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 联赛20 年发展追溯与展望
2015-12-05王电海沈连梅
王电海 沈连梅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
2014-2015 赛季是CBA 联赛诞生的第20 个年头,回顾这20 年,从CBA 元年的八强赛到今年的20支队伍分割天下、群雄争冠,CBA 联赛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下,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与NBA 相比,CBA 联赛如同初升的太阳,还没有完全释放它的活力。本文试从与CBA 发展密切相关的若干热点入手,阐释和总结20 年联赛发展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CBA 联赛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 依托市场经济,逐步全面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从NBA 联赛发展历程来看,初建阶段也是以比赛为主,但经过数次改革和发展,如今的NBA 每一个毛孔都被高度的商业化所渗透[1]。当下CBA 联赛正在经历这个过程,CBA 也正逐步全面的将商业化运作慢慢纵深开来。从CBA 元年的八强赛,由国家体委领导、国际管理集团合作参与,比赛商业的单一运作,到如今多重方式开拓市场的商业运作模式,如电视转播、比赛互联网同步、啦啦队表演的引入、依靠明星球员吸金、引用外援提高比赛质量、球衣从单一到多元化设计等,CBA 联赛正逐步模仿NBA 各种商业营销策略,经济主导意识逐步增强,商业运作模式逐渐多元化。特别是2004-2005 赛季CBA 联赛首次采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TOP 计划”进行招商,与国际和国内顶级赞助商全面合作,标志着商业化的CBA 正逐渐向NBA 经营模式靠拢。2014-2015 赛季李宁公司以5 年20 亿的天价获得CBA 赞助权,为CBA 联赛经费提供了稳定来源和收入,也为随后几年联赛的正常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2]。在我国经济持续良好增长的大环境下,CBA 必然会紧密依托市场经济,借鉴NBA 成熟商业模式,全面提升联赛的商业化运作。
2 与时俱进的赛制改革
2.1 参赛队伍
1994-1995 赛季即CBA 元年,联赛实行八强赛,比赛采用主客场双循环制度。当时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参加八强赛的球队是当年全国甲级联赛12 支队伍的前八名,其中包括4 支军区队伍。八强外的4 支队伍与乙级联赛的前两名进行升降级赛。故从1995-1996 赛季开始,每年的联赛队伍都有新老面孔出现。为实现CBA 联赛步入职业化与市场化道路的目标,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决定将2004-2005 赛季参赛队伍扩军为14 支,包括上赛季的全部12 支球队,加上当年乙级联赛的“升班马”河南和福建男篮。从2005-2006 赛季开始,CBA 全面取消升降级制度,实行准入制,即任何进入CBA 的球队必须经过准入评估标准后才能加入,已加入的球队每年都要接受准入评估。这个制度一直延用至今,十年间共有广厦、东莞、重庆等8 支队伍加入,直到今天的20 支俱乐部[3,4]。
实行准入制,是联赛的成功改革之一。在升降级制度期间,球队降级常导致俱乐部解散局面。准入制的实施使得俱乐部有了长期投资和运作的动力,给了球队培养后备人才的时间和机会,如现今的辽宁队和广东队。
2.2 竞赛组织办法
从CBA 元年的八强赛到1997-1998 赛季,联赛采用的国际篮联的竞赛办法,实行上、下半场共40min。为使比赛具有更多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从1998-1999 赛季开始采用每节12min、全场4 节,共48min 的比赛办法,将一次进攻时间和后场推进时间分别从30s 和10s,缩短为25s 和7s。两年后即2000-2001 赛季将进攻时间改为24s,与国际篮球赛制接轨,加快了比赛节奏,提高了比赛的激烈程度。以2001-2002 赛季为分水岭,之前采用三局两胜制,之后为增加比赛场次和季后赛时间,规定前八名的1/4 决赛改为五战三胜制,并规定预赛靠前的队伍多拥有一个主场优势。而为了电视转播和扩大影响力的需要,CBA 联赛借鉴NBA 总决赛模式,在2005-2006 赛季再度对总决赛的赛制与赛程做出改变,总决赛历史性的改为七局四胜制,赛程为2-2-1-1-1,在随后的一个赛季里即2006-2007 赛季,总决赛赛程改为1-2-2-2,一直延续到今天。
竞赛办法的变革,一方面是为迎合CBA 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标识着CBA 联赛正努力与成熟的NBA 联盟步调一致,全力打造世界顶尖水平的职业篮球联赛;也正是竞赛办法的完善,使得优秀的本土球员有机会走向更高水平的联赛,并能够较快适应高水平联赛的比赛节奏和压力。
