成为自觉。课堂变得鲜活、开放、民主;课堂效益提高,中考、高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有成就感;课堂高效,学生自主能力提升,教师有闲暇享受生活;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教师实现了人生价值。教师专业发展见效,全县有8位教师参加全国课堂博览会,获得课改专家好评。61位教师应邀到外县市讲学,作课改报告。有28位课改标兵及教学能手走上学校管理岗位。

3.学校解放,发展提速。学校有了更大更多办学自主权,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课堂指导力不断提升,学校成为“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一方池塘。教育生态环境日趋向好,领导心系发展,教师求实进取,学生勤奋探索,书香氛围浓郁,特色建设鲜明。我县课堂变革先行者河舒初中成为陕西师大的教育硕士创新培养基地及西华师大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农村的王云小学依托课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较快,而今可以与城区小学并驾齐驱。

4.专家肯定,媒体关注。四川省教科所所长吉文昌激情满怀地表示:“蓬安的探索令人振奋,使人鼓舞。”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认为本成果“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高效课堂首倡者李炳亭先生用“鲜活、科学、效果”三个关键词评价我县课改。《中国教师报》、《四川教育》、《教育导报》、《教育科研论坛》等报刊,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27次报道了我县的课改动态。

5.全面推广,有效辐射。2012年4月,在河南召开的“全国区域课改样本观摩会”上,我县荣获“全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课改区域”,课题组成员姚勇荣获“全国十大区域课改推动人物”,并交流了我县打造高效课堂的经验。近两年,县外教育同行前来蓬安县考察学习19930人次。省内18(市、州)的教育代表团相继到我县观摩考察课改,参加课题成果推广会。本课题组成员多次赴西华师大、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江津区、大渡口区及四川遂宁市、广安市、达州市、南充市各县(市、区)宣讲本成果深受好评。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学校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校推介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