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的关键要素分析与实施策略研究——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特警培养为例
2015-12-05刘昱欣周维方
周 波,刘昱欣,周维方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务技战术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的关键要素分析与实施策略研究
——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特警培养为例
周波,刘昱欣,周维方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务技战术系, 江苏 南京210023)
摘要:特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警种,在攻坚处突的工作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如何培养出真正能够胜任重担的特警是公安教育十余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特警身体素质的训练问题。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有着近十五年特警培养历史,在公安特警教育方面处于领头羊位置。以其特警培养为例展开研究,认为特警队员的自身条件、教官的训练水平、管理水平、训练装备与场馆、营养补给、机能恢复与心理干预情况和训练时间保障在特警身体素质训练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藉此进行了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特警;身体素质;训练效果;安全保障体系
1特警实战特点
特警队员一般都担负着当地的处突、防暴、反恐工作,处置的事件具有急、难、险、重的特点。在执行这些实战任务时需要特警队员有超强的身体素质、特种技能和战术能力,也需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为基础。身体素质情况直接影响到其他两者的发挥水平,影响到特警队员实战中的战斗能力。目前,“体能就是战斗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特种反恐部队的共识。然而,与特种技能和战术能力相比,身体素质能力形成的周期比较长,需要队员长时间坚持科学、系统的训练。特警身体素质从特警的成长历程角度分析,分为特警后备人才阶段的训练和特警队员岗位上的训练。本研究讨论的特警身体素质训练包含特警后备人才阶段和进入特警岗位后的身体素质训练两个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特警队员所需的身体素质又不同于竞技体育领域中任一运动项目所需的身体素质。力量方面,特警队员需要具备散打运动员的爆发力、摔跤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和力量耐力,这样才可以控制犯罪嫌疑人;灵活性与柔软方面,特警队员需要具备体操运动员轻盈、迅速与柔韧能力,以穿越各种险要恶劣的作战环境。特警队员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又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们具备专业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特警队员的身体素质必须高于普通警察的身体素质水准。
2影响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的关键要素
训练实践证明,影响特警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主要要素包括特警队员自身的条件、教官的训练水平、管理水平、训练装备与场馆、营养补给、机能恢复与心理干预情况和训练时间保障等,而每种要素的权重又有所差异。
2.1特警队员的自身条件
经调查,我国参与训练的特警学员、队员的年龄分布分别为 18~22 岁、22~35 岁。现状显示,由于高考没有体育测试,普通学生在18岁之前很少有参加科学、系统的体育训练,所以造成大学生入学时身体条件与一般人无明显差异,身体素质相对较低。而一线特警队员则主要来自警校毕业生、社会特技人员(比如退役运动员)和部队特战队员。他们经历过基础训练,但是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训练经历各异。运动训练理论认为,从受训对象的自身条件出发开展训练是训练科学化的基本条件,所以特警队员或学员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严格遵循自身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基础、整体健康状况等基础条件。
运动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认为,年龄及其身体素质基础是制定参与训练者的训练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训练强度和训练量长期超过受训人员的最大承受能力,不但不会提高受训者的体能,相互还会造成运动伤病。目前,我国特警队员的招募来源由于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身体情况方面参差不齐,要解决训练中的科学性问题,必须从受训者身体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之适应的组训方式。
2.2教官的训练水平
教官是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的主导者,其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特警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这样,决定教官训练水平的因素也即成为影响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的因素。决定教官训练水平的主要因素有教官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教官的训练组织能力和教官的训练经验等几个方面。
