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美的历程
——维大利·里奥维奇·巴拉维克教授在中国
2015-12-05郭子扬
郭子扬
走过美的历程
——维大利·里奥维奇·巴拉维克教授在中国
郭子扬
《初冬》 布面油画 50×60cm 2014年
2014年11月,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的特聘专家,维大利教授从俄罗斯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历程。教学内容涉及肖像写生、风景写生等。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转瞬即逝,正如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维大利结课时的风景教学讲座上的发言中所谈到的那样:维大利教授平易近人、真诚朴实,对于学生的画面讲解细致,并且注重强调规律性的知识,这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另外,作为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维大利教授对绘画所投入的专注与热情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唯有勤奋,才是在艺术上获得丰收硕果的唯一途径。
《清东陵》 纸、铅笔 60×80cm 2014年
在任何时代,都会有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优秀艺术家的出现,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价值。他们以其非凡的艺术天赋将观者带入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其作品引人入胜,令人感同身受。每当看到维大利·里奥维奇·巴拉维克的作品时,这种感觉便油然而生。他的艺术作品除了良好地保持着俄罗斯传统画风的基础之外,又融入了更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艺术手法。他眼界开阔,不拘泥于教条,其灵活全面的艺术观点与其画面完整的融为一体。在维大利的作品中,其面对自然的真挚感受让观者感觉到超脱自然的升华,画面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感情色彩。他善于运用美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深入浅出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观者达成了审美一致性的高度。这一切体现着艺术家的高明与智慧。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善于取材的特质表现出了他对传统艺术的深入了解。在维大利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因此,他的作品总是满怀深情,为观者营造出了一种美好的氛围。除此之外,艺术家最令人钦佩的是他在作品中所营造的感情基调可以让观者产生共鸣并有浓重的人文色彩。维大利的作品巧妙地融会贯通,抒发自我。尤其是他具有严谨的写实绘画、扎实的艺术功底与塑造能力,这是对俄罗斯艺术良好的传承和创新。维大利的肖像和风景作品全面地展现了他的美学情怀和内心世界,与此同时,我们也很好地感知到了他的哲学观点和艺术思维。
在中俄高级油画研修班的肖像写生课堂上,维大利以其严谨的教学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理解油画写生的艺术之门。油画作品《马大爷肖像》便是他在教学课堂上完成的众多作品之一,他对于艺术规律纯熟的运用和画面美感的生动把握感染了所有的学员,教学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11月中旬,维大利带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俄高级油画研修班的学员奔赴清东陵进行风景写生教学。他带着对艺术持久的热情作画,创作了大量风景油画,比如《初冬》、《大地夕阳》、《柿子树》、《湖边雾起》等,还有素描作品《清东陵》等。他运用雅致微妙的色彩、均衡饱满的构图和严谨不俗的造型完成了一幅幅令人赞叹的作品。
作为列宾美院的资深教授,维大利对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热情和智慧。他每天坚持为学生评画,指出问题,表达自己真诚的看法,所有的学员都表示,在此次学习中收获颇丰,由衷的喜欢和尊重这位来自俄罗斯的老师。尤其是在最后结课时的风景写生讲座上,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写生一定要有真诚的态度,只有自己的感受对景象有足够充沛的灵感和热情时,写生才会更有效果。他这种一以贯之的艺术理念为学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相信他在中国努力播下的艺术种子终将会有令人欣慰的花朵绽放和硕果丰收。
