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5-12-05张晓光王彦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张晓光,王彦君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在全球交流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高一虹(2002:27)指出,英语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扩展到目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张红玲(2007:193)坚持认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贾玉新(1997:3);杨盈、庄恩平(2007:15)提出外语教学培养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如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目前,国内研究呈现以下趋势:绝大多数的文章属思辨和论述性质,少量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上,对于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实践性研究较为鲜见。国内著名学者胡文仲、彭世勇等力举多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刘安洪,2013:20)。本文尝试运用项目型教学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用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学生亲历跨文化知识的搭建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探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并逐步渗透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去,为提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一项必备的综合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1)。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使得交际目的得以成功实现的能力。潘亚玲(2008:7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从多角度看待本文化和异文化,获得一种对待异文化的积极态度,包括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不同的行为方式”。张红玲(2007:70)主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文化和交际知识,在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中进行交流,并对异文化表现出宽容接受和积极欣赏的态度。目前我国还涌现出多位研究跨文化能力体系的学者,高兆金(2010:58)的跨文化能力体系分为三部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知识框架的建立及跨文化技能的锻炼;杨盈、庄恩平(2007:13)的跨文化能力体系涵盖四个要素:全球意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综合体),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张卫东、杨莉(2012:10)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适合中国外语教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系,该体系由文化意识、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三个维度构成。

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求学习者要超越本族语和目的语及相应的文化束缚,意识到文化的多元性,即文化意识。只有学习者拥有了文化意识,他们才会重新审视本国文化,意识到自身的文化烙印并超越自身文化的界限;会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寻求文化间的共同特点;会更好地尊重、理解和处理异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从文化意识入手。高一虹(2002:28)强调,中国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理念需要新的模式,新模式的首要特点应当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笔者认为文化意识是一种接纳和理解异文化的包容态度,是一种良好的情感和心理素质。但是提高跨文化意识要借助于跨文化知识这一实质内容。本研究就是利用项目型教学法让学习者以亲身实践的方式主动获得跨文化知识,强化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项目型教学法

项目型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上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周旭,2011:145)。项目型教学法通常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项目任务设想,由学生来确定目标,经过制定计划、分组协作、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估等几个阶段来完成。教师创设情景,给予宏观上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利用情景,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共同行动以实施计划。这样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理解、融会贯通,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与此同时,项目型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目前,项目型教学法因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推崇行动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戴晓燕,2011:30),多用于职业教育,较少用于外语教学,在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中运用更为鲜见。本研究就是利用项目型教学法注重体验和建构的特点,提供给英语专业学生一个感知异文化和改变认识的实践机会,削弱对老师的依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三、基于项目型教学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方法 本研究运用项目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共经历介绍项目、举办讲座、项目实施、成果报告四个阶段,属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它是基于项目主体的体验和感受,客观地说明研究对象的体验,从而达到普遍化的目的。

本研究在山西大同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的“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开展,所用教材为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三版),选取内容为第七章的“跨文化交际”部分,参与研究的学生共四个班级,人数分别为42人、42人、42人、40人,共166人。研究共持续6个教学周,从第4周到第10周,其中“成果报告”阶段占用4课时,其余阶段的实践研究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研究的具体任务安排见表1。

表1 实践项目型教学法的课时和内容安排

本研究分四个阶段对项目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通过为期6周的项目型教学,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否增强?2)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否会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中?

(二)项目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介绍项目 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介绍项目型教学的目标与实施方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布置学生在本周内(即第4周)阅读第7章跨文化交际的相关内容。

2.举办讲座 教师将四个班的学生分成两大组(根据学生没课的时间情况分组),每组分别利用第5周的课余时间进行2小时的“跨文化交际讲座”,主要内容如下:1)什么是文化?(大文化、小文化)2)什么是交际?3)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其重要性是什么? 4)跨文化交际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几类?5)推荐涉及跨文化交际话题的电影,书籍及网站。

讲座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引导学生摒弃民族主义中心,理解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异国文化,逐渐形成文化平等尊重和融合的意识;二是提供获得跨文化交际资料的一些主要途径(网络、报刊、图书、电影),成为跨文化知识获取的重要补充,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输入;三是提供跨文化交际的话题类型,以便学生下一步选题。

3.项目实施 学生分组活动,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师作为咨询员的身份参加,进行监督和必要的指导。分组基于宿舍(每宿舍6人)进行,以方便随时联络,随时讨论。第6周,学生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协商,明确兴趣,确定项目主题,交由教师审核,教师要确保每班所涉及项目主题不能重复,另外就题目提出建议。题目通过之后,学生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确定预期成果。第7周,小组收集、筛选资料,讨论协商,制作PPT课件,编写发言稿,确定发言人。

