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匡迪先生在《中国冶金通史》编撰出版启动会上的讲话

2015-12-05

金属世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冶金工业通史冶金

徐匡迪先生在《中国冶金通史》编撰出版启动会上的讲话

Speech at the Start of "Chinese Metallurgical History" Compiled and Published by Mr. XU Kuangdi

内容导读

2015年12月25日冶金工业出版社组织冶金行业相关专家学者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了《中国冶金通史》编撰出版启动会。徐匡迪先生讲话指出:冶金工业出版社组织撰写出版一部翔实可信的《中国冶金通史》,系统总结中国从古至今的冶金发展历程,这是一项重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带有紧迫性的抢救工程。《中国冶金通史》的撰写和出版,将成为中国冶金史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冶金工业的一个贡献。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编撰《中国冶金通史》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一个冶金大国,应该有这样一部通史,来展现中国冶金的发展进程。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在冶金技术领域的创造和发展,书写出许多灿烂辉煌的篇章。

早期冶金技术在中华大地的兴起与应用,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原成为东亚地区文明中心的重要经济技术保障。

在距今约4000年前,中原、东北、西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普遍进入了青铜器产业化的生产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的产业格局。中原地区发达的青铜产业,尤其是陶范铸造体系和礼制的青铜化曾在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距今约2800年前,中原地区在高超的冶铜技术基础上,发明了独特的生铁冶炼技术,并在秦汉时期发明了一整套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冶金技术体系,包括生铁铸造、生铁韧化、生铁固态脱碳、炒钢、灌钢等技术创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汉代建立的50多家大型钢铁厂,为其反击匈奴、开疆扩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中国独享生铁之利达2000年之久,以生铁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钢铁技术体系堪称中华发明之最。铁质工具的采用大大促进了远古农耕文明的发展,以至于史学界把它定义为铁器时代。

中国古代冶金工匠们还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水法炼铜技术,并在唐宋时期大规模使用。中国是最早发明镍白铜的国家,并且从明末就开始了产业化炼锌。镍白铜和锌在明清时期大量出口西方,推动了世界镍、锌产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在煤焦炼铁、冶金鼓风设备、高炉建造等诸多领域也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冶金技术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历史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著书传承。

16世纪以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固步自封,未能积极吸收世界先进的冶金技术,中国冶金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世界。

鸦片战争以后,国人逐渐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进攻中感悟到冶金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军队的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才开始相对主动地吸纳、引进西方先进冶金技术,并在洋务运动中先后创立了汉冶萍江南制造局等大型冶金企业,大量引进西方人才,形成了近代矿冶业发展高潮。

近代东北的冶金业发展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直接相关,但鞍钢、本钢、沈冶企业的早期发展,客观上为中国现代冶金业培养了大量职工和技术人才。

这一阶段的历史及其影响也需要认真研究。其中的经验教训,都有待深入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冶金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以钢铁为例,中国有现代钢铁以来,工业从清末洋务运动开始不过百年左右,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总产能仅百万t左右,而1949年的实际产量仅19万t。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铁工业的骨架初创,以苏联的设计与工艺装备为模式建成了鞍钢、包钢、武钢、首钢、酒钢、攀钢、上钢、唐钢、太钢等大中型钢铁企业,使“文革”结束时钢铁产能达到4000万t左右。改革开放30年来因国内市场需求强劲,以及引进、消化、吸收使冶金装备大型化、现代化,使中国钢铁工业超常发展成了钢铁工业第一大国,目前产能已近10亿t。

现代冶金史的涉及问题较多,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在近、现代工业革命过程中,冶金产品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蒸汽机、内燃机到发电机、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再到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载工具,无一不是以钢铁为主的材料制成的。

即使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金属材料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在地球上其资源量大,矿藏集中易于规模化开采,而且还由于铁、铜、铝、铅、锌等主要金属都可以回收再利用,资源的反复利用几乎无限制。

中国是具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到2050年前都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冶金产品的需求将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回顾过去冶金工业迅猛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有两个方面的巨大力量支撑着它。首先,是整体社会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没有蒸汽透平,就不可能有大型高炉;大功率电机的出现造就了大型轧钢机;工业化大规模制氧技术的成熟使氧气转炉脱颖而出,取代了少、慢、差、费的平炉。简而言之,只有在工业革命成功和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才会出现由大型化设备组成的现代钢铁联合企业。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信息革命风起云涌,信息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冶金工业的各个生产过程进入了连续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新时代。当然,除了近代物质文明的贡献外,冶金过程的理论研究也起了十分关键的支撑作用。150年前,冶金还是一门传统工艺技术,它的基础是千百年生产经验的积累。19世纪中叶以后,化学热力学日臻成熟,并开始应用于冶金,形成了以系统状态为考察对象的经典冶金学,它所回答的问题是宏观系统条件(温度、压力、成分)对冶金反应的影响及其可能得到的最终状态。当时所用的研究工具是以代数方程式为主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对数关系。从20世纪30年代起为研究冶金过程的速率现象,首先发展了以分子动力学为基础的微观冶金动力学,试图从纯化学反应的角度来描述冶金过程的速率现象,但在经典冶金学中无论是宏观的热力学分析还是微观的动力学描述,都不能直接用于冶金过程控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冶金原理”与“冶金工艺”的脱节。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工业过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冶金过程自动化的研究,无论是冶炼还是轧制,都必须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于是各国冶金工作者纷纷开展了宏观动力学的研究,即传热、传质、传动量的传输过程研究,以便写出相关的理论模型与统计模型。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而发展到基于神经网络逻辑和链接权的人工智能表述,无论是传输过程还是人工智能都要借助于常、偏微分方程组的数学工具。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反应器的设计、研究,形成了冶金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分支,为冶金过程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完备的理论支撑。从此,冶金从工艺技术走向了工程科学。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将来。冶金史是人类文明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冶金工业出版社组织撰写出版一部翔实可信的《中国冶金通史》,系统总结中国从古至今的冶金发展历程,这是一项重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带有紧迫性的抢救工程。《中国冶金通史》的撰写和出版,将成为中国冶金史研究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中国冶金工业的一个贡献。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编撰《中国冶金通史》的时机已经成熟。作为一个冶金大国,应该有这样一部通史,来展现中国冶金的发展进程。冶金工业出版社邀请我担任这部巨著的主编,我深感责任重大,可谓诚惶诚恐,好在我们有一支强大的编辑队伍,特别是中国古代冶金史在柯俊先生带领下,已做了十分扎实的基础工作。我认为,我们这部著作,应该体现出当代冶金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中国冶金通史》既要有对历史的总结,也要对未来发展有所启迪。既是通史,涉及内容就要广泛,每个时期的都要涉及到,体现出历史发展的脉络,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我们要集各方之智慧,使这部著作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冶金大国的地位相称。

(2014年12月25日,于北京科技大学)

10.3969/j.issn.1000–6826.2015.01.05

猜你喜欢

冶金工业通史冶金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冶金工业出版社铸造专业图书推荐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