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催生县域发展新格局
2015-12-05刘西文
文 / 刘西文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一带一路”覆盖世界上63%以上的人口,沿线26个国家和地区。从国内看,覆盖我国14个以上的省和地区。县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县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针对“一带一路”不同县域范围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一带一路”形成县域发展新格局
推动中东西部城镇化进程新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一带一路”覆盖我国14个以上的省和地区,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基础建设、产业合作、对外贸易等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人口就业,实现产业升级,整体提升西部城镇化水平,缩小东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形成我国城镇化重构新局面。
推动农产品内外贸易新格局。农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合作领域之一,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方式提升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通过“一带一路”的海陆两条路线扩大农业品出口、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发挥银行对“一带一路”支持作用、缓解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通过“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培育、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未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将不断扩大,农产品内外贸易面临调整新格局。
推动民营经济“走出去”新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民营企业拥有“走出去”的意愿和实力。从合作角度看,民营经济不仅可以在贸易、投资、文化与人员交流方面“走出去”,甚至一些行业领先的民企已经具备了独立承担和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的能力,可以参与我国与国外合作的基础建设等大型工程中。从“走出去”的环境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改善民营企业与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营环境,降低跨国经营风险,推动和加快民企“走出去”,有效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开拓境内境外两个市场,获取更大的成长空间。
推动县域工业升级新格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我国的大部分工业企业已经从城市中心迁往城市外部郊县。“一带一路”加快我国东、中、西部的工业布局调整。“一带一路”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东、中、西县域作为重要的工业载体,必将面临工业在全国重新布局的新变革。
“一带一路”对县域发展的新挑战
加剧县域企业在新兴国家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竞争。我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产业的最大市场。我国的民营经济产品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国内的消费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更高,新兴经济体将形成与国内民营企业更大领域的竞争。
民营经济“走出去”环境竞争的加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走出去”的步伐将加快,领域将不断拓展。但是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整体实力还有待提升,特别缺乏与国外企业合作和国外市场投资的相关经验和人才,抗风险、抗压力能力尚不确定。因此,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将面临更大的考验和风险。
产业转移内外部要素竞争加剧。随着我国东部劳动力、土地等相关要素的生产成本上升以及我国东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国内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并正在加快。“一带一路”打通了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地人力成本国家的通道,减少了在我国植根多年跨国企业地区间的劳动力交流成本和时间成本,甚至缩短了部分跨国企业在亚洲的产业半径范围,加剧了中西部与国外其他国家之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性。
“一带一路”赋予县域发展新要求
“一带一路”为县域发展外向型农业、推动边境口岸贸易发展和加快内外国家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实施为我国农业出口拓展了通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丰富、天然条件好等特点,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拓展国外农产品市场是“一带一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口岸连接着亚欧大市场和国内沿海地区,带动了范围内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受“一带一路”战略最直接影响,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契机,加强边境贸易口岸的发展,推动县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放宽了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通道,在文化背景、文化形成条件、文化特色和文化习惯有很强的互通相容性的区域。利用好文化互通互融性,提升文化的先锋作用,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一带一路”在推动创新、产业承接、民营经济走出去等方面为县域产业升级提出了新要求。部分县域分布大量的钢铁、铝业等生产加工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一带一路”下,产品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于相关产品要求区别较大,要适应相应改变就亟待创新和更加严格的质量把关,该部分县域工业将面临强力推动创新的新要求。随着我国西部劳动力成本与国外某些国家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单一的劳动力优势已经不能吸引跨国企业的转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西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迎接东部产业转移作出更好的准备;另一方面,为跨国企业转移到国外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内陆县域应该进行人才技能培训、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业承接的准备。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已经逐步从“量的扩张”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民营企业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实力的沿海民营企业,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形成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竞争的优势,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和走出国门。
“一带一路”对高铁和航空节点县域、港口县域、外向型县域和产业转走县域都提出了发展新要求。我国90%的城市高铁站点和100%的城市机场都分布在城市郊县。“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高铁和机场等城市交通节点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对于郊县所在地来说,一方面要配合相关的铁路和机场管理公司做好对枢纽站点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交通枢纽节点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港口县域,要抓好“一带一路”推动港口的软硬件建设要求,服务好利用好港口资源。“一带一路”实施增强了对于新兴国家市场的开拓,未来在产品结构、产品要求等方面都与原来出口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外依赖度较高的沿海县域未来在出口产品的结构、产品形态等方面都提出了改变和创新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快了东西部产业转移,转移后县域面临产业“空心化”的威胁。加快培育新的产业或者加快产业高端环节竞争力形成,是“一带一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县域发展新策略
按照区位条件将 “一带一路”县域分为三类:沿边沿疆型、沿线内陆型、沿海港口型。
沿边沿疆型县域,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建立农业合作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努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开拓市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并适当调整农产品种植面积。二是做好跨口岸贸易。做好口岸的上层设计,用足用活国家、自治区、口岸转移支付等各类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申请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等保税性园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动县域在邻国境外建立境外园区,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贸易平台。三是推动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边域风情、民族文化等特点优势,打造文化特色产业园区,扶持企业谋划小语种平台、跨国旅游平台等与国外文化相互兼容的项目。打造文化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积极申请成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发展核心区,在未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城市,积极申请纳入未来示范基地的重点区域。
沿线内陆型县域,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推动县域发展。一是凭借高铁、机场优势,发展枢纽经济。重点做好枢纽区域功能规划,并根据功能打造服务业或者工业集聚区。二是做好规划和培训,完善园区配套。建议园区事先做好产业规划和园区招商规划,精准招商、合理承接。在人力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条件下,做好承接地人才技能培训和相关服务配套。三是利用国际大型工程,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兼并、重组和联合投标方式推进县域资源整合,培育龙头企业。制定相关制度,规范资源产业发展秩序,推动企业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增强研发实力,进而带动产业升级。
沿海港口型县域的发展策略如下。一是围绕港口等交通枢纽,发展临港经济。力争将港口、铁路、航空、公路四大交通网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畅通、高效的港口市、区、县、乡、镇联动通道,延伸港口腹地辐射作用。积极申报保税类园区的高端载体,推进保税类区域功能的拓展;积极引进仓储、物流、商贸、出口加工、进口资源加工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二是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推动民营企业国际化。打破县域资源限制,尽早做好本县走出去相关研究和规划,力争在“一带一路”带来的新一轮走出去战略中争取到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加强对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的咨询、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帮助民营企业防范投资经营风险。三是加快产业转移,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企业扶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