在完成公安部大力培养实战教官的“十百千”工程后,全国公安队伍中的“教官”多如牛毛,但是教官的教学队伍的建设质量并不理想[1]。文献显示[1-3],我国特警训练教官主要来自于警校毕业生、武警特警队员、未参加过系统警察体育训练的公安理论研究人员(占据多数)。因此,90%以上的特警教官对特警队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评估主要靠经验,所以导致训练量总体较低[3],发展的身体素质无法满足实战需求。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特警方向专业的训练教官是经过特殊选拔的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他们既有长时间、系统的受训经历,又拥有本科或硕士研究生的运动训练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亲自应用训练科学的实践中成长。因此,从技术动作展示到传授给学员的教学环节都有着专业的素质和水平。同时,教官还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公安业务知识和技能,使特警学员的身体素质训练与公安实战无缝对接。
2.3管理形式
高质量地完成组训,达到特警所需要的过硬的身体素质,需要参训者不断挑战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无论严寒酷暑,坚持不懈,绝不放松。这是普通人无法靠自发完成的,必须有严格的管理给予推动,在必要时克服参训者固有的惰性带来的弊端。须知,任何高质量的工作效果都是以严格高效的管理为前提条件的。而这一点正是我国当前各个特警培养单位和特警实战单位所缺少的。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近十五年的特警学员培养过程中创新实施了“教管一体 ”[1]的特殊管理模式,即“教学、训练、管理”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分训练、七分管理”理念指导下做到“训练中管理、管理中训练;生活中管理、管理中生活”。形成由训练教官担任班主任,24 小时对特警学员进行训练与作风相结合的监督与指导,充分贯彻激、促、罚、汰的特殊手段。
2.4训练的组织形式
在学历教育中,特警学员的身体素质训练通常应采用的是班级教学制,教官在安排训练时既要遵循教务系统的排课规律,又要充分考虑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作为首创院校公安特警教育至今已经有14年,经过14年的实践探索在特警身体素质训练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江苏省教育成果二等奖和公安部优秀教官称号等。教官训练组织2方面,采用小班制,每个小班人数30~35人,由一名主教官和一名辅助教官负责训练。特警学员入校后,首先对学员进行有氧耐力素质与无氧耐力(利用MONARK894E测功仪)、100米、3 000米和纵跳摸高等测试,建立学员体质水平档案,并对学员进行分组。将有氧耐力素质遗传优势型的学员同班训练,速度素质遗传优势型的学员同班训练。
教官在对实战单位特警队员进行训练时,首先应根据特警队员的遗传特点和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因材施教。对速度型特警队员在保持速度素质继续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耐力素质;耐力素质优秀的特警队员在保持耐力素质继续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速度素质,做到优先发展优势素质,逐渐提高非优势素质,以获得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另外,训练中教官还应根据公安执法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训练。特警队突击行动中需要速度和力量的同时具备,相关身体素质特点类似于中距离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依据训练学原理,平时的训练中应当在发展速度耐力素质的同时,兼顾发展力量耐力[4]。特警作战也需要长时间工作的耐力。而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同时训练速度和耐力,要充分考虑到速度遗传优势型人才往往耐力素质相对差,而耐力遗传优势型人才往往速度素质相对差。
2.5训练装备与场馆
吴恺等人[3]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巡特警支队、大队设有健身房,但是健身器材比较稀少、陈旧、没有健身指导人员和相关安全保障设施,所以无法达到有效发展队员身体素质的作用。虽然正在不断加大对特警训练装备和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目前大都处于“拳打卧牛之地”的形式。因此,建议在充分发挥现有场地、硬件在训练中作用的同时,再开展一些不受场地和装备限制的训练项目,如跑步、徒手搏击项目、俯卧撑等其它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项目。
2.6训练的营养、恢复与心理干预情况
研究显示,实战单位特警队员的饮食与普通警察没有任何差别,并没有特殊的营养补充措施。特警队员对训练后的恢复满意调查显示,32%的特警队员对恢复情况不太满意,37%的特警队员训练后没有及时恢复、没有任何的恢复手段;并且了解到,整体训练量较低也是训练后恢复不佳导致的后果之一;执行任务后的心理恢复以及特殊训练中的跌打损伤及时理疗几乎所有特警队都受到条件限制,少之又少[3]。目前在我国,特警高强度训练和执行任务后的心理干预存在着非常大的需求,但是结合中国国情的、成熟有效的特警心理训练模式的出现还要假以时日[6]。究其原因,可能并不单纯的是经济条件所限。而要改善此种现状,首先要从观念和意识上找原因。