学习绘画,就是在美的道路上寻求与探索未知的美好,恰似一个美的历程。维大利即是如此。1949年,维大利生于列宁格勒,其家人都对艺术有着无限的向往,他的母亲很喜欢剧院文化,父亲则对油画很感兴趣。维大利自小就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无比热爱,直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喜欢临摹著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例如Г.Г.莫夏叶洛夫, Ф.А.瓦西里耶夫等。父亲在临摹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希望这些优秀的艺术家会对儿子有所影响。值得欣慰的是,维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对素描的浓厚兴趣。据他自己回忆,他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对着照片临摹船只了。他对素描的敏感程度着实令人惊诧,特别是对于比例、透视的问题已然解决得十分老练。在六年级的时候,他的艺术天赋进一步显露出来,开始描绘周边所有能看到的事物,并对造型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越来越多的对于技法的熟练掌握以及风格的不断创新让他感到十分开心。八年级时他的技法已经极为成熟了,那时候他经常和朋友们去艺术学院观看艺术家为博物馆临摹作品,而周末去博物馆临摹石膏像则是他当时感到最为快乐的事。后来,维大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自己所钟爱的谢洛夫美术专科学校,他的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В.В.库拉舍夫和Г.И.奥尔洛夫斯基,在名师的指导下,维大利很好地掌握了油画技巧和艺术规律。四年的学习生涯转瞬即逝,1968年维大利顺利地通过了国立圣彼得堡大学列宾美术学院的考试,正式成为列宾美院的学生。他考入列宾美院的时候是排名前几位的尖子生,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也极为优秀,在日后的学习中,他也一直保持着名列前茅的成绩。他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老师:В.格尔博, П.基帕里索夫, В.别西科夫, И.萨利采夫。在结束了两年的学习后,他又顺利地进入了大型架上绘画工作室,师从А.А.梅尔尼科夫。在刚开始进入大型架上绘画工作室的时候,是很难适应的。“刚开始进入工作室学习很不顺利,我总是不能把老师讲解的意思很好地通过画面表现出来,所以大三的考试我只有三分的成绩,我那时候不爱说话,状态不好。但是慢慢地我适应了工作室的风格和习惯。”著名的艺术家梅尔尼科夫和维大利有很多的交流,也时常给予他帮助。对于维大利来说画面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空间的延伸问题。大型架上绘画作品是需要艺术家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和见地的。精确的构图对艺术家来说既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是艺术家和观者产生共鸣的最好见证。在此阶段,维大利创作了作品——《看见》。精准的素描关系是维大利解决大型绘画的关键因素,完美地处理好自己所看见的空间关系之后,他才能从容深入作画。
《大地夕阳》 布面油画 50×70cm 2014年
《马大爷肖像》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4年
1974年维大利从美院毕业,他的毕业作品——为莫斯科的列宁博物馆创作的草稿——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非常顺利地取得了研究生的学历;三年后他开始为宫殿创作天顶画。研究生毕业后,维大利开始在列宾美术学院教书。在В.М.聂普林采夫工作室进行教学工作期间,他的表现非常优秀,并于1977年获得了“苏联艺术家”的称号。此后,维大利创作了一系列史诗类巨作,这些作品在社会上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与好评。这些作品具体包括: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南方》、《梦》、《灾难》、三联画《殉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是流行严肃风格的时期,维大利也创作了这类作品,每一张作品都充满深厚的感情。在此期间的很多作品表现给观者的印象往往是深入探讨内心的沟通与对美的顿悟的内容。如果排除大量的技法因素不做考虑,维大利这个时期的作品常常有着很浓的哲学思考,比如三联画《殉葬》。这些作品所表现出的悲观或者说是悲情状态其实是对梅尔尼科夫工作室画风的一种挑战和无声的抗衡。可以说三联画《殉葬》是非常传统的绘画题材,但是艺术家深入内心的描写是与以往的作品大相径庭的,他的艺术创作只追随自己的内心。耶稣受难的那种紧张氛围在扎实的人体描绘和严谨的构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此作品也很好的展示了艺术家扎实的基本功和超强的整体创作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维大利的早期作品也受到了另一位优秀艺术家的影响——В.Ф.扎戈涅克,他曾指引诸多艺术家创作的风景作品进入到一种多愁善感的意境中去。扎戈涅克的作品整体来讲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引导与抒发。我们可以说是梅尔尼科夫与扎戈涅克两位老师的艺术引导与经济援助使得年轻的维大利更好地确立了风景画中浓浓的诗意。
