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志的体育教育观①
2015-12-05王涛
王涛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
“所谓整个之人格,即就是比较旧派之心理学者之见解,至少应有知、情、志三个方面。……今则不然。大学教育所能措意者而略有成就者,仅属知之一方面而已,夫举其一而遗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固已极有限也。”[1]潘光旦先生这里知、情、志所说的即为:理智、情商、意志力。而今日教学略有“成就”之人多数是合理的运用了“知”这一方面,而对于“情”与“志”的教化却显地极为的有限。也就是说,现行的教育太过于注重外显的直观表现,缺少了向内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更为典型,现行的体育教育尚且没有做好“知”,就跟不要说“情”与“志”了。因此笔者这里将主要论述知、情、志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
1 关于理智的体育教育观
1.1 何为理智
理智一词语出巴金《家》:“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常常被感情征服。”理智,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认识、思考、判断、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个人在面对一种现象或事物时,脑海中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对于好与坏,利与弊的辨别能力。关于理智与教育的关系,潘光旦先生有如下的感叹:“理智生活之基础为好奇心与求益心,故贵在相当之自动,能有自动之功斯能收日新之效。所谓举一反三者,举一虽在执教之人,而反三总属学生之事。今日之教学亦足以语于此乎?曰,否。就日常课堂生活而论,我恐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1]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层意思,其一:理智生活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求益心;其二:理智与教育的关系其实在于教与学的关系,就是说多数人对于教与学的真正关系把握其实并不明确。
1.2 兴趣与时间
提到兴趣就不得不提好奇心,好奇心实则是我们有意识地行为的起点,求益心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好的向往与追求。也就是说好奇心与求益心是相互联系着的,求益是人们内心的趋向,而不是外力强加的。现目前教育以相同的模板框架制约着学生在固定的轨道上成长,并且对智力教育看得太重而在能力运用的教育上却少之又少,加之枯燥的学习环境这几股力量一并压榨着学生对于学习兴趣。在笔者看来,好奇心与求益心之间的链接其实就是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好奇的持久表现,兴趣也是求益的内在动力。郑也夫关于好奇与兴趣关系的一段评价写的极好:“好奇是广泛而短暂的兴趣,兴趣是专一且持久的好奇、”[2]我们能发现好奇与兴趣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虽然兴趣多是被好奇所诱发出来的,但兴趣对于学习的动力要远远高于好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架构学生的求益心。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约了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甚至求益心呢?单从教师教学技巧、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改善则稍显浮光掠影。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到底什么才是他们感兴趣的。“固然,生命的差异法则从天赋上决定了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但就概率而言,相当多数的孩子,只要有大量自主支配的时间就会形成自己的兴趣。”[2]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庭给予学生可支配的空间是少得有些过了。学生在年少之时是最该拥有充分的空闲时间的,因为他们并不需要承担着生存的压力。这正是他们好奇地接触这个世界最好的时机。然而在重智力教育而轻能力教育的教育大环境下,学生“在拥挤不堪的课堂里,被迫以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不求甚解的学习,接受少得可怜的讨厌的教育。”[3]不难看出问题的指向是比较明确的了。对于智力教育的追求,对于学历的追求,对于应试的追求,对于固定教学模式的应用等都潜移默化中约束了学生的空闲和时间,进而悄悄抹杀了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理智生活的基础是好奇心与求益心,但这两者又受到空闲支配时间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可支配时间的问题考量才是关键所在。所以,在体育教育观的改变上我们首先是要增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将时间重新还给学生。我们要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比重。让学生在较多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感到无趣乏味之时能想到一些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来解决当时所处的窘状。其实课外体育活动实则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玩耍与发展的空间,因为学生只有在无过多拘束的自然环境下,才会发现他们的感兴趣的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明确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4]。由此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1.3 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精髓其实是个人在自学能力上的体现。提升个人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教”是不行的,对于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生搬硬套地教而不考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造成的后果便是学生“临摹”能力的增强而创造能力的丢失。现代教育将知识不断地对学生灌输而学生却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育实际上一种只有教而没有学的一种教学过程。我们的教师忽略了人是学而成才,不是教而成才。“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爱无疆,这就是为师之道的根本;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这就是为学之道的灵魂;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和谐,培育人才,这就是教学本质的真谛;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是启发教学的精髓”。