训练与恢复是同等重要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从运动人体科学角度而言,训练刺激是挖掘人体器官组织乃至每一个细胞的过程,而恢复是糖原、蛋白质等物质合成促进实质性形态和能力提高的过程。训练和恢复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生物学过程。每个过程的有效运行都包含很多技巧,同时都需要时间。因此,特警通过训练达到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要把时间和心思放在训练刺激的过程上,还要有合适比例的时间以及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促进训练后的恢复。在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有关运动后恢复的研究很多,这些成果有些可以直接为特警训练服务,有些需要借鉴其研究方法去探索特警这个新的训练群体的相关标准和评估依据。比如,特警后备人才在学历教育中参与特警训练,对于 18~21岁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应当以什么样的训练疲劳指标比较敏感?诊断疲劳的标线又应当是如何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特警训练专门配置了实验室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有国家高水平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与评估的科研人员。特警训练的强度与效果、训练后恢复情况、训练适应与否等有关特警训练有效与否的核心监控要素在整个特警训练周期中分阶段、有侧重的跟踪进行,并实时对训练教官进行反馈,由特警训练管理者、特警训练执行教官、特警医官共同讨论决定训练方案的随时调整。多年的实践中,有效防止了过度训练和其他不利于健康的训练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地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不同年龄段和训练经历的特警参训者的训练后恢复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今后实现特警训练科学化的主要研究方向。
特警的身体素质训练枯燥、艰辛,而训练时的精神状态、专注程度又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训练中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健康并使得训练效果达到最佳[6]。队员训练中一旦出现心理倦怠、厌烦时,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特警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训练效果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骨组织及心肺等各个器官系统在训练中高度统一,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而形成训练效果的。因此,在特警身体素质训练中可以采用音乐、鼓励等各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去促进训练效果的产生。在特警训练后的心理干预方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特警训练模式中秉承着身心一统的训练原则,即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融入高强度的身体训练过程。同时,要求每个特警学员写训练日记,将训练心理和情绪如实记录,学员对每天的训练畅所欲言。不仅在无形中实施了“心理宣泄”,同时也让训练教官了解了他们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学员的训练方案的个体化制定。
2.7训练时间保障
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特警队的特警队员可以分成普通特警队员与突击队特警队员两个群体。两个特警队员群体任务分工不同,训练要求不同。突击队员是“处突、防暴、反恐”的精英,一年之中训练项目很多,主要有各种暴力、恐怖事件的紧急反应和现场处置、日常组织的各种反恐演练和比武赛事。突击队员训练任务很重,训练科目层出不穷,很多创新项目的训练完全是在摸索中进行,这样在时间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相对而言,普通特警由于在执法中主要负责事件处置的外围工作,训练科目相对较少,所以训练时间显得相对充足。
然而调查发现,多数特警队的普通特警在训练内容和时间要求上与普通警察没有太大差别;多数特警队和公安院校特警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特警所需的超强身体素质在训练时间上没有得到保障。
调查发现,目前各个地方特警队的训练分为日常训练和比武前集训两种模式。日常训练以慢跑为主,也有一些单位同时训练少量的俯卧撑、单双杠项目;集训期的训练内容以上级部门规定的比武内容为主,一般在比武前1个月左右开始训练。集训以比武获奖为直接目标,因此强度高,训练内容分布密集。对于一个特警队而言,每年参与比武前集训大约为1~3次。因此,一年中大约 75%至 80%的时间是身体素质训练停滞状态,这样必然影响到特警队员的身体素质水平,从而影响特警的实战水平。
在学历教育中,我国公安院校学生体质总体较低,警察体育基础课课时少,训练内容和手段单一,导致警校毕业生基础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偏差[7]。加之警察体育类课程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力度,相关配套政策、学员的独生子女背景、社会风气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学员的身体素质锻炼时间没有得到保障。特警实战所需的超强的身体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做保障。在学历教育中,特警学员有系统的训练时间,同时该年龄阶段(18~22岁)身体机能有一定的可塑性,是特警队员训练身体素质的黄金阶段。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在特警培养中,在必修课的1 556 学时中,训练身体素质的课程总课时量为 726 学时,占总课时的 47%。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科学、有效的,所培养的学员得到各实战单位和同行的认可。