4.成果报告 第8、9周利用课堂进行项目报告会,所有小组需介绍自己的项目并进行演示,表达见解。每组发言时间为20分钟。汇报之后进行课堂交流,回答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及总结,与学生信息互通。这一环节也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四、结果与讨论

(一)亲历跨文化搭建过程 项目型教学法的实施让学生有组织地搭建了跨文化知识的框架。传统的教学呈现一种静态的知识输出,过分注重高度结构化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很少有学生的亲自体验。项目型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了主动体验和建构的情景:在计划项目时,小组成员刻苦钻研,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资料,彼此间充分沟通、交换意见,协商决策;在执行项目过程中,小组成员作为跨文化的传播者,亲历者,以主人公的身份介绍、分析文化差异。通过实施项目型教学法,跨文化知识和能力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由小组成员积极探索、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来主动建构和获得。

(二)有效提高跨文化意识 项目型教学法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型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应当看作是一个终极产品,而应当视作一个开放型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潘亚玲,2008:70)。通过跨文化的自主学习,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文化烙印,对文化差异更加敏感,这种敏感性起到辐射作用,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内在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不单以有形知识的多寡来衡量,它还包含无形的文化领悟力和思考力。”(刘学惠,2003:36)。这种能力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从根本上树立起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教师对项目实施的认识 项目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主动探索,相互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增强了自身的实践性输出能力,积极参与了自身新知识体系的建构。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看重教师的权威性,没有意识到与学生平等地位的重要性(张义君,2013:24)。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教师看到了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潜在能力:确定项目主题,思想统一;收集资料,齐心协力;小组讨论,凸显概括归纳能力;成果展示,语言流畅,声情并茂,整个过程学生互相配合,显示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这种自主协作、探索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和驱动。

项目型教学法扩大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视野。课本中原本是一小部分内容,在经历这种特殊的学习情境后,极大地延伸了生命力,每个小组展示一个跨文化主题,每班共涉及七个不同的主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视野。

(四)学生对项目实施的反馈 为了检验项目的效果,也为了给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项目反思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在项目反思阶段,就学生完成此次项目的态度及意义,进行了问卷调查。

表2 学生对此次项目型教学的反馈

表2说明学生对此次项目型教学的认同度很高,非常喜爱这样的教学实践。对于项目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方面,学生的认同度也很高,这和本研究预期的结果相吻合。项目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从新的视角审视本文化和异文化。

通过项目型教学法的实施,学生表明会在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更加关注跨文化的层面,这也是本项目希望达到的辐射作用,即把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文化层面去解析学习材料,加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得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最终得以深层次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圆满完成,但认真反思后,发现有以下两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和研究中加以改进:

1.学生所选跨文化主题多为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外显的微观方面的文化差异对比,如日常生活言语行为(称谓、禁忌、道歉)、习俗及历史知识和非语言行为(手势语、服装服饰、餐桌礼仪、结婚仪式)等方面,较少触及自身不熟悉的、内隐的宏观方面的文化差异对比,如在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以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分次进行,先做微观话题,再做宏观话题。因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不应当仅停留在识别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在某一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更要对其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剖析(即宏观层面),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是有很大帮助的。

2.对于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其它课程的程度不确定,目前只是从问卷中学生的意愿中获得,这方面还可深入研究,如进行跟踪访谈,收集学生反馈,确定较为具体的渗透程度,同时可以定期给学生做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讲座,以强化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的执行力。

五、结束语

21世纪是跨文化交际的时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尝试运用项目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实施项目,本研究提出的两个问题得到初步解答:项目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亲历跨文化搭建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把跨文化意识渗透到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中。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通过静态的文化知识传授,还应当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用主动参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宽容性,使学生拥有文化洞察力,真正认识、理解、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达到内心整体意义上的成长。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杨 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04):13-21.

[6]刘安洪,谢 柯.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能力调查[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3(02):20-25.

[7]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04):68-74.

[10]高兆金.浅议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8):58-64.

[11]周 旭.运用项目教学法在信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信息教育,2011(06):145-148.

[12]戴晓燕.论项目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高校教师的挑战[J].科教文汇,2011(2):30-33.

[13]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1):34-36.

[14]张义君.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多元识读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外语界,2013(01):20-27.

[1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教学法
情景交际
交际羊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