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从揭竿称王到失败的悲剧
2015-12-05孔见
文/孔见
陈胜从揭竿称王到失败的悲剧
文/孔见
陈胜,字涉,他与吴广一起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原是“与人佣耕”的雇农,少怀大志,尝对同耕者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后又大胆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秦二世元年,陈胜等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怀柔)戍边,至大泽乡(今属安徽宿县),因天雨无法行走而误期,按秦律失期当斩。在这种险恶的情势下,陈胜联络吴广等一些人制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号召900“迁徙之徒”起来造反。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点明了秦朝的暴政是引发这次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在陈胜、吴广指挥之下,迅速占领大泽乡、蕲县县城,继而向西攻占、、苦、柘、谯诸县。起义军所到之处,广大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应者如云。这时起义军已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很快占领陈城(今河南淮阳),陈胜被拥立为楚王,建立起农民政权。
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虽然迅猛,但不到半年时间便被灭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农民军的胜利发展,大批六国时期的旧贵族和儒生涌入农民起义队伍,寻求他们自己的出路,并在实际上掌握了农民军的领导权。正如《史记·儒林列传》所说:“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这些投奔而来的旧贵族、士大夫,都先后受到陈胜的重用,像以上蔡人房邑之封君蔡赐为上柱国(即首辅),陈之贤人周文为将军,孔子的七世孙孔鲋为博士,更有酷吏出身的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等等。这些人往往是利用农民起义的声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被吸收参与决策大计的张耳、陈余,在骗得陈胜信任后,主动请兵出征,结果一过黄河便背叛农民军,立武臣为王。这种情况,一再出现。二是陈胜迅速骄傲腐化,脱离农民群众。《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陈胜“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之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这个故事,很具典型性,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因陈胜的骄傲而失去了群众,走上了一条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道路。正是由于这种骄傲,使他同农民群众一天天地疏远,对一起起义共事的将领部属不再信任,像起义军重要将领吴广、邓说、葛婴等都相继被杀害。这种失掉人心、军心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起义军内部的瓦解,互相猜疑,各自为战,失去了统驭能力。这样,在秦朝章邯大军的追杀下,一败再败。楚都陈城被占后,陈胜逃至下城父,被自己的驭手、叛徒庄贾杀害,以投秦邀功。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这样失败了。
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人民大起义,它对于摧毁秦朝暴政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之端,自涉发难”;随后“诸侯发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但它的迅速失败,确是反映了农民战争和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作为小生产的农民阶级虽然处于受压迫的最底层,苦难深重,富有反抗精神,但不可能真正认识受压迫的原因,不可能产生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而它固有的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散漫性和自私性,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维持长期的团结性和战斗性,因而农民战争的结局,要么走向失败,要么起改朝换代的作用。但是,农民战争因领导人骄傲、腐化而走向失败的这一内在的根本原因,却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这不但对农民战争来说是这样,而且对于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也同样值得永远警惕,永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历史自觉,在人类历史上也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