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
——基于《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
2015-12-05杨建雄吴香芝
刘 焱,杨建雄,吴香芝
(湖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0 引言
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答辩,不仅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还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毕业论文工作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撰写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开题随意性大、论文工作管理松散、指导教师工作不到位及指导工作量计算不合理等,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存废之争[1].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探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省4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丽水学院、台州学院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期刊论文30余篇、部分高校目前正在使用的《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湖州师范学院近4年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论文等.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重点.
1.2.2 访谈法
对湖州师范学院及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丽水学院、台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论文指导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本科生毕业论文及该校开设《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情况,并与部分高校专家探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想法.通过访谈调研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框架.
1.2.3 问卷调查法
围绕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提升路径,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及部分指导教师.发放学生问卷150份,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有效收回率为96%.
2 研究结果
2.1 现阶段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2.1.1 选题不合理
选题是论文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但从湖州师范学院2011-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有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选题1);有的选题可操作性较弱(选题2);有的选题研究对象不存在(选题3);有的选题概念界定模糊(选题4).这些选题的不合理性必将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
表1 湖州师范学院部分毕业论文选题Table 1 Part of graduation thesis topics of Huzhou University
2.1.2 摘要不规范
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从表2可以看出,有的论文摘要与引言相互混淆(题目1);有的对论文进行评论(题目2);有的使用了第三人称以外的人称(题目3).摘要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表2 湖州师范学院部分毕业论文摘要Table 2 Part of graduation thesis abstracts of Huzhou University
2.1.3 方法运用存在缺陷
大部分毕业论文都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个别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等,但经常出现研究层次不清晰,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普通访谈与专家访谈混淆的现象,或问卷调查法基本都没有信度和效度检验,有的调查问卷样本偏少的现象.
2.1.4 内容简单罗列现象严重
从几届毕业论文资料可以看出,许多论文没有系统地按研究目的有逻辑地进行论证,只是将文献简单罗列、东拼西凑,以达到字数要求.有些语言表述过于口语话,暴露了写作功底薄弱和逻辑性差的缺点.
2.2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2.2.1 管理因素
(1)学校管理.一般本科院校都把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大四学年,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找工作上,很难集中精力去完成毕业论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率,放宽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导致学生及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临时抱佛脚,形式大于内容.
(2)科研能力.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平时没有严格的读书及写作训练,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2.2.2 课程因素——以《体育科研方法》为例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承载着体育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使命.该使命完成效果如何,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否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上.下面针对目前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进行分析,以找出症结所在.
(1)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丽水学院、台州学院4所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调查发现,几所学校都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安排在第5或第6学期,课时为32~36学时,考核方式为考查或考试(见表3).
表3 几所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体系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caus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2)课程授课方式.教学方式基本都采用课堂教学,按照教材讲授体育科研方法的理论.
(3)课程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为考查课的成绩评定,以课堂教学和平时作业评定平时成绩,期末上交一篇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用于评定考试成绩,两者综合即为该课程总评定成绩;考核方式为考试课的成绩评定,除了课堂教学、平时作业、上交开题报告或文献综述外,还要在期末进行相关理论的试卷考试,最后综合评定成绩.
通过对湖州师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回答《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是否有帮助时,只有5%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帮助;37.5%的学生认为有帮助;62%的学生认为没帮助.而有较大帮助的5%的学生,几乎都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有科研立项的学生;37.5%认为有帮助的学生对论文的格式、研究方法有些了解.可见,《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目前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没有较大帮助,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成了摆设.
2.3《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调整策略
2.3.1 课程内容调整策略——构建单元教学内容体系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在研究如何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有的高校实行“导、研、本”路线[2];有的高校实施了三级论文科研训练[3];有的高校采取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综合管理.这些模式和方法对于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都是较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力求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合理化,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形态多元化”[4],为本文进行《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早有学者提出“体育科研方法”课上采用单元式教学的改革措施[5],还有学者提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三阶段”模式[6],更有学者提出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构建系统的模式,按照提高认识、基本功训练、选题训练,学风培养及实践锻炼等环节进行[7],以及黄汉升提出的单元进阶式教学模式[8]等.这些都为本文进行《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通过对浙江省4所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教材分析发现,采用的都是黄汉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材,深入分析教材结构发现,各章之间并无很强的逻辑联系.因此可将全部课程内容分为若干单元进行授课,授课时间根据内容可灵活地安排在各个学年,同时增加实践操作内容[8].