维大利早期的艺术创作比较倾向于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与画面的深入。在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等不同的绘画题材中,他更喜欢选择肖像画作为描绘的重点。维大利创作并展出了诸多优秀的现代肖像油画:《薇拉肖像》(1980)、《女儿玛莎肖像画》(1998)、《艺术家肖像》(2006)、《儿子肖像画》(2006)、《在工作室中的自画像》(2007)。他擅长运用画笔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很好地将这些经验和方法加以累积,并应用到了创作过程中。通过画面的第一印象,观者就可以看到画中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说维大利的艺术创作一定是做过心理学研究的。他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让他的肖像画作品充满感情色彩,发人深省。他的绘画不仅有以俄罗斯人为模特的肖像,也有外国题材的优秀肖像画,比如他曾经临摹过的委拉斯贵支作品《菲利浦四世肖像》就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他的临摹过程往往不止于简单的临摹,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与不同的元素,通过深思熟虑来解决具体问题。感觉他临摹的作品就是一种再创作,是在合乎规则前提下的一种自我升华——《以宣传画为背景的女儿肖像画》(2005)、《母亲肖像》(2010)、《娜塔莉亚肖像》(2012)。在其后的组画作品中,维大利缔造了另一个创作的高潮——《中国学生》(2012)。这些作品的创作难度都很大,不管是在创作、构图、色彩还是心理的深入研究上,他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所有画面生动又敏感地抓住了人心。就像艺术家自己说的:“感觉生活中只有肖像,只去思考这类问题。”在肖像画的创作过程中他可以很自如地去组合画面中的元素,而不显得有丝毫的唐突与不合时宜。他可以随意地创造自己笔下人物的性格,所以他的肖像画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亲切感与神秘感。维大利认为肖像画和风景画是紧密相连的,很多的原理和技法是相似的,他们都有一些人文情怀,当然肖像画需要更多严谨的解剖类知识。这时候的艺术家就像个厨师,需要有条理的删减,不紧不慢地烹调,才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食物。
维大利可以很好的掌握所有绘画题材:肖像、人体、静物、风景——所有这些他都驾轻就熟。在此要着重提及的是艺术家的人体画。他的画总是在绘画人体的同时让人感觉到许多艺术家特有的艺术特质,如《晴天》(1991)、《洗澡归来》(1992)、《正午》(1996)、《梦》(1999)、《裸体像》(2009)。他总是可以带给画面一丝新鲜感,尤其是对女性人体的描绘——柔软、挺拔而又有着现实生活的美感与吸引力。维大利曾临摹过一张他的偶像乔尔乔内的作品《沉睡的维纳斯》,临摹得可谓惟妙惟肖,他说:“这画面如梦境一般,我可以对着它祷告。”艺术家毫不避讳地承认他曾经有一些作品是老师梅尔尼科夫作品的复制样本,但他强调艺术家一定要思路清晰,知道自己的艺术追求,拷贝和抄袭是不可取的。维大利所有的人体作品都是那样的舒服,有强烈的空间感,明暗的对比很清晰地反映了现实主义绘画的技法,漂亮的颜色和笔触让人心旷神怡。他的构图则浑然天成,让人感觉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又是那么的恰到好处。他始终收拾整齐、干净的画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维大利来说找到绘画的主题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实物的,只要是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之内他可以任意创作出自己希望的画面。即使是看到一束花,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达到心灵的共鸣点就可以入画。他的早期作品《在阳台上》(1993),刻画了母亲的脸与周围物体很好的映衬关系,就是直观的描述了一位在平时生活中照顾家人的朴素妇女形象。这张画让人着迷的点在于刻画的对象及色彩关系是那样的逼真且让人感动,艺术家对于颜色的鉴别和遴选有着很好的能力。女性的那种自然、柔美的形象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维大利早期的作品还有很多——《夏天》(1997)、《巴妮卡》(1998)、《洗澡日》(2008)。他的人体作品不仅很好的呈现了人体的美,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皮肤的质感,让人感觉欣赏这些作品完全是一种美的享受。