[5]《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前者的诱思教学和谐论中的“诱”和“思”与《论语》中的“启”与“发”,相互融合形成和谐统一体,共同诠释着学相对于教来说的重要性,就是在强调着教学生学会自学。“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自学曾起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华罗庚、钱穆等都是典型代表。”[6]我们在看看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全部《论语》至少有56个学字。而“好学”两字联用,则多至16处……《学记》的内容也如此。全篇中,“教”字只有18个,而“学”字多至48个……而其题目也取用《学记》两字,可见也有它的深意。”[1]所以,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手法的本质要求,启发学生,诱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以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教与学的最真切的关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学习的权利交于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学。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负责教,而学生其实就是被动地听老师教。一方面是学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留给学生真正学习与琢磨的空间。我们在进行体育技术动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在对动作本身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思考与探究出该技术动作所潜在的作用,以便应对本就复杂的体育学习环境。其实一项技术动作的技术要点,或许在另外一个项目之上也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我们将技术教给学生并不是终点,关键在于我们需要教会学生把握对于技术动作迁移的技巧,就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对于难点攻克时自主探究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启示学生在遇到学习瓶颈时转变思维方式的意识。
2 关于情商的体育教育观
2.1 对情商关注的没落因出何方
情商:EQ~Emotion Qoutient。权威人士认为情商的内涵包括:认知自己的情绪和妥善管理自己,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7]一提到情商多数人便会不由自主地与智商联系到一起,直至目前对于智商的提高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以智商的培养为中心,忽视对于情商的关注。以至于出现诸如:学生轻生、校园投毒、残害同学等令人痛惜的现象。一个人的智商的高低代表着其认知能力的水平,是其在社会活动成功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智商高的人最后都会有所成就,也会有些智商高的人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或是经常产生抑郁或情绪化的现象,让身边的人群很不适应。“很多智商高达160的人在为智商只有100的人打工。因为前者内省智能低下,而后者内省智能高超。”[8]这里的内省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是人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的能力,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掌控力。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依赖于情商要高于智商。现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高新科技的产生和独生子女的政策使得多数学生变得很少与他人相处,而将过多时间交给了电子产品。网络与虚拟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进而削弱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加之学校以中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使得这个不良的现象雪上加霜。归纳起来原因出在两个方面上: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
2.2 民族传统体育是道良方
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大家庭越来越少。孩子儿时同龄的伙伴相比过去少了许多,多数孩子是在一个没有同龄伙伴的封闭的家庭中成长的,加之学校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压缩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情商的发展是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学校教育的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教学方式,是破坏学生情商的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应对方法是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环境宽松且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因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多的交流,并且能在出现的问题的应对上产生自己的掌控力,久而就是便可对于“这种力度”的延续或是改变做出正确的选择。活动内容大可不必拘泥于广播体操之类的活动项目。动作的天天重复将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态,再者,广播体操是在规范的环境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学生之间几乎是不会形成交流的,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环境的宽松度是行而有效的方法。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和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性上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便不做详细的探讨。