3 创新的外援机制
CBA 欲紧跟市场化,与国际赛场接轨,竞技对象必须要呈现百花齐放、争强斗胜的局面。1995 ~1996 赛季,浙江中欣队聘请了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米哈依尔·萨芬科夫,这是中国CBA 联赛聘请的外籍球员第一人[5]。从2001-2002 赛季以后外援人数逐渐增多,2007-2008 赛季达到39 人,2014-2015 赛季达到45 人,吸引了如麦蒂、阿里纳斯、马布里等优秀NBA 球员的加盟。这一方面说明CBA联赛水平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联赛外援机制较为成功。
从引进第一位外援萨芬科夫起,处于对联赛本身和本土球员的保护,CBA 出台了一系列外援使用规则,规定每支球队可以拥有两名外籍球员,但两名外援不能同时出场。1998-1999 赛季,篮管中心规定最多允许引进4 名外援,不再限制两名外援不能同时登场的条件,采用了4 节4 人次的新政策,允许赛季中途更换外援。2001-2002 赛季,新规则规定各球队可以引进2-3 名外援,但最多允许两名外援上场,采用4 节5 人次的政策,2009 年9 月又改为4节6 人次。2014 年8 月篮协实行最后一节使用单外援政策,目的就是让本土球员能有足够的上场时间和锻炼机会。
外援带动了CBA 联赛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本土球员有了与国外高水平运动员直接交流的机会,比赛的精彩程度也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段[6]。在CBA 职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政策是符合我国篮球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BA 联赛的职业化进程,带动了CBA 多个地方球市的发展,给当地的篮球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商机[7],如广东宏远队的外援积臣,北京队的马布里都是成功引进外援的典范。
4 良性循环的品牌效应
品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结构,一种产品的象征,更是企业、产品、社会文化形态的综合反映和体现[8]。当前,国内最为有影响力的赛事品牌无疑是中超和CBA 联赛。CBA 的品牌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从CBA 元年的“555”到如今李宁每年约4 亿元的赞助费,20 年来CBA 的品牌价值增长了数十倍,已远远将中超甩在身后;另一方面,在球市上座率上,根据中国篮协统计的数字,各俱乐部上座率平均在75%左右,而一些比较好的球市如北京、辽宁、广东等俱乐部,都达到了99%[9]。CBA 联赛也正在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回报给那些赞助商,中国移动、安踏、青岛啤酒等都因赞助过CBA 联赛而站稳了在各自行业的龙头地位。正是赞助商的经济后盾支撑,使得CBA 联赛精彩无限,二者良性循环的品牌效应[10],是CBA 与中超联赛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CBA 联赛20 年来最显著的成果之一。
5 俱乐部文化与地域归属感
文化与地域归属感是俱乐部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参照NBA 联盟,我们就会发现各支球队都有自己的主场文化和地域的归属感[11]。CBA 联赛由于历史过程不长,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已逐渐进步,各球队球衣变化即展现了这种进步。CBA 联赛球衣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CBA元年到1999 年,联赛的球衣基本由耐克公司赞助,全明星赛球衣则是由阿迪达斯负责。这个时期的球衣没有任何的文化和地域归属感,很多球队的球衣设计都是模仿NBA 球队。第二个阶段是1999-2004 年,由于各俱乐部进行自主招商,赞助商不尽相同,球衣变化可谓五花八门。第三阶段是2004-2012 年,CBA 球衣全部由安踏公司赞助,更加个性化,颜色更加鲜艳。球迷在安踏连锁店里可以买到球员球衣,但不带有球员名字和号码。第四阶段即从2012 年至今,CBA 联赛由李宁作为第一赞助商。李宁公司在球衣设计和销售方面借鉴了NBA 经营模式,球迷可以在其下属店铺买到自己想要的球衣。在CBA 联赛20 周年之际,李宁专门为一些球队设计了复古球衣,特别是李宁推出定制版球衣,球迷可以穿着印有自己名字的球衣去现场看球。至此,CBA 各俱乐部文化内涵得到基本形成,地域归属感得到凸显。
