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要常怀『如履薄冰』之心

2015-12-05李晓东

政工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常怀公仆心态

☉李晓东

领导干部要常怀『如履薄冰』之心

☉李晓东

习主席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引用《诗经》里的一句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去规范行为,真正树立起共产党人高尚的从政品行和生活品行。细细品味“如履薄冰”,短短四个字,既道出了廉洁自律对领导干部的极端重要性,也形象地阐明了规范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一、常怀“如履薄冰”之心,正确对待权力

今年习主席在中央党校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任何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使用权力必须忠实地服务于人民。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执政为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权力实质上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服务权,肩负的职位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手中的权力只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任何权力运行的过程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都应该是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过程。只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才能正确地行使权力。如果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和小集团谋取利益的手段,就必然导致私欲膨胀。正确对待权力,重要的是把握权力运行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思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才能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二、常怀“如履薄冰”之心,自觉遵纪守法

习主席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这是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淡化了法纪观念,把权力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特权,在用权时很少有“手发抖”的感觉,甚至滥用职权眼都不眨一下。一些同志随着职位的升迁,权力的扩大,便“心动于微利之诱,目眩于五色之惑”,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从而堕入罪恶的深渊。那些贪官们之所以唯我独尊、肆无忌惮,就是缺少对道德准则、党性原则、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倘若他们具有“如履薄冰”的心态,心中就会有“定盘星”,就会有“高压线”,就会抑制各种欲望,就会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在社会交往中谨言慎行,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规规矩矩做事,而不至于失去分寸。常怀“如履薄冰”的心态,生活中就会把握做人的边界和底线,对于越轨、出格之事就不敢想、不敢做,就不会目空一切、为所欲为,就不会亵渎职责、忘记使命,就不至于落得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三、常怀“如履薄冰”之心,坚持忠于职守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公器”的属性,它不是某个人的一种特权,而是用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就必须强化“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事实上,权力与责任是形影相随的,拥有权力就意味着必须肩负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重,正所谓“一分权力十分责任”。一个领导干部常怀“如履薄冰”的心态,就会全心全意、聚精会神地做好工作,而不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就会有压力感,促使自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不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就会头脑清醒,凡事三思而后行,而不是“情况不明决心大,拍拍脑门作决策”。相反,如果只记得手中的权力,而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会失去责任感,就会丧失事业心,就会导致滥用职权或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实际上,天底下大大小小的贪官,无一不是毁灭于胆大妄为地以权谋私上。

常怀“如履薄冰”之心,既是一种领导觉悟,也是一种领导作风,应该成为领导者的心理常态。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功名利禄犹如过眼烟云,而真正有意义的是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只有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戒非分之想,牢记习主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要求,把心思用在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上,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人为官,才能敢于拍着胸膛说:上无愧于党,下无愧于民。

【作者系65066部队讲师】

猜你喜欢

常怀公仆心态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蒋鹏举:常怀报国志 建功在中吴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只见公仆不见官”
常怀感恩之心 肩担代表责任
做谦逊的人
一句话
常怀“愧对”之意——怀的是无为而愧的操守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