艺术家除了人体画题材外,还很喜欢亲近自然去作画。他最终完成的作品总有一种很奇特的视觉享受,经他刻画的景象也让人有惊艳的感觉。维大利在风景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新的窗户。从画中我们可以很深刻的感受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油画技法:《晴天》(1980),《韩国松树》(1998),《春天》(2006),《通往树林的小径》,《中国运河》(2007),《佛罗伦萨的教堂》,《佛罗伦萨·室外咖啡馆》,《佛罗伦萨·河边》(2008)。他的作品总是在色调统一和充满画面的同时,通过细节性的处理很好地表达自己对风景的独到理解。他的每一张画的描绘都有很强的主题性,他把所有的景致融洽的融入自然,让人感觉到画面整体性的同时又不乏特色。他的每一张作品都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蕴藏其中。至于作品的笔触和颜色的走向则完全是根据结构进行处理的。画家在处理画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很好的掌握俄罗斯的传统画派技法,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见解,让人看到并明白这是完全独立的、自我个性很强的作品。其实很多时候艺术家会在户外画一些小稿和草稿,然后将这些素材带回工作室再重新进行组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他去完成画面的风格与调子。艺术家一直都坚信,画作不只是自己的感受,也要让观者产生感同身受、置身自然的感觉才是真正成功的作品。
去异国写生是维大利另外一项重要的创作时机。在意大利的旅行让维大利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自然并完成作品。他每天都坚持作画五六个小时,直到离开意大利的那天,几乎都没有休息。他知道要坚持作画,不然景致会随着天气和光感产生变化。其中有一张很优秀的作品《佛罗伦萨的阿诺河》(2008),每一个层次的不同颜色都经过深入仔细地推敲,描绘出了非常强烈的空间感和透气感。这张画作中,艺术家还故意用很模糊的创作手法去构建远景,使画面空间感的深入恰到好处。至此,维大利可以说是完成了他的艺术转型,并取得了完全独立的自我风格。他的这一批画作很成功地展现了他对于油画多年钻研的成果,《佛罗伦萨的教堂》、《佛罗伦萨一角》(2008)等画作在采光写生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有几张因为有很重的雾气,模糊的教堂等似乎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但仍然让人很好地感受到了现实主义的气息。感觉他把色彩安排得像是在弹奏乐曲一般祥和,让观者也随之进入了意大利那迷人的风景之中。
《柿子树》 布面油画 50x70cm 2014年
2000年,维大利又奔赴韩国。在那里,艺术家创作了很多水彩画。在《粉色国度》、《春色》、《在峭壁》、《南韩》、《花园》、《古老建筑群里的春色》等作品中,他用不同的视角描绘了韩国的景致。水彩画这种绘画工具一直被艺术家所钟爱,当他来到韩国看到这里景致的时候,他更好的明白了选择合适的绘画内容和题材是多么有必要。这些景致是不需要用油画去描绘的,运用水彩才是最恰当的。他内心真实地感觉到了这些风景的美,并且找到了最适合于它们的表达方式。以水彩颜料为工具创造出那种彩色间隙的绘画方法是他独创的。另外,艺术家的大创作稿都是自己在工作室完成的,他总是在写生的时候画一些小稿,然后回到工作室用大稿去深入和完成。写生回来,艺术家会再工作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延续性和写实性。这些风景画有一种诗意般的忧伤,颜色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柔和与安静。色调的良好处理很好地反映了自然景致,同时也深刻剖析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丰富的颜色处理让人感觉艺术家是一位真正的水彩画家而非油画家。不同的颜色在树木上的安排上是那样的匀称,山的颜色是成组出现的,整个画面的处理和线的运用是非常安静而又精确到位的。颜色之间似乎都有内在联系,尽管作画调色的过程很快,但同时又是很精确和肯定的。维大利式的水彩作品赋予了韩国风景一种独特的魅力。在白色的画纸上处理这样的画面会有一种浮动的感觉,所以他很敏锐地选择适合作画的纸张,让画面和颜色可以更好地融合。他不只是依据结构创作,而是创造了另一种审美。
虽然维大利并不经常采用色粉等绘画材料,但是运用起来还是十分娴熟的。不仅如此,他还可以用版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这位优秀的素描画家对于素描线条的处理也做过很多功课,他总是可以很柔和且自然地处理好生动的画面,从而表现出强烈的色调感:《伊拉》(2002)、《美院沿岸》、《彼得堡的早晨》(约2006)、《在巴尼克》(2007)等。
无论是在俄罗斯的展览,列宾美院的教学,还是在中俄油画高级研修班的课堂当中,通过走近维大利·里奥维奇·巴拉维克的艺术作品和其坦诚质朴的为人,我们感觉到了艺术家内心的祥和之美。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将颜色和人为精神同时精确处理到画面中的艺术家之一。他不赞成照搬自然中的场景作画,而是要用心地通过自己的理解创作出带有感情色彩的作品。所以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可以读出强烈的人文色彩和哲学理念,这些理念如诗一般抒怀咏叹,让观者倏然发现了艺术家纯美真诚的内心世界,恰似一段美的历程。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