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陕西红拳高校推广研究①

2015-12-05李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实力陕西

李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陕西红拳高校推广研究①

李莉(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 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近几年提出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该文旨在研究陕西红拳在高校推广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及其二者的关系。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章进行检索、分析、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在陕西高校大力推广红拳教学,不仅弘扬了陕西本土武术拳种体系,促进了大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的了解,更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目前高校红拳教师多是竞技武术出身,应引进传统红拳教师,其次加强红拳文化宣传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红拳陕西高校推广研究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在内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政策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软实力。在世界政治中,软实力比强制性威胁的方式更文明,也更持久。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软实力,使别的国家理解、认同甚至模仿其在国际社会的主张和行为。一般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和传播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软实力的说服作用、渗透能力主要是通过文化来体现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便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

西安,自古就是“文武盛地”,陕西红拳在这片热土上孕育而生。红拳和古老的明城墙一样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都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这种文化的传承与未来。”[1]高校无疑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龙头阵营,红拳若能在它的发源地陕西,各大高校中广泛的开展,这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体魄,更弘扬了陕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武术及文化。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以国家文化软实力、武术及民族传统体育命名的文章有20余篇,以红拳高校推广为题的文章有10余篇。该文对部分相关文章进行再研究、梳理、创造。

1.2逻辑分析法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本文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2 研究分析与讨论

2.1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在研究中指出,实力是指通过影响他人而获得期望结果的能力。软实力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使别人认同、接受你的主张。2006年胡锦涛在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概念。一年之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正式进入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3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增强综合国力、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2红拳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强化文化感染力;增进文化传承力;拓展文化吸纳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传播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大文化保障力。”[2]

拳种天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利器,它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感染力及传承力。“拳种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和斗争中积累下来的,是文化信仰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3]陕西红拳属于中国武术四大流派——查、花、炮、红之一的“红拳派”。红拳的命名,是基于对火图腾的崇拜,表达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美好追求。“它集内家外家之长,吸收并借鉴了其它拳法的优秀招式,形成了盘、法、势、理俱全的红拳体系”。[4]由此,陕西红拳以自己独有的技术优势和理论体系屹立于中国传统武术之林。

200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受到了积极地保护。2006年5月,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沧州武术、太极拳(杨氏、陈氏)、邢台梅花拳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传统武术开始踏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此后不久,陕西红拳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3国家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红拳陕西高校推广战略研究

2.3.1传统武术红拳进陕西高校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引发文化全球化,且文化全球化“犹如一夜春风”之势,遍布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欧风、美雨、韩流”正在以令人瞠目咂舌的速度、广度、深度风靡中国,与滋养我们数千年的本土文化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战争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大量传统文化正在流失、衰亡。于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实物和场所都紧紧抓住申遗这根救命稻草——以红拳为例。申遗不是最终出路,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活的载体,更要创新、注入时代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的状态;这不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取读性很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更易读懂它),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于军事活动、宗教和风俗习惯之中。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率先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育。该研究探讨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传承问题。

2.3.2传统武术红拳进入陕西高校的优势

首先,陕西是我国高校数量第三大省,且高校武术课的普及程度较高。其中,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陕西共有13所高校开设了武术课。除西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设有武术专业课外,其他一些高校也设有武术选项课(选项课,全校性,要求比较低)、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开课内容一般与本专业相关,对于掌握的程度也要求较高)。

其次,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红拳的攻防之道能激发大学生习武兴趣。以红拳串子(擒拿)十八法为例,它是以反关节取胜的一种独特技法。其特点是:拿一点,制全身。这有效弥补了,传统武术套路过重传播套路演练形式,忽略武术技击演练的重

要内容。武术的技击演练不仅是武术的灵魂,更是武术对外传播的魅力之所在。总之,重视攻防之道的传统武术红拳,在陕西高校开展有着激发学生习武兴趣的资源优势。

最后,红拳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几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大量优质的教师和学生资源都集中在高校,而且许多高校教师本身就是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人经过系统培训后完全可以肩负起传播红拳的重任。这完美的说明了,红拳高校传播优势是切实可行的。二是学术资源优势。高校学术研究环境优良,学术研究机构非常专业。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有利于红拳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探索研究,更重要的是其可以很好的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高校的学术性、专业性及教学实验性,是培育古老红拳在新时代发展的服务不可或缺的沃土。三是地方优势。高校与政府文化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为红拳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靠地良性循环。这也是红拳其它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四是课程资源优势。高校提供了课程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使得红拳的传承对象与传承时间得到良好的保障。

2.3.3高校体育开设红拳课程的不足

一般高校的专门学习并教授红拳的老师严重匮乏。由于当今的武术培养模式以竞技武术为主,目前高校的武术老师学习的也大多是竞技武术,而对红拳这种传统武术知之甚少。为了保护与发扬传统武术,首先要培养一批热爱学习传统武术并且能够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的人才。

由于大学生在高校对传统武术接触较少,因此他们对其的认识与了解也不够深。更为紧迫的是,以美欧、韩日为代表的外国文化对大学生影响颇大,他们热衷于追逐外国文化而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学习。在大学校园内,学生们以学习外国武术为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及社会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还不够,对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综上所述,在陕西高校大力推广红拳教学,不仅弘扬了陕西本土武术拳种体系,推动了传统武术红拳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对陕西传统文化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最为活跃的一份子,他(她)们毕业后将走向各个不同的岗位。通过高校这个渠道来推动传统红拳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其课间生活,而且为发扬传统红拳武术提供了合适土壤。

参考文献

[1]冯佳.传统武术红拳进入陕西高校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0,11(18):221.

[2]韩振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的十大举措[J]理论前沿,2008 (4):24.

[3]向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利用——以中国红拳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28(1):103.

[4]李阳,夏成木.陕西红拳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9,9(6):100.

作者简介:①李莉(1987—),女,安徽省淮北市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221-02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实力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实力抢镜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