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书”何其多?
2015-12-05大野
文/大野
“垃圾书”何其多?
文/大野
当年,苏格拉底被学生们强拉着逛了一回罗马市场,学生们问他有何感想?老先生感慨万千地说:没想到世上居然有那么多对我没用的东西。现如今,我逛书店时也有这样的感觉,看着书很多,琳琅满目,可翻来翻去,很难找到一本我想买的书。
是书的内容太糟,还是我过于苛求,这一困惑由近日一则消息得到答案。4月21日,深圳某媒体书评栏目邀请几位书店经理、书榜评委、书评编辑和作家,坐在一起探讨“如何避开‘垃圾书’,找到能够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好书”。 这些书人认为,所谓“垃圾书”主要有四种:一是市场上的所谓成功学书。此类书绝大多数都是“垃圾书”,被市场弄得太多太滥,并无营养可言。二是那些大量重复出版、跟风出版、劣质出版的图书。这是“一些质量低劣到对读者产生有害影响、非常粗制滥造的书,只能速速扔进垃圾堆的书”。三是“那些辅导类的书,公费出的书,以及心灵鸡汤类的作品,都是些垃圾,完全没必要出版”。四是“三无图书”,即无益、无害、无聊的图书。“垃圾书并不是非法出版物,但中国每年出版的45万种图书中,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书’,数量超过85%,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还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福建日报》4月28日)
由“垃圾书”,我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垃圾食品,垃圾服装,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垃圾朋友,垃圾微信,垃圾电影等,这些东西虽表现各异,但本质相同,都是看着很美,其实无用有害,还占有空间,浪费资源。当然,中国“垃圾书”是否多到“数量超过85%”还可商榷,但“垃圾书”的大量存在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专家学者持这样观点,就是我们普通读者也有类似感受。倘若寻根究底,问一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垃圾书”问世?依我管见,作者、出版社、评论家、读者都有责任。作者责任最大,胡写乱编,东拼西凑,滥竽充数,是始作俑者;其次是出版社推波助澜,只认钱认名,不管质量高低,不顾社会效果;再次是评论家煽风点火,昧着良心瞎捧乱炒,有意无意误导读者;最后是读者过于轻信,不辨良莠,一听人炒作,或看到书的封面有那么多名人推荐,就不由自主地解开了腰包。正是这四方面的合力,导致了“垃圾书”的泛滥成灾,污染人文环境,也把中国推向“‘垃圾书’出版大国”的尴尬位置。
有鉴于此,我们每个有良知的写书人、出书人、评书人、读书人,都应自觉负起相应责任,联合起来,向“垃圾书”宣战。写书人要力求写得精一点,苦心孤诣,精雕细刻,质量上要向曹雪芹、鲁迅们看齐,写就要准备出精品,千万别为了稿酬糊弄读者;出书人要有眼光懂审美,慧眼识珠,尽量出那些有价值、品位高的好书,还要去私心,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惟钱是用,谁有钱就给谁出,啥书能卖钱就出啥书;评书人要实事求是,有好说好,有差说差,不能因为给你塞个红包就把作品吹得天花乱坠,不能因为是哥们朋友的作品就不讲原则昧着良心瞎吹捧;读书人则要学会识别好书差书,不赶时髦,不信炒作,耐心挑选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可读性兼而有之的好书,坚决不买那些貌似很美的“垃圾书”。这样四管齐下,各司其责,必将会对“垃圾书”的泛滥起到遏制作用。
当然,“垃圾书”少了或许会影响到“出版繁荣”,但能传世的好书多了,值得看的精品多了,社会效果明显提升了,这才是真正的繁荣。而那种充斥着“垃圾书”的繁荣不过是伪繁荣、假繁荣,自欺欺人而已。