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弩文化的研究——以佤族弩文化为例

2015-12-05袁静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扳机弹力选材

袁静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射弩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在中华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考古发掘中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且保存相当完整的弩是1952年在长沙南郊扫把塘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弩机,由此有理由认为弩早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并在2300年前的战国中期就已经广泛使用。因而在世界考古史中中国被公认为事最先发明弩的国家。1952年发掘出来的弩是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弩,该弩不但制造精巧,而且机件是由青铜铸造,由此推测在战国以前我国就有了弩。弩的使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弩文化在我国云南、贵州、海南、湖南、广西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山地民族与弩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如关于傈僳族的射弩活动,清乾隆《姚州志》记载:“技善弩,经年以涉猎为事”。明天启《滇志》卷三十记载:“善用弩,发无虚失,每令其妇负小木盾经之,四寸者前行,自后发失其盾,而妇无伤。”关于山地少数民族射弩活动的描述有,《华阳国志》记载:“善用竹,入林射飞无不中,用木弓短箭,簇竹毒药,中者立毙”。元代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记载:“百夷兵械有刀,手弩、而弓矢甲胄”。明代李思聪、钱古训《百夷传》记载:“百夷……用长镖,不日弓矢”。射弩活动在中国苗族、怒族、傈僳族、瑶族、独龙族、拉祜族、黎族、佤族等民族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许多少数民族精湛的技艺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1 弩的制作工艺

1.1 弩的结构

弩分为大弩和小弩,大弩的身长为75~100cm,小弩的身长为50~70cm。弩是由弩体、箭两部分组成。弩体包括弓片(扁担)、弩身、箭槽、弩机、嵌口、扳机和弩弦等;箭包括箭身和箭翼两部分组成。弩体的制作是弩制作工艺的重要环节,其工序包括选材、制作弓片(扁担)、 加工弩身外形、开弓片口、加工键槽、嵌口、制作弩机柸子、开扳机口、制作扳机、制作弩弦和安装调试等环节。箭的制作环节主要包括箭身的削制、箭翼的制作及安装等。

1.2 弩体的制作

1.2.1 弩片(扁担)的选材及制作

弩片也称为弩坯、扁担,是弹射弩箭的动力装置,弩箭正是利用弩片被压弯后突然释放后发出的弹力被击发出去的。弩片的原材料选用生长了7~8年的黄竹从根部向上1.3m的部位,这种竹子竹节短、竹壁厚、韧性好,具有不易折断、弹性强的特点。

1.2.2 弩身的选材与制作

弩身包括弩的支架部分和发射装置,其巧妙的设计和精致的构造使弩成为一个轻便和准确的有机整体。

弩身的材料可以选用成材的黑心树、西南桦树和桂花树。一般应在8、9月份采伐树木,此时采伐的木材无蛀虫、树质较硬。用铅笔在料材上画出弩身的形状,然后用砍刀砍削成形并刮削平整。

1.2.3 弩片口的制作

弩片口是弩身与弩片相连接的嵌孔,是在弩身前端打一孔使弩片从中穿过并使他们紧密连接的接口。根据弩片的形状用铅笔在弩身前端约10cm、弩身上缘约1cm处画出与扁担形状一致的接孔形状,然后用凿子打孔,并用木锉和短刀进行休整。弩片口与弩身之间的距离非常重要,如果距离过大,会使弩弦对弩身挤压过大,造成发射时弦与弩身摩擦力增大,即削弱了弩箭的力量,又易磨损弩弦;如果距离过小,则造成发射时弩弦在弩身上跳跃而不能击正箭尾。弩片口做好后,通过不断修整调试,将弩片中间部位通过片口与弩身密切相连。

1.2.4 箭槽的制作

箭槽是弩箭在弩身上缘放置和运行的槽道。首先将弩身固定在台钳上,并根据弩片的长短在弩身上面居中位置画上开槽的图案,用短刀挖槽。箭槽的深浅应略小于箭的半径,如果箭槽太深或太浅,射击时弩弦不能击中弩箭的中间部位,使弩箭不能有效地获得弩弦的弹力。

1.2.5 嵌口的确定与制作

嵌口是放置弩弦和弩机的位置,是安装扳机和发射装置在弩身上开凿的堤行嵌孔。在箭槽后方约5~7cm处弩身的两个侧面画出高约0.5cm、上宽约5cm、下宽约6cm的梯形,用凿子凿出堤状嵌孔,然后在嵌孔中央向弩身下方用凿子凿出一个长约3cm、宽约0.3cm的扳机孔。用木锉打磨平整。

1.2.6 弩机的选材与制作

弩机与嵌口相吻合,是安装弩弦、扳机和发射系统的装置。弩机用牛角、羊角或硬木制成,质地要求坚韧耐磨。用锯子和短刀将牛角制作成与嵌口相一致的堤行,并用胶使弩机与嵌口紧密粘牢。在弩机后方用短刀挖出一个放置弩弦的弦槽,槽深以恰好能容下弩弦为准,不可过浅或过深,以免造成易“走火”或不易击发。