2.8训练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
特警队员身体素质的发展是遵循身体素质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特警训练教官所要做的是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运动训练学知识,有选择地借鉴体育训练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在利用共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特警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规律和具体的训练方法。
国外警察的身体素质训练研究显示[8-10],从参加训练的健康筛选到训练过程再到训练效果的考核,各个环节的进行都是以科学的实验为依据。而国内特警身体素质领域引入科学实验手段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特警身体素质的标准实际所做的科学研究及其缺乏,仅检索到谈艳、陈文鹤等通过对特警队员进行两个月时间的训练实验,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于基层特警参考的训练方案,初步建立了基层特警的基础体能训练标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训练效果显著[11]。目前,多数特警单位的特警的身体素质考核标准盲目参考公安部1999年颁布的《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手册》,缺乏针对性。因此,特警训练标准的科学研究迫在眉睫,应当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全面开展特警训练的各个训练标准的研究。建立特警身体素质科学训练的标准,需要特警技战术专家、体育训练专家和运动人体科学专家及体育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室科研人员以及心理行为训练师的共同努力。
3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不可否认,身体素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健康。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运动(所有能够促进身体健康的身体活动)亦不例外,运动训练的同时,健康收益和运动风险两者客观伴行而存在。运动风险是指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12]。运动风险的要素有风险致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
特警身体素质训练也不例外,也有风险成分存在。特警身体素质训练风险是特警队员在从事一切能够提高特警身体素质的训练中,由潜在的各种风险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发生,从而引起特警身体素质训练目标缺失的风险过程。促进特警训练安全,保障特警训练目标顺利实现的过程就是研究特警训练的运动风险过程,后者是特警训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特警训练的风险致因大致可分为医务监督落后或缺失、训练管理水平低、学生对运动风险认知水平低、场地设施条件差等几类。本研究主要从医务监督对特警安全训练的保障展开讨论。
3.1进入特警训练前严格进行体质健康评估
在健康状况筛查上,目前警校和部队采用医院常规体检进行入门时把关,地方特警队采用入门体检和年度体检进行健康筛查。由于经费、硬件和其它条件所限,健康体检项目有限。某些价格昂贵的项目比如心脑血管造影和耗费较大劳动力的项目,比如运动心电图在所有的特警体检中都是缺少的,实际上这些项目对于特警的特殊训练有重要意义。
目前特警训练领域,将所有经过医院常规体检项目鉴定为健康的特警参训人员视为身体健康状况过关。近年来全国特警队伍中,发生过训练中猝死的事件,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13]。有关专家分析了 214 名内地特警安静心电图,其年龄分布为 20~54 岁,平均年龄 29.1 岁。分析结果发现心电图异常率 41.59%(N=89),论文分析了研究对象中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等的原因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所致,暂时不需治疗。然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能够检索到的研究很少,因此对于特警猝死的风险事件的风险致因的研究有待深入开展。建议特警心电图异常的类型与普通人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将特警队伍中心电图异常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情况与普通人群的同类现象进行对比。更重要的是,应该在特警健康体检中开展运动心电图测试以发现安静状态下发现不了的心电图异常。这是及时发现隐性心脏病,避免特警训练中心源性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
3.2对训练负荷量度进行科学监控
无论是警校中学历教育的特警后备人才训练,还是一线公安特警的训练,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追求训练效果首先应该遵循个体差异、人体机能变化一般规律来设计训练负荷量度,严格控制训练量度,保证以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相适应的负荷刺激,而且负荷量度变化要有一定的节奏。这样既实现了特警的训练目标,又将运动伤病控制在最低限度。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14],心率和血乳酸指标对运动强度的变化是一致的[15]。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建议特警训练以心率指标代替血乳酸指标。考虑到心率的干扰因素很多,个别情况下或者定期以血乳酸指标监测辅助训练强度监测。