2.3.2 课程教学方法调整策略——采用单元渐进式教学方式
(1)成立《体育科研方法》授课小组,至少由3人组成.由《体育科研方法》主讲教师为组长,明确分工,分别担任不同部分的教学.从每届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成立运行,制定4年完整的授课计划,由教学办负责协助执行.
(2)将《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划分为4个授课单元,与体育教育专业分别开设在第一至第四学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读书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相对应,进行相关内容的授课并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实现此教学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第一学年,《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形式为讲座.具体内容主要为体育科研方法导论,与之相对应完成的实践性教学是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讲座使学生头脑中建立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此讲座可结合专业教育及培养方案,使学生了解4年的教学内容,让他们知晓毕业前要完成一篇与专业有关的毕业论文,而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是来源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去主动观察、摸索,同时布置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接触社会,通过观察及实践,结合专业实际写出调查报告,开学后上交,由班主任及讲座教师评定暑期社会实践成绩.
第二学年,《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形式为讲座.具体内容为文献的阅读、检索,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是读书报告.由《体育科研方法》授课小组中的一位教师,结合课程开设讲座,布置学生完成读书任务.结合阅读文献以班级为单位成立若干课外读书小组,每组5~8人,要求每组至少有1名女生或班级干部,自愿组合,每个读书小组在一个学年内借阅若干本书籍,人手一本,书的内容至少包括励志、教师、体育3大类,轮流阅读,每人需将借阅、读书进程及心得记载在读书笔记中,学期末上交一篇读书报告,每组内不得有重复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读书笔记及读书报告评定成绩.也可通过举办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促进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
第三学年,《体育科研方法》的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及实践调研.首先进行体育科研方法的课堂授课,主要内容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如何选题及常见研究方法介绍.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性教学是学年论文.本学年需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做为作业,由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选取指导教师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原则上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就是将来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评定学年论文成绩.可结合本学期的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及师范生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来完成学年论文,同时布置学生结合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深入调研,选取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
第四学年,《体育科研方法》的授课形式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论文的研究设计、写作及学术规范教育,与之对应的实践性教学是毕业论文.
此教学方法是从大一开始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及科研素养,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经过前三年的学习积累,研究及写作能力逐渐提高,大四时就能较顺利地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3.3 课程教学评价调整策略——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调整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在学习中实施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习,主张收集学生各种信息,全面地评价学生,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评价的结论适当地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改进学习.《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体现在:
第一学年,布置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学后上交调查报告并组织暑期社会实践研讨会,有针对性的组织较好的同学在会上发言,同时教师针对调查报告的内容与写法,结合实际再次讲解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对科学研究意义等.由班主任及讲座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及调查报告评定暑期社会实践成绩,同时将该成绩反馈给每位同学,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争取更大进步;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提出善意忠告,找到其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为下一学年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学年,主要的实践活动是读书.读书日记要每月检查,随时给出评语及建议,最后通过学生的读书日记及读书报告评定学生成绩.
第三学年,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教育见习、师范生技能训练等,同时要撰写文献综述及学年论文.在撰写文献综述时,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提出指导意见,通过综述材料完成一篇学年论文上交.
第四学年,在前三年基础上确定毕业论文方向,写出开题报告.《体育科研方法》最终课程成绩由四个学年分别完成的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学年论文、开题报告及课堂教学5 项成绩综合评定,各占15%、15%、30%、30%、10%.
3 结论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选题不合理、多人或多届重复一个题目,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摘要表述不准确规范;方法运用有缺陷;文章内容简单罗列、逻辑性差等问题.其主要有两个因素:管理因素和课程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依托《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从三方面展开:课程内容构建起单元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实践作业内容;课程教学方法采用单元渐进式教学方式;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过程性评价.
[1]鲁汉玲.以多元化学习成果替代单一本科毕业论文的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4):1.
[2]刘文辉,易秋平.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新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39-40.
[3]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党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6-150.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
[5]骆秉全,王子朴.我国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1):8-9.
[6]李再兴.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与综合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生学报,2002,25(3):376-377.
[7]周权锁,陈巍,李辉信,等.注重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制新模式构建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91-93.
[8]黄汉升,吴燕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的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5):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