俱乐部地域归属感还可以从球员球衣退役得到彰显。CBA 联赛20 年来,共有4 位球员为球衣举办过退役仪式,分别是2003 年上海为姚明15 号球衣、2009 年广东队为积臣15 号球衣、2010 年北京队为张云松15 号球衣以及2012 年上海队为章文琪6 号球衣举办了退役。其中,广东队的积臣是唯一举办球衣退役仪式的外援。球衣退役是对球员贡献的一种高度认可和尊敬,也是给其他现役球员树立榜样和激励,更是俱乐部文化和地域归属感的创造性举措。
6 建议
6.1 全面打造CBA 联赛球员职业化水平
球员是整个联盟的主角,球员应该对“职业化”进行全新的定位,要认识到CBA 联赛既是一种比赛,又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职业,三者相互补充和依托。球员的任何方面脱离职业化,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联赛中都会受到影响,甚至丢掉职业饭碗。这不仅包括球员的个人技战术水平,也包括球员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素养,比如赛场上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球迷;赛场外规范自己的个人生活、言行举止等等。一个优秀的球员,必然有着较高的职业化素养,这也是CBA 联赛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6.2 差异化的建立职业化裁判员体制
从CBA 联赛成立开始,篮管中心与其说没有意识到裁判的重要性,不如说没有意识到CBA 职业化进程的加快速度[12]。在CBA 前十年中,裁判工作还能够与联赛发展速度相一致;随着市场化的扩大、外援质量的提升、联盟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裁判水平发展显得滞后。目前CBA 裁判员大多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如高校体育教师、篮球教练等,很多呼声要求建立裁判员职业化体制,但目前就裁判员的执法环境、待遇水平、职业素养、裁判职业吸引力等来看,与NBA 相比,裁判员职业化体制的实现还有一段路要走。积跬步方以至千里,一味强调裁判水平短期内达到职业化,不如按迹循踪,依据联赛裁判员的实际状况,对现有裁判员业务能力培训加大力度,提高临场执法水平,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差异化的职业裁判员体制,与当前联赛水平相匹配并同步发展。
6.3 吸纳各种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比赛精彩度
CBA 联赛前期,比赛虽对抗激烈,但场面平淡。球员得分意识强烈,却丝毫没有表演欲望,鲜有扣篮、空接等即兴表演[13]。随着外援引进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外援在场上的激情表演,带动了国内球员的表演氛围,点燃了球员的比赛激情,各种赛场扣篮、精彩进球逐渐增多。因此联赛应因势利导,吸纳各种激励和鼓动措施,进一步增加比赛精彩度,吸引更多人到现场观看比赛,带动球市的发展。可效仿NBA 举措,在每场、每周最佳球员基础上,设立每月最佳球员;尝试性的实行每场、周、甚至每月、年度的最佳扣篮奖、最佳助攻奖等;各俱乐部可定制主场球迷服,营造激情比赛氛围,激发球员比赛斗志等[14,15]。
6.4 重视球场文化的形成、提升
球场文化是由球迷和球队双方共同营造、形成。积极、和谐、健康的球场文化,带给球迷和观众的不仅是视觉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和熏陶[16]。联赛20 年来,从1996 年辽宁队和北京队球员的第一次赛场打架起,CBA 赛场总是风波不断。辱骂和围攻裁判、球员打架、球迷斗殴、球队罢赛等等,使得CBA 球场文化一次次受到冲击,直接影响到了球场上座率和CBA 的公共形象。未来的CBA 联赛职业化进程,必须要重视球场文化的形成、提升,如杜绝辱骂、尊重裁判、尊重比赛结果等[17]。俱乐部可以吸取NBA 经验,组织球迷进行各种互动活动如举办投篮游戏、爱心接力等;定期开放球队训练课,增加球迷与球员的交流机会;举办CBA 联赛季前赛等。
6.5 总冠军俱乐部有待拓展
总冠军不仅是球员实力和努力的见证,也是一个俱乐部光辉历史的代表和象征。CBA 联赛发展20 年,如果从冠军次数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 ~2003 年,可称为八一阶段。八一队共获得7 次冠军,其中1995-2001 为六连冠。第二阶段是2003 ~2011 年,可称为广东阶段。广东队共获得7 次冠军,丢失的一次冠军是2007 年被八一火箭队夺得。第三阶段是2012 年至今,北京队4 年内3 夺总冠军;再加上传统强队广东队的延续(1 次冠军)、新兴贵族的涌现如辽宁队、新疆队、青岛队等,故这一阶段可成为群雄争霸阶段。
回溯20 年的CBA 历史,仅有八一、上海、广东、北京四家俱乐部获夺取过总冠军。一个成熟的联赛,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群雄争冠,需要的是比赛结果的悬念性和冠军归属的不确定性,而不是一骑绝尘或强弱分明。