采用心率进行训练负荷量度控制,指标采集简单,无创,便于采用。目前,从全国特警训练领域来看,教官主要凭借主观经验对身体素质课的训练强度进行控制,比如教官自己以往的训练体会,学生训练时的表现(如呼吸急促、出汗等情况),只有少数地方训练特警时以客观指标监控训练强度,以测脉搏的方法去判断训练强度。而要提高心率在特警学员训练中的使用科学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特警参训人员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对运动负荷试验阳性者,确定其出现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心电图之前的最高心率,本研究称之为安全心率。目前以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达到临床诊断心肌缺血为判断依据。安全起见,参与特警特种训练的人员推荐为运动负荷试验阴性者。此类特警队员训练强度不可高于或达到这个安全心率。
其次,以检测出安全心率的 75%~90%进行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证明,要获得较好的身体素质训练效果,运动时,心率要提高到最高和最低的安全心率范围内。如心率达不到最低心率,说明运动强度不够,需要加大;如果超过最高心率说明运动强度太大,需要降低。
其推算公式常用:最低心率=年龄心率*60%;最高心率=年龄心率*90%;年龄心率=220-年龄。
对运动负荷试验阳性和未参加运动负荷试验者按照谨慎使用此推算公式。 实际监测心率时,摸脉搏测心率去判断训练强度对于训练强度高峰时计量10秒脉搏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一个教官带领多个参训者,可执行的方法是请参训者自己测量。而在长期枯燥的训练中,经验表明,很多参训者都有惰性心率,因此会谎报心率。目前国际上,经济条件好的特警身体素质训练团体和国内的竞技体育项目训练队中通常采用心率遥测系统来监控特警的训练强度,它的特点是:可以给同时训练的多名特警队员带上心率发射芯片,由同一个心率接收器同时接收参训特警的即刻训练心率。教官可以随时掌握每个参训特警的训练强度,做到个性化指导训练,并且这个心率遥测系统可以事先存储各个参训特警的身体基本信息,设置好不同参训特警的安全有效的训练靶心率。在低于或者高于靶心率时报警。这样,可以从心脏负荷上保障训练的安全。
最后,为了使特警训练强度进一步安全有效,建议进行次日早晨的身体恢复指标的检测。并结合主观感觉量表综合评定前期训练负荷适宜度和训练的恢复情况。身体恢复指标常用肌酸激酶与肌酸激酶同功酶、血红蛋白,这些指标都是竞技体育训练领域营养的比较成熟的指标,而且测试成本相对较低。需要注意的是,指标测试结果分析时不能照搬竞技体育领域的既有成果,要充分考虑训练对象的特殊性。
3.3日常训练及集训期的运动损伤防护
特警身体素质训练过程既是训练效果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各种风险致因(客观存在)在量变中导致运动损伤风险事件的过程。因此,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成为特警训练的的核心内容之一,寻找身体素质训练有关健康的风险致因,分析这些风险致因是如何引发运动损伤风险事件的,然后制定出相应的规避办法。对于已经发生的运动损伤,应通过保障体系将想损伤的影响降到最低。
特警训练分为日常训练和集训期训练。在特警突击队,集训直接目的是为更好满足处突、防暴、反恐需要;在警校,集训的直接目的是考试,间接目的是培养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经调查,日常训练损伤主要为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皮肤擦伤以及长期错误动作或肌肉酸痛、轻微损伤后处理不当积累而成的劳损等。集训期训练强度大,参训人员心理紧张,休息时间相对较少,特别是温度高、湿度大或者低温条件下的训练容易出现不同于日常训练中的损伤事件,比如中暑、晕厥、肌肉痉挛、出血、骨折等意外事件。
因此,特警队员训练需要教官、队员掌握上述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现场处理方法。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实战过程中,掌握必备的紧急自救、互救技能,在第一时间处置、把损伤降到最低,为进一步的医院内救护创造机会。这种能力已经成为国际警察最近几年提高实战能力的核心训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特警训练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4结论
4.1提高特警身体素质训练效果要抓好九大要素:特警队员自身的条件、训练教官的能力、训练组织与训练管理、训练装备与场馆、训练的营养、恢复与心理干预情况、训练保障、训练实践的科学理论指导。
4.2探索特警队员身体素质科学训练的标准是工作的重点。
4.3特警训练管理部门建立“训练-考核-实战-训练”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提高训练的关键。发挥考核对训练的实际引导作用,才能使训练很好地贴近实战。
4.4运动既能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状况,也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健康隐患,应通过特警身体素质的运动风险测评机制、科学监控体系和运动损伤防护能力培养等建立特警身体素质训练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小华.公安院校特警人才培养方法探究——以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50-53.
[2]席向阳,李建明.谈警务实战训练的安全保障[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68-70.