这里主要论述一下关于教育方式的改变,“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要增加两种活动:体育和人际交往。二者都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对青少年来说,它们可以提升情商,因为那里面有着丰富的面对面的博弈和互动。”[2]就教育方式而言,我们需要增加体育课程的比重。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情商是人们在社会中立足所需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必然有着渊源的联系。那么怎样的体育教育可以对人的情商提升起到行而有效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该将体育教育生活化。关于体育生活化的概念依然未达成共识,具体体现为两种点:第一种是体育生活化是体育惯习与行为的养成,是人人主观自愿地随时随地都在健身。第二种认为体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笔者认为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体育生活化的本质。体育生活化,在于一个化字,是将体育融入于生活之中,当体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体育习惯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们的体育教育以体育生活化的思想为导向,将能更好提升的体育对于学生社会适应(情商)的帮助。众多的体育教育内容中,既能够将体育生活化又能对学生情商的培养起到明显作用的便是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萌生的。”[9]既然民族传统体育是最先起源于社会,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必定在这么多年来携带着其固有的社会功能流传至今。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教育对学生情商教化的最古老,生命力最持久的“导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在表现达到内在修炼、由表及里,由形式上的身体文化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注重人格倾向。”[10]再看最能代表民族传统体育的武术,其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仅使我们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在技能上“点到为止,赢得心灵”,更是以此来感悟爱国、正义、进取和宽容。”[11]民族传统体育从各个方面表现出其强大的教育和感化的能力。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道德与精神的洗礼,而且还是一份社会体验的心理旅程。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动静结合,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将是学生择选优良生活方式的向导。体育教育中的情商教育一直原地踏步,关键在于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情商是一个人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综合表现,便需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的体育教材来教育与培养。
3 关于意志力的体育教育观
“意志是组织自我以便能够向某个方向或某个特定目标移动的能力。”[12]意志力实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自我”表现为一定的自觉性也可以说是立志;另一方面“向某个方向或目标移动的能力”表现为自控能力。因此,关于意志力的诠释,其实是包涵着两个层次的概念,而我们只是单纯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现代的教育在意志力的培养上过多地将力气投入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教育,而自觉性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我们对意志力的培养,最终将会是一种坚韧性的外在表现,即表现为对于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的精神或能力。而坚韧性又是由自觉性与自控能力的合力支撑,自觉性即为了既定的目标而积极的努力,也就是说确定目标是自觉性的前提。自我控制能力则是一种对情感控制的能力或是一种身体控制的能力。目标是前提,控制是手段,坚韧是表现形式。所以说对于培养学生意志力方面,自觉性是起到基础作用的,也就是学生自己制定目标并为之奋斗的能力。意志力的“斗争”其实是一种长时间的目标与当下利益的对峙,体现的是一份理性与情绪的对峙,一份自觉与自控力之间的对峙。正如学生在完成一项耐力性练习的时候,最终的成果与运动状态下身体出现的多方面的体不适感之间的对峙,这正是关于体育对于学生意志力培养的两个关键点。自控能力简单点说就是一种咬牙坚持的能力,而自觉性就不一样,它其中还有立志的成分。大千世界,并不是唯意志论可以做成事情的,意志论跟人格挂上关系的话就会合理许多。在体育教学中,一位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力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方向应该是关于其人格方面的褒奖,重点并非是关于他最终结果的肯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了较强的意志力,你就可以坚持完成这项体育任务且取得好的成绩”。通常情况下,通过多次重复的体育训练和练习之后,会出现对应的“表面现象”,悲剧的是我们还需要用这种“表面现象”来达成相应的升学或教学任务,殊不知我们学生的立志的机会被代理掉了。体育教学中常以这种共同的目标来表达或代替学生们的个人目标。立志是源于实施者个体内心的,而非外部的施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需要英雄主义的诞生,需要个人主义的体现。“教育废弃了英雄主义的鼓吹,遂使孩子失去了豪气和雄心,只能臣服在家长、学校设定的目标下。”[2]体育关于意志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关于立志还是自控力上,都能找到许许多多的方法和内容。我们需要对学校开放出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选择项目上的保持的自愿性,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体育项目,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运动强度自然也就有了,心肺功能也会有所提升。在体育教学中关于意志力的培养,需要提升对自觉性方面的引导教学。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立志,知道如何在长久目标和当下利益之间的权衡。当学生在拥有自控力的情况下学会了立志,那么这样的意志力的培养才算是完整。
[1]潘光旦.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邦儒尔.瑞士简史(下)[M].江苏人民出版社,1974:374.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1.htm.
[5]张雄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研究5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2):6-7.
[6]钱穆.自修苦读成国学大师[N].新周报,2013-08-15.
[7]纪和江.体育与四商——体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5.
[8]戈尔曼.情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5:47.
[9]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181.
[11]王岗,刘帅兵.学校武术教育的责任担当与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3):3-7,97.
[12]梅·罗洛.爱与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