6.6 本土明星球员的挖掘和培养
明星球员无论在比赛场上还是场下,都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本土明星球员更是球队的标志和象征,如美国湖人队的科比、骑士队的詹姆斯等。CBA 联赛中,除八一队外,各俱乐部都有2-3名外援。外援在上场时间、出手次数、关键球处理等方面都享有着独特的权利,这势必造成外援得分高的现象,如浙江队杜比的75 分、埃里克·麦克鲁姆的82 分,本土球员得分高的记录还要追溯到2001年吉林队孙军的70 分。相比之下本土球员已经逐渐成为比赛的配角,大部分球员在一场比赛中得到20 多分已是高分,很难寻觅到如姚明、刘玉栋、王治郅等当年叱咤国内的明星球员。基于对胜利的要求和渴望,俱乐部对外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忽略了对本土球员的培养,使得本土球员缺乏信心,比赛时优柔寡断、怕承担责任,从而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18]。
令人欣慰的是,2014 年中国篮协规定比赛末节不准使用双外援政策,表明联赛已经注意到了本土明星球员培养的重要性。CBA 联赛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理应立足于自身和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培养自己的本土明星球员,这不仅是对俱乐部负责,也是对我国国家队征战世界赛场负责。
[1]王贺立,姚望,杜丛新,等.中国篮球职业化进程回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1):18-21.
[2]张培峰,唐刚,张觅.CBA 职业联赛裁判员职业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3):21-24.
[3]王郓,褚翔.我国CBA 联赛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与战略取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24(1):66-71.
[4]魏磊,王家宏.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9):49-52.
[5]季成梁,崔鲁祥.CBA 联赛13 年发展过程中外援引进及对联赛发展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12(6):93-95.
[6]郭鼎文,刘炜浩等.CBA 联赛、欧洲俱乐部超级联赛和NBA 联赛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3,10(2):125.
[7]范振国,王建国.CBA 联赛非均衡发展的现状、成因及改进建议[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72-76.
[8]霍治海.CBA 赛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6):680-682.
[9]罗建章,李要南,刘买如.对CBA“宏远模式”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30-33.
[10]李永辉,王晓强等.从CBA 新赛季改革看我国篮球职业化发展前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24-27.
[11]朱靓.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发展路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7):577-588.
[12]谢自豪,王新乐,杜家仕,等.CBA 和NBA 裁判员综合素质的比较研究[J].浙江体育科技,2006,28(2):54-56.
[13]魏晓磊.CBA 职业联赛文化阐释[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6):47-53.
[14]王恒同.中美职业篮球联赛对比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8):56-58.
[15]初永和.CBA 与NBA 之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83-86.
[16]王国营.CBA 市场运作现状及国际化发展方略[J].商场现代化,2007,505(6):229-230.
[17]新浪体育.涨姿势!CBA20 年球衣发展史(多图)[EB/OL].http://sports.sina.com.cn,2014-12.
[18]赵永杰.专访姚明:CBA 发展不应该照抄NBA 外援压制新人[EB/OL].http://cbachina.sports.sohu.com,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