[3]吴恺.我国公安特警体能训练科学化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49-53.
[4]刘桦玮,詹建国.对提高我国中距离跑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研究[R].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2013,1-4.
[5]郑荔.特警心理训练内容及模式探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7(2): 82-84.
[6]彭李,陈龙,等.军校新训学员的训练疲劳与其心理弹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5): 82-84.
[7]谢佳山,黄玉珍.公安院校警察体育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6):84-86.
[8]Rossomanno CI,Herrick JE, Kirk SM, Kirk EP.6-month supervised employer-based minimal exercise program for police officers improves fitness.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 Vol.26 (9), pp.2338-44
[9]P. Handcock , P. Dempsey.Fit to serve. A review of the New Zealand Police Physical Competency Test[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011, Vol.14, pp.e56-e56
[10]McKinnon Iain G , Grubin Don.Health screening of people in police custody--evaluation of current police screening procedures in London, UK[J].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210.1093/eurpub/cks027.
[11]谈艳,陈文鹤,李国强,等.基层特警基础体能训练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89-93.
[12]席向阳,李建明.谈警务实战训练的安全保障[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68-70.
[13]买力旦木·艾克拜尔,买热木古丽·阿布都热依木.214名内地特警心电图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1(2): 88,90.
[14]刘少兵,严海.心率监控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5(2): 184,185,188.
[15]李卫宁,巩清波,等.心率和血乳酸在中长跑训练中的应用.湖北体育科技[J].2007(6):662-641.
Key elements of SWAT physical training and its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Swat training
ZHOU Bo,LIU Yu-xin,ZHOU Wei-fang
(NanjingForestPoliceCollege,Nanjing210023,Jiangsu,China)
Abstract:SWAT, as a new police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in emergency. How to cultivate truly competent swat has become a heavy task for police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10 years, especially swat physical training. 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and has over 15 years of history of swat education, so we take it as a cas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factors tha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wat physical training include: physical conditions, instructor training level, management level, training equipment and venues, nutritional supplement, functional recover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training duration, and based on these we give the strategy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SWAT;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effect; security system
作者简介:周波(1974-),男,江苏泗洪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警察体育教育、运动认知心理学。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编号:ZD201142); 2014年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改项目(编号:YB15101)。
收稿日期:2015-05-06
中图分类号:G80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15)06-006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