1.2.7 扳机的选材与制作

扳机仍然选用牛角为原料,用短刀削制成一个宽约2.5cm、长约8cm、厚约0.3cm的长方形扳机。扳机上打一个小孔,与弩机扳机孔吻合,通过扣动扳机,使扳机能够推动弦槽内的弩弦使其顺利弹出。

1.2.8 弦的选材与制作

传统的弩弦用麻绳、牛筋制作而成,现在一般选用进口的尼龙制成专业射箭弦。将弩弦制作好之后在中间弹射弩箭部位用藤皮缠绕并包裹,以增加耐磨程度和使用寿命。弦的长度根据弩片的长度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应略小于弩片的长度。

1.3 弩箭的选材制作工艺

1.3.1 弩箭的选材

弩箭是通过利用弩弦的弹力发射出去从而打击目标的“子弹”。弩箭一般是用“甜竹”制作而成,这种竹子竹壁厚、纤维粗、质地坚硬、分量重、穿透力强,而且竹节长。弩箭是利用两个竹节之间的部位制作而成,由于这个部位中间没有竹节,使得整个箭体重量分布均匀,弩箭在飞行时不易改变线路。一般用靠近竹节的部位制作箭尾,远离竹节的部位制作箭头,靠近竹节的部位密度大、份量重,射杀有力,不易被箭弦的弹力打裂。

1.3.2 弩箭的制作工艺

首先将选好的甜竹纵向劈成四片,竹片内侧朝下放置在做饭的火塘上熏烤3个月以上,使其干透后才能使用。一个竹片一般可以制作八支弩箭,用短刀将竹片平均分成八份,再将其削刮整洁成圆柱形,弩箭的长短根据箭槽的长短而定,一般应长于箭槽15cm。按照适合的长短用刀将弩箭进行裁截,箭尾部位要裁截平齐,箭头部位圆钝。

箭翼是稳定弩箭飞行的重要部件,箭翼可以用竹子的表皮层制成。弩箭的制作是根据弩的大小、弹力等因素决定的,一把弩所配的弩箭的规格要求一致,否则在使用中就会出现射击偏差等问题。

1.4 弩的安装与调试

将弩片插入弩片口,使弩身两侧的弩片完全对称,用竹楔将连接部分钉牢,不合适部位用砍刀进行修整。将备好的箭弦一头捆绑在弩片口的片槽上,然后用脚踩压住弩片,将打好结的另一头挂在弩片上。安装弩机和扳机,对各连接处进行打磨和调试,使整个系统安全、协调、灵敏、有效。

1.5 校弩

校弩应在靶场进行,有经验的校弩者根据上弩弦时弦中部的包皮产生的偏移就可以判断出弩片两侧的弹力差异;也可利用射击时弩箭中靶左右的偏差判断出弩片两侧弹力的差别。调校时可以用砍刀刮削弩片的厚度或手脚配合折断弩片一侧少许竹纤维而改变其弹力的方法进行。中靶上下的偏差则反应出弩箭的轻重,射击孔偏下说明弩箭重,可以用砍刀刮削弩箭减轻弩箭重量或重新制作弩箭的方法进行调试。

1.6 弩具的保养

应将弩具挂在干燥通风处的墙上,不得使弩具放在太阳下暴晒,这样容易使弩具变形和开裂,使弩的寿命和准确度受到影响。如果弩具长期不用,可将弩弦的一段解开,使弩保持松懈,以保持弩的弹性和寿命。

2 弩文化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政府对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进行保护法令的颁发,使人们远离了传统的狩猎活动,弩已经作为一种文化遗存散落在民间艺人的家中。近些年来,随着文化热潮的快速蔓延,以及民间传统工艺艺人的青黄不接,使得许多收藏者将目光转向在世的民间艺人的工艺产品。岩木元师傅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弩也成为一些人收藏的对象,弩由生产狩猎工具向文化产品发生了质的改变。

射弩作为一项游戏活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只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项活动从民间走向了现代的体育竞技场。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了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后来从1982年开始每隔4年就举办一次,至今已经举办了八届,射弩比赛在历届运动会中展示了它的风采。许多省市和一些大学组织了射弩队,使得这一传统的狩猎方式成为体育竞技场上亮丽的风景线。

3 射弩活动的文化价值

弩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弩曾经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寸步不离。我们从大量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从男子的出生礼、成年礼、招亲礼、甚至葬礼中都显示出弩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弩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也远远超出了作为生产生活的狩猎工具,而是更进一步体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艺术工艺、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弩文化的研究,不仅是对其表层文化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应该通过透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深入了解其深层内涵。

如今,能够制作传统弩的艺人为数不多,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经济效益差等因素使得这种技艺面临失传的边缘,通过对这种制作工艺的详细记录,无疑对保护这种文化财富具有现实意义。

[1]锋晖.中华弓箭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96.

[2]郭振华.滇黔弓弩文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2):17-19,37.

[3]张鸿力,张凤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扳机弹力选材
巧用弹力带防治颈肩痛
闲话“二道火”之惑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如何延长汽车装配单元风扳机的使用寿命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血拼政策扣动风险扳机
冬奥会项目跨项科学选材依据与对